中考语文专题训练参考答案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一、判断特定语境中词语运用的正误1.C(“寻求”与“追求”相比,多了一层“在目标未明之前的寻找”之意;“摒弃”指“舍弃”,“抛弃”动作意味更浓;“肆虐”和“肆意”的词性不同,“肆虐”不能修饰“掠夺”。
故选C。
)2.B(根据三个词所处的语境判断,“隐含”与“散发”词义相对,“气息”与“散发”相配,第二空后面的“人文精神”应该是“隐含”比较合适,第三空前面的“热闹”与“彰显”“辉煌”语义相合。
)3.C(根据语境判断,“大江险峻”与“生死抗衡”搭配比较贴切,“巫风浓郁”与“神人对话”相合。
)4.D(“残骸”强调残缺不全,雪峰上的登山者失事不至于此,而海上船只失事更容易残缺,所以第一空选“遗体”,第二空选“残骸”。
“陨落”强调掉落的动作,“失落”偏指心理和情绪,前面的“无可奈何”有暗示。
)5.D(穿云裂石:形容声音极其响亮高亢。
与韩红的嗓音搭配。
石破天惊:比喻艺术创造或议论等新奇动人,不同凡响。
强调了观点不同凡响。
发聋振聩: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有很大的震撼力量,能唤醒麻木的人,故形容《天演论》比较合适。
)6.B(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在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以此形容伪君子合适。
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此处有贬意,形容“说教”者故作正经。
装腔作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摆出某种姿态,与“不可”相合。
)7.A(“奋进”强调“前进”之意,与第一句歌词的语意相合;“筑路修桥盖高楼”表明“实干”之意;“展望”指估计事物发展的前途;“憧憬”指对某种事物的期待与向往。
)8.D(①句“夺冠”不能带宾语;②句“惠赠”是敬辞,只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③句“搁置”与“搁浅”均有停止不能进行之意,但“搁浅”比喻事情遭到阻碍,更符合文意,且与句中的“深入”相对应。
)9.C(考虑词语搭配即可:“追求”生活,“尊崇”风尚,“点燃”火种,“明灯”“照耀”心灵)10.C(第一空后面的“外壳”一词与“空有其表”都含“外表”之意;第二空“装饰品”前用“空有其表”说明书籍的作用不是“装饰品”;第三空的“艺术品”因可能有人不懂艺术故选“曲高和寡”。
故选之。
)11.A(第一空后面的“空间”与“开辟”搭配得当,第二空后面的“平台”与“搭建”相配,可得答案A。
)12.C(第一空:同为“亚洲国家”,“山水相连”当属自然;第三空后面的“历史境遇”不可能完全相同,故只能选“相似”,第四空有“相同”的梦想而非“相连”,故选C。
)13.B(“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与前面的歌曲相合;“异曲同工”强调方式不同而结果一样,“不谋而合”强调事先没有商量,根据语段语境判断选B。
)14.D(第二空与“大自然神奇”相搭配的只能是“伟力”,第三空“淡泊”与“情怀”搭配为佳。
故选D。
)15.A(第一空,“迎接”比“面对”更显主动的意味;“坦荡”形容心地单纯,胸襟宽畅,多指没有杂念;“坦然”则指“心里平静,没有顾虑”与“内心”相合;“承受”有“接受”的含义,“忍受”则是在“承接”之后“而忍耐”的意思不妥;“惶惑”指疑惑畏惧,“彷徨”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没有“畏惧”的意思,故选“惶惑”。
)16.B(“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与“异乡”相合;“飘零”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固定,与语境不合;“功勋卓著”为常见搭配;“凝视”比“注视”程度更深。
故选B。
)17.A(第一空由“邻”“邦”可得“相处”之意,故选“处世之道”。
第二空由前文的“利”“富”含“价值”之意,故选“价值导向”。
运用排除法则选A。
)18.B(“逐臭争利”与“锱铢必较”相对,与“是非”关系不大;后三空分别由“轻嘴薄舌”“管弦嗷嘈”“沉思默想”三个词可知。
)19.B(“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并驾齐驱”指齐头并进,不分前后;或指地位与程度相等,不分高下,与语境不合;“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长处和优势;“难分伯仲”指符合“帕瓦罗蒂”与“胡里奥”的艺术地位和影响,人或事物不分上下;“经久不息”强调不停止,“长盛不衰”强调不衰落更符合语境。
)20.B(第四空“引领”与“前行”搭配;第三空“启迪”与“心智”搭配;第二空“振奋”与“精神”搭配;第一空“安放”与“心灵”搭配。
)21.D(D选项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由浅而深。
)22.C(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形容英拉的外形很准确。
卓尔不群:则侧重指人的才华和内在的精神,形容书法家的作品更合适。
多用于书面。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形容中国文物的地位合适。
)23.D(第一空由“政治”和“互商互谅”判定选“平等相待”;第二空由“经济上”判定选择“包容互惠”;第三空由“和而不同”暗示“兼收并蓄”;第四空由“绿色发展”推定选“尊崇自然”。
)24.D(限定,重在“定”,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与“遵守”搭配;限制,规定的范围,或规定范围而不许超出。
抨击,用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或专指对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
生僻,不常见的,或不熟悉的词语、文字、书籍等;冷僻,不常见的字、名称、典故、书籍等。
)25.A(“焦躁”意思为“着急而烦躁”,“焦虑”意为“焦急忧虑”;“豁然开朗”意为“突然明白某件事”,与句中“百思”一词搭配恰当,“茅塞顿开”意为“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句中不含“启发”之意,故第二空应填入“豁然开朗”;“疑惑”指怀疑困惑之处,“困惑”指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使困惑。
