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多愁。
第二节 道家美学
3.道家美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提出“不以物挫志”,而“以物为春”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达到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境界 。
4.道家美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承认美的 相对性。
在老子眼中,美与丑相比较才存在,两者没有不可 超越的鸿沟。运用辩证的观点于审美实践,不仅在中国 美学史上,就是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山的性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墨子从乐器制造、演奏 和欣赏三个方面去陈述“非乐”的理由。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1.制造乐器;2.演奏;3.欣赏艺术活动
众诸侯只好卷旗息鼓带兵回去,褒姒不禁抚掌大笑
总结: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亏夺民之衣食之 财”,因此“仁者不为也”。
墨子这种观点的形成,包含着对美肯定和否定的矛 盾,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三节 儒家美学
3.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 庸准则及审美标准
艺术所包含的情感,是有节制、有分寸的。 只有这样的情感才符合“礼”的要求,才是审 美的情感。如郑声的情感过于强烈,因此流于 “淫”应该抛弃它。孔子的这种艺术审美的标 准用一个字的概括就是“和”字。“和”字的 内涵,并不是单指音调的和谐统一,主要是合 于“礼”,适于“度”。这使其文艺美学具有 浓重的中庸色彩,这种“中和”之美是人类高 尚道德品质的完美体现,但严重限制了人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节 儒家美学
第三节 儒家美学
4.提出中国最早的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的理 论“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的观点。 5.孔子做人的态度:建立独立的诚实守信的人格之美。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以“仁”为核心,做 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 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也是 做人的准则。
第二节 道家美学
一、道家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派别之一。指以老庄为代表 的,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的观点对待审美与艺术 的美学思想。 1.美学观:“美必须生于无为的自然。”“自 然、无为、素朴”就是美的本质特征所在。
因而道家强调顺其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 由的境界,而达到了人生自由境界,便是一种 审美境界。
实例分析:A、一棵树怎么成为美;B、哀 跆辞官;
总结:
道家的美学观有是也有非。“是”比如, 他从世俗所认定的美中分出了假美,如美的外 表不一定有美的心灵。“非”是他的美学思想 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以“无为”为口号,要人 民安于被统治的现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由老子创建的道家美学,经过庄子的发展,使 其成为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一大潮流,此后 的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的发展,都与这两大潮 流有关。
是在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和庄子 提出的聆听“天籁”、“地籁”、“人籁”的天道音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 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美好的音乐应使 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的内在精神在 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天籁就是自然本身,是最美的音乐。 它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精神构成和文化 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艺术创作的影响, 可以说使艺术文人们在创作中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及 高度,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 应当是道家美学在此方面的最好概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第二讲 中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教学要求及目的]: 了解中西方美学史上几大学派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世界文化 、生
活 、艺术的影响,目的在于吸取他们的精髓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鉴 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各派的美学观;道家的“不以物挫志、 而以物为春”;孔子的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孟子的“充实之为美”;楚骚美学的中的 “悲剧精神”。 [教学方法及时数]:
首先,墨子“非乐”观点是以肯定艺术的美感为前 提,承认音乐之乐,文章之色这些审美活动中的基本事 实,才会导致人们的颓废。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灾祸迭起,是 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站在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立 场,希望统治阶级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废弊、消除祸 患的事业上,而不应沉溺于丝竹管弦之乐上,因而否定 其美,颇得下层人民的拥护。
采用讲授、讨论的教学方法,共4学时。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一、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站在 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角度。从“兼爱”的 观点出发来阐述自己的美学观,使其美学思想 得到下层人民的拥护。
(一)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非乐”( 否定音 乐之美)。
墨子这一美学观点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矛 盾,重心是落在否定审美和艺术活动上。
第三节 儒家美学
一、儒家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派别之一。孔子开创的以儒家“仁 爱”学说为基础的强调个体的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 相统一的美学思想。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探索其派的美学观。
第三节 儒家美学
(一)孔子的美学思想 1.美学观。 “里仁为美” 即人具有仁、义、理、智、 忠、孝、义等高尚品质为美。 2.“音乐”是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说:"移风 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 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 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 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 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二)认识到美的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其审 美价值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总结:
从墨子的美学观我们可以看出:墨子看到 了贫富悬殊所造成的人间苦难,看到了统治者 沉迷于声色之乐,民不聊生的事实,却把这种 现象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身, 这显然没有抓住根本原因。但他“非乐”的观 点实质是为了兴利除害,有益人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