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形象

浅析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形象

浅析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形象关键词:皮皮鲁;郑渊洁;顽童形象内容摘要:当今中国孩子们心目中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是郑渊洁童话创作中最具特色的典型顽童形象。

这一形象充满着儿童情趣和人性色彩,表现出作者作为一名童话作家关注儿童生存状态的自觉。

本文通过结合时代特征与人物的个性特征,分析总结出皮皮鲁的反传统形象、教化形象、原生态形象、顽童形象。

自2005年底以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了“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图书七大系列共54册,这一系列图书畅销不衰,市场反响热烈,成为中国原创畅销童书的代表。

“皮皮鲁”系列如此畅销和长销最根本得益于作家坚持“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

郑渊洁塑造了一个中国式顽童,他学习成绩不高,淘气大胆,不是学校老师喜欢的那种乖孩子,但他心地善良、正义勇敢。

他是在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中登场的首要人物,郑渊洁童话中最酷的男一号皮皮鲁。

一、反传统形象以往的经典童话中的儿童都是好孩子,或是一开始是坏孩子,后来经过种种经历考验,转变成好孩子。

他们大都外貌漂亮、衣着整洁、克己守礼,既聪明、善良,又正直、勇敢。

如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人鱼公主、《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也是既漂亮又善良勇敢极具正义感。

而皮皮鲁,则恰恰与传统童话中的好孩子不一样。

看皮皮鲁的行为,皮皮鲁很淘气,经常做出让大人感到头痛的事情:皮皮鲁经常做出一些与成人世界相对抗的事情,如骑二踢脚上天,拨快地球之钟,不参加考试却去拨电话倾听同学考试前的心声,不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指令等等。

从性格上说,与传统意义上的乖巧听话、循规蹈矩的好孩子不同。

皮皮鲁身上张扬着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儿童的强烈天性,淘气爱玩、大胆探险,这一形象是对传统的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形象的彻底颠覆。

再从相貌上看,皮皮鲁算不上帅气,皮皮鲁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男孩子。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皮皮鲁都不属于传统童话中的好孩子形象,但这种反传统形象却受到了小读者的喜爱。

他的反传统还体现在对传统以及成人权威的质疑,皮皮鲁他的身上体现出儿童在面对成人权威的压抑以及社会现实的污浊时所感到的愤怒、烦恼和困惑,以及由此生发的愿望和梦想。

如《皮皮鲁和幻影号》中皮皮鲁追捕过抢劫银行的坏蛋,遥控过校队赢球、用它打跑了欺负苏宁的坏小子、用县太爷的别墅和汽车还有办公大楼同学校的校舍对调,将县政府的办公大楼变成了低矮的危房。

他正义感十足,在面对威胁面对依然坚持自我,没有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就帮助教练赢得比赛,对于不公平现象敢于发声,采取行动。

皮皮鲁是一个在成人世界和成人权威的重压下天性受到扼杀、极力挣扎的儿童形象。

作家通过这个形象,对成人世界以及成人的权威、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

二、教化形象郑渊洁童话给儿童带来的不仅仅是充满童趣、天真、美好的童话世界,更含着他对教育制度弊端的抨击。

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是一个在学校里对老师单一的讲课方式及方法表示怀疑和拒绝,对老师压抑孩子爱玩的天性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与反抗,反对老师与家长之间只看重分数而不注重儿童的品德教育发展的一个男孩形象。

郑渊洁的创作把儿童当做缩小的成人,所以皮皮鲁较之一般儿童要成熟、懂事得多。

皮皮鲁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实际是作家对真善美的追求,作家把对成人世界的一种希望赋予了孩子。

皮皮鲁还担负着一种教育的使命,那就是给他的同龄人做一个榜样,这又体现出传统儿童文学观的影响。

我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建国后的儿童文学,由于种种原因,也是一直强调教育功能。

在传统及大环境的影响下,郑渊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并在操作中反映出来。

皮皮鲁是作家寄寓了自己追求和理想的好孩子。

他善良正直、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例如与当权的狗熊奇奇市长斗争,帮助小同学击败威胁他们的恶霸大同学,千方百计保护变活的绒熊猫鲍尔,几次拯救地球等等。

有时即便是与家长和老师对抗,也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很明显是对的),凸显出他自己的个性。

这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当代人眼中的有个性的好孩子。

从皮皮鲁身上体现出作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儿童的理解以及对儿童的厚望,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说教的倾向。

在《遥控老师》中,原来的班主任和她的丈夫离开了这座城市,皮皮的新班主任是一位特别严厉的老师,他独断独行,还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在一次课堂中,这位班主任故意提一个古怪的问题叫万佳和皮皮鲁回答,回答不出来,之后新班主任是这样评价的:“孙友超看着万佳和皮皮鲁说:“作为学生,你们不好好学习,下辈子只能投胎当苍蝇,绿头苍蝇。

”孙老师的言行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让本来视上学为乐事的同学如今走进教室就厌学。