“百思不得其解”没有“不相信”的意思,所以第三空应填入“困惑”;“蕴含”意思是“包含”,“蕴藏”指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根据句意应为“蕴藏”。
)26.A(“蕴含”指包含,“包容”除了指“容纳”之外,还有“宽容大度”的意味,与语境不合;“睿智”指英明有远见,“明智”指懂事理、想得周到、有远见,两个词语的词意侧重点不同;“生生不息”强调不停止,“薪火相传”强调传接继承,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用“薪火相传”。
)27.C(“彰显”与“地位”搭配;“表明”与“立场”搭配;“弘扬”与“精神”搭配,选C。
)28.C(“即便”表让步,“诚然”表事实。
“刺激”与“调动”有先后关系,应先刺激而后调动。
“形成”指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含“由散而聚”的意味,“滋生”意为“繁殖”“引起”,含“从无到有”的意味。
故选C。
)29.C(“活跃”指行动活泼而积极,气氛活泼而热烈;“活泼”指生动自然,不呆板;“吐故纳新”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他向新的方向发展;“冲突”与“激荡”相比,语意相对狭窄。
)30.A(第一空由第一句中的“一代又一代”可得“悠久”,第二空由“积淀”可得“深厚”,第四空的“沙漠”虽可称广袤却谈不上富饶,故选A。
)二、判断语句表达的正误1.B(“借鉴”与“思考”两个词序需调换:中国的成功经验需要先经过“思考”,有价值的才会“借鉴”。
)2.C(句式杂糅:去掉“也参加了学习”。
)3.B(介词误用。
“根据”与“出发”不搭配。
将“根据”改为“从”,或者去掉“出发”。
)4.B(“价值”后面加上“高低”或“大小”。
“是否”双提,“大小”“高低”双承。
)5.C(残缺宾语。
在“最燃青年教师”后面加上“名单”。
)6.D(用词不当,“融洽”改为“融合”)7.D(“达到”的宾语残缺,并与“鉴赏力”不搭配。
D选项的结尾处需加上“的目的”。
)8.B(去掉“根据”,否则语意杂糅。
)9.B(去掉“和展览”:“发布”与“展览”搭配有误。
)10.D(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向土卫六发射”前加“进行”。
)11.D(语序不当,“通过金融网络”应放在“把公益需求”之前。
)12.D(去掉“来听课。
”“挤满”的是“村民”,不是“来听课”。
)13.D(语意含混:“对此”的“此”指代的内容不明确。
)14.C(句式杂糅:“旨在”与“以……为目的”去掉一个。
)15.B(语意重复:“较”与“比起来”重复。
)16.D(整句的主语是晋文公,不能充当末句“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的主语。
)17.C(“提升”与“习惯”搭配不当。
)18.B(句式杂糅,应去掉“引起的结果”“造成地球生物的不良反应”。
)19.B(缺少主语,去掉“自”。
)20.D(主谓搭配不当,“一些道德败坏现象”与“违反……秩序”不能搭配。
)21.C(“面临”和“被处以”句式杂糅。
)22.C(“通过……引导……”为介宾短语,不能充当主语,句子缺主语。
)23.B(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由于”。
)24.D(“靠的是利用……来实现”句式杂糅。
)25.B(“关键”对后面的“能否”不妥。
单提双承,不符合语法规则。
)26.C(成分残缺,句末加“的功能”或“的作用”。
)27.B(“编写” 与“均有收录”杂糅,去掉“编写”。
)28.D(“保存、拯救、发现、收集”四个词的语序有误。
)29.D(语序不当,“决定甚至影响”改为“影响甚至决定”。
)30.B(缺宾语,在“等问题”后加“监管”。
)三、判断标点符号运用的正误1.C(“依然很差”后的冒号改为句号。
“并非如此后”的冒号引出的内容里面还有一个冒号,不妥。
)2.A(“蜂拥而至”后的句号改为冒号:后面三个分句是对第一个分句的解说。
)3.D(“高潮”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后一个分句是对前一个分句的内容的评价,是另一层语意,用句号为宜。
)4.B(“关注重点”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前一个分句谈论“民众关注”,后一个分句谈“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两个分句分属两个语义层次,中间应用句号。
)5.C(“半似梦幻”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其前后两个长分句构成并列关系。
)6.D(“圈养所”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导师被利益圈养,学生被导师圈养”是对“圈养”的解释。
)7.C(“共识”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前后两个分句各表述一层语意。
)8.B(“体悟”后的逗号改为句号:“体悟”前的分句是观点,“体悟”后的分句是对前面观点的评说,两者是不同的语义层级。
)9.D(“等等”后的分号改为句号:“结局”后面是冒号,冒号要管到句末,但“而我们看知识型的书籍”这个分句已明显不是分号管束的内容。
前者谈小说,后者谈知识型书籍,是两个并列的类型,不是隶属关系。
)10.B(“植物”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与“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是并列关系,两个分句内部又有并列成分,所以这里要用逗号。
)11.A(“火红势旺”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前一个分句谈榜样的示范作用,后一个分句谈榜样群体的感召,属于两个不同的语义层级,故中间应改为句号。
)12.B(“第一位的”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分句属于“最理想的状况”,属于冒号管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