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美及其本质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4. 美恶皆在其心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第三节美的本质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第四节美的特征一、非功利性(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二、形象性(一)美以形象呈现(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三、感染性四、创造性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一、美和真、善的区别二、美与真、善的联系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美的本质及根源2、美与真、善的关系课后练习: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2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无数人问及。
有人说美是泰山的日出,有人说美是雷锋的心灵,也有人说美是贝多芬的音乐、李白的诗歌。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相同。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一位绝世佳人:“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看到这段文字,每个人头脑中都会出现一个美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能是王昭君、杨贵妃、貂蝉、西施。
宋玉认为这样一个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而笑的女人就是最美的女人,他眼中的美人与我们的理解都不一样。
所以,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
同样是雕塑,有的可能认为中规中矩的屈原像很美,有的可能认为裸体的掷铁饼者很美。
同样是风景,有人觉得江南很美,有人认为大山很美,有人认为落霞很美,甚至有人认为大漠黄沙很美。
其实,这些都是对具体事物的美的感受,并没有回答“美是什么”这一问题。
“美是什么?”人类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哲学探讨是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先提出来。
柏拉图曾经在他的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的讨论。
苏格拉底:“美是什么”?希庇阿斯:“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一匹母马或一只汤罐也可以是美的,但这还不是美本身。
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希庇阿斯:“黄金是使事物成其美的。
”一件事物纵然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得到一种点缀,使它显得美了。
苏格拉底:“希腊大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女神雅典娜时并没有用黄金做她的眼或面孔,用的是象牙。
而且他雕两个眼珠子不用象牙,用的是云石。
由于象牙和云石配合得很恰当,所以雕像很美。
”希庇阿斯:“恰当是美的”。
苏格拉底认为恰当使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它们实际美,隐瞒了事物真正的本质。
美本身不是外在的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的内容。
所以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
”两人辩来辩去,仍然没有能够解决“美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它们都没能准确地概括出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
从这场讨论中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
”自柏拉图来之后,人们一直试图探索美的根源和本质,给美一个定义,但却始终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以至于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说:“美是自然的一种最伟大的秘密。
”(转引自《美学》杂志,1982年第3期,第115页。
)为什么美的本质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这- 3 -一方面是因为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
正如席勒在他的诗歌《美》中所说:“你万古一体,而形式无边无际。
正是在这形式的无尽里蕴含着你的统一。
”美的个别的具体的形态可以把握,但是美所呈现的形态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
美的这种普遍性使美的本质很难寻求。
当人们从这一种美的形式中似乎找到了对美的品质的说明时,却会发现不能用它来说明另一种美的形式的品质,要找到美的事物的共同品质无异于大海捞针。
另一方面,人的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使得人对美的感受千差万别。
不同的人由于主体情况不同,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评价。
同一人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因时间、环境、心境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
这都增加了对美的认识的困难。
然而,世界的一切都是可探究的,尽管美是“难”的,但是美的根源和本质仍然可以逐步被人认识、被揭示。
历史上的美学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下面向大家介绍美学史上关于美是什么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一群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他们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宇宙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
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不管什么事物,也不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都可以还原为数。
他们说“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
”数既然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当然也就是美的本质。
问题是,世界上不仅有美,也有丑,丑不是也可以还原为数吗?那么,什么样的数与数的关系是美的呢?和谐。
和谐的数与数的关系就是美本身。
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再就是黄金分割比,即1:0.618.这可以通过正五角星的研究得出。
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边,它们的比率就是1:0.618。
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任何事物只要符合黄金分割比都是美的。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而在于他合不合目的。
比如矛和盾,进攻的时候,矛是美的,防御的时候,盾是美的。
反过来,再好的矛与盾,也是丑的。
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
”- 4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事物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个质料因,一个形式因。
形式比质料高一等。
比如一块砖头,泥巴做的,对于泥巴来说,砖就是它的形式,砖头高于泥巴。
一团泥可以变成泥塑变成艺术品,并且具有审美价值了。
形式的变化催生了美。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例如形体大小、颜色变化、明暗对比等,这就是美所依存的特质。
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巧、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5.羊大为美。
中国古代对美的认识也注重它的物质特性,比如大小,对称等。
“美”最初的形态和含义:其一是“羊大为美”,其二是“羊人为美”。
(“羊人”是头戴羊面具跳娱神舞的巫师。
)《说文解字》中提到“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给膳也。
”此外,美在大小、对称、距离上体现。
楚灵王:台美夫?伍举: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可见,在战国时期中国也有人认为美在事物外在的属性、形式。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柏拉图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观点,他认为美来自永恒的理念,人要到精神世界中去寻找美。
例如桌子,世界上有很多,但它们都叫桌子,也都是桌子,不管它的形状大小如何都是桌子。
因此桌子这个概念,就是天下之所有桌子共有的普遍形式,也就是它的理念。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理念是最高层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现实是第二层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则是第三层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而美便在事物之外,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存在的一种理念——“美本身”。
柏拉图正确地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认为“美本身”派生出现实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是美的本源。
他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显然,柏拉图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后来新柏拉图的创始人普洛丁进一步把“美是理念”神秘化,甚至直接用“神”来代替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发展和完善了“美是理念”的说法。
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不断- 5 -运动着的绝对理念。
它在自身的运动中“外化”出各种现象。
首先是现实自然界,然后是人类社会,最后是人的精神。
艺术就是用感性的形象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审美就是对事物的感性形式进行观照。
(黑格尔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
)他继承了柏拉图关于世界的三个层次说。
但他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的“理念”是空洞的、抽象的,是脱离了个别的一般,是永恒不变的万物的模式;而黑格尔所谓的“理念”,则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的,是自身矛盾着的辩证统一体。
他认为美是具体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地统一。
黑格尔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具有合理的内核,但他的出发点仍然是抽象的“理念”,因此也是唯心的。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提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与黑格尔齐名的另一位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康德从先验论角度出发强调:“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4. 美恶皆在其心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学者把人心看作美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