皮皮鲁与鲁西西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对待学生的态度感到气愤,面对这样的情况,皮皮鲁和鲁西西叫来舒克、贝塔以及大灰狼罗克,一起讨论商量,发明研制了一台可以控制老师言行的遥控器。

让老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尊重与理解学生,让学生能够发表己与老师或书本不同的见解。

从此班级里充满了愉悦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能更好的学习与成长。

他们只想得到老师的尊重与理解,这么纯真的愿望表达出了广大受到不合理教育制度所压抑的儿童的心声。

在《驯兔记》中皮皮鲁对老师的讲课方式示怀疑和拒绝,他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绝不随波逐流。

他不赞成老师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把所有学生往一个方向教育,把孩子们活泼的天性磨掉使之成为温顺、听话的“兔子”。

皮皮鲁不愿失去自己的本性变成没有自我的“兔子”。

但是他善良的天性不愿意老师为了使他变成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兔子”操劳,最后皮皮鲁不得不披上兔子的外衣成为一只假“兔子”。

这个荒诞的故事善意地讽刺了呆板陈腐的教育制度让人发笑,但笑过之后却让读者心头有一种沉重逐渐弥漫开来,让我们不能不关注当前的教育现状。

皮皮鲁最后不得不披上兔子外衣生活的悲剧提醒我们: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力。

三、原生态形象皮皮鲁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的一个很普通的男孩,他的外貌、性格和行为都和现实中的孩子没有区别。

但他被安置在虚构的童话世界中,这是一个明显区别于现实世界的环境,在这里,他能坐二踢脚上天,皮皮鲁牌牙膏能点石成金,并帮助他严惩恶霸,一个皮皮鲁可以分成两个……皮皮鲁生活于其中的虚幻的童话世界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现实的象征和表现。

他可以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中国孩子,代表孩子们生活的全部现实。

皮皮鲁好玩好动,却束缚于老师布置的做不完的作业;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却被大人用居高临下的一句“你年纪小”而彻底否定;他渴望去做自己乐意做的事,大人却一味要求他听话、服从。

他并非真的甘于落后,他有着成人不甚了解的许多委屈。

考试考不好,被责备拉了集体后退;取得进步,却又遭老师怀疑;一旦有坏事,他首当其冲被怀疑。

作者深知优秀生和落后生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尊严,他们迫切要求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郑渊洁借此向老师、家长大声疾呼:父母、家长没有随意干涉、冤屈孩子的权利!儿童读者在阅读这类作品时,由于主人公是和他们一样的普通孩子,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所想能被他们轻松读懂,这类作品对孩子们而言,更显生活化、真实性,人物也更加的朋友化。

四、顽童形象郑渊洁创作了淘气孩子皮皮鲁的系列童话故事,它很幽默,充满奇异的想象。

皮皮鲁是郑渊洁二十多年来呕心沥血所作的人物形象,其身上既具有了世界儿童文学顽童形象的共性特征,又有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特性,因此这一形象的“顽”性具有独一无二的美学特征。

中国儿童文学诞生以来,极少出现顽童的典型形象,皮皮鲁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皮皮鲁身上淘气爱玩、个性张扬的性格特征,与“皮皮”“小飞人”等经典顽童精神一脉相通,都是儿童最本真的自我;而皮皮鲁作为中国儿童心中最真切的渴望,作为作家笔下理想型儿童形象,又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机智讽刺、愤世嫉俗的性格特征。

皮皮鲁总是想办法去实践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天上地下四处冒险,奇妙事情天天发生在他的身上。

比如在云端调皮地拨快地球,骑了绑着鞭炮“二踢脚”的竹竿飞上天、成为了拯救世界儿童免于被外星人掌控的小英雄、利用变身喷雾器。

皮皮鲁自身还携带神奇的超能力,随时根据需要发明飞碟、软件等,看到人所不见,听到人所未闻。

随心所欲地穿梭于各种时空之中,一会儿去动物王国做客,一会儿飞到宇宙,一会儿又回到人类世界。

结语:皮皮鲁这个儿童形象在郑渊洁的作品中表现得活灵活现。

他以这个儿童形象向大人们呼吁:请尊重、理解与关爱儿童,唤醒和保持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的美好人性。

当儿童在阅读郑渊洁童话作品的同时,除了可以读出作者对真、善、美的颂扬之外,还能看出作者对恶、丑、假的抨击。

他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主张童年的孩子应该得到尊重,充分享受儿童健康成长的快乐,并希望以儿童的纯真与成年人的复杂作出比较,唤起美好的人性。

郑渊洁以“用形象说话”的艺术手法代替了说理和说教,通过对生动鲜活的童话形象的塑造,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1]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2]张淑玲.不一样的皮皮和皮皮鲁——两种不同的儿童文学观[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4):53.[3]徐术根.从张天翼、郑渊洁童话创作看中国热闹童话的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4):27.[4]朱自强。

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5]冯金娣:简析郑渊洁皮皮鲁形象塑造的美学特征[J],科教文汇,2014,(12):196.[6]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49.[7]王欢.论郑渊洁对张天翼的传承与超越[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6):45.[8]郑渊洁.皮皮鲁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