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护理手册目录1.脑卒中的基本概述2.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及临床体征的评估3.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4.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5.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护理6.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护理7.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及护理8.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脑卒中的基本概述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性疾病的总称。
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为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它与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目前我国脑卒中已成为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第一致死病因,发病率 120-180/10 万,每年死亡病例大于 150 万,存活者 600-700 万,且 2/3 存活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本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脑卒中常见症状及临床体征的评估一.头痛: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评估: 1.病史(1)了解头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询问是全头痛,局部头痛还是部位转换不定的头痛:是搏动性头痛还是胀痛,钻痛,钝痛,触痛,撕裂痛或紧箍痛,是轻微痛,剧烈痛还是无法忍受的疼痛。
(2)头痛的规律:询问头痛发病的急缓,是持续性还是发作性,起始与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激发,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急起的头痛可能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3)有无先兆及伴发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头痛,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4)疼痛常用工具: 1.数字式疼痛评定法:将一条直线等分为10 段,一端 0 代表无痛,另一端 10 代表极度疼痛,病人可选择其中一个能代表自己疼痛感受的数字来表示疼痛程度。
2.文字描述式,将一直线等分 5 段,其中一端表示“没有疼痛”。
另一端表示“无法忍受的疼痛”患者选择其一表示疼痛程度。
3.视觉模拟评定法 4.面部表情测量图,图示 6 个代表不同疼痛程度的面孔,患者选择其一来代表自己的感受。
插入图表二.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可表现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临床可通过病人的言语反应,对针刺的痛觉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
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嗜睡: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唤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又继续入睡。
(2)昏睡:病人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唤醒,需大声呼唤或较强烈刺激才能使其觉醒,可做简单,含糊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3)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可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的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
(4)中昏迷:对外界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少。
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体征发生变化。
(5)深昏迷:对外界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
生命体征明显变化,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等。
2.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意识模糊:表现为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2)谵妄: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下降,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与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
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1)去皮质综合征:患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自发语言及有目的的动作,能无意识睁闭眼或吞咽动作,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以及睡眠觉醒周期存在。
(2)无动性缄默症:患者可注视检查者和周围的人,貌似觉醒,但缄默不语,不能活动。
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大小便失禁。
(3)植物状态评估:1.了解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类型2.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通过言语,针刺及压眶等刺激,检查患者能否回答问题,有无睁眼动作和肢体反应情况。
国际通用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图表Glasgow 昏迷评定量表检查项目临床表现评分检查项目临床表现评分A.睁眼反应自动睁眼 4 C.运动反应能按指令动作 6呼之睁眼 3 对针痛能定位 5疼痛引起睁眼 2 对针痛能躲避 4 不睁眼 1 刺痛肢体屈曲反应 3 B.言语反应定向正常 5 刺痛肢体过伸反应 2应答错误 4 无动作 1言语错乱 3言语难辨 2不语 13.全身情况评估:检查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注意有无呼吸节律与频率的改变;评估有无肢体瘫痪,皮肤有无破损,发绀,出血,水肿,多汗;脑膜刺激症是否阳性。
三,言语障碍1.失语图表2.构音障碍:发声困难,发音不清,声音,音调及语速异常。
四.感觉障碍指机体对各种形式刺激(如痛,温度,触,压,位置,振动等)无知觉,感知减退或异常的一组综合征。
(1)浅感觉 :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2)深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3)复合感觉包括定位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
五.瘫痪指肌力下降或丧失而导致的运动障碍。
1.脑血管疾病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如内囊出血,脑梗死等可表现为偏瘫。
患者出现三偏征:病灶对侧肢体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2.肌力的评估见图表肌力的分级分级临床表现0 级肌肉无任何收缩 ( 完全瘫痪 )1 级肌肉可轻微收缩 , 但不能产生动作 ( 不能活动关节 )2 级肌肉收缩可引起关节活动, 但不能抵抗地心引力, 即不能抬起3 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 但不能抵抗阻力4 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 , 但未达到正常5 级正常肌力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危险因素与发病并不一定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干预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两大类,其中可干预危险因素是疾病预防的主要针对目标。
(一)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年龄55 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每增加10 岁,卒中发生率约增加 1 倍2.性别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男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女生3.遗传因素4.种族黑人比白种人发生卒中的风险高,中国人和日本人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
(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 95mmhg,卒中相对风险约血压正常者的 4 倍。
2.吸烟研究表明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吸烟可以使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升高 2-4 倍。
3.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4. 心房颤动单独心房颤动可以使卒中的风险增加 3-4 倍 .5. 其他心脏病心脏瓣膜修补术后,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病的围手术期,心导管和血管内治疗,心脏起搏器和射频消融等均增加栓塞性卒中的发生率。
6.血脂异常7.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明确的卒中独立危险因素8.镰状细胞贫血9.绝经后雌激素替代治疗10膳食和营养11.运动和锻炼12.肥胖13.饮酒过量14.其他代谢综合征,口服避孕药,药物滥用,高脂蛋白血症,感染,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粘度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
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一.腰椎穿刺术和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术是通过穿刺第3-4 腰椎或第 4-5 腰椎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放出脑脊液的技术,用于疾病的诊断。
1.目的:( 1)检查脑脊液的成分,了解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免疫学变化以及病原学证据。
(2)测定脑脊液的压力(3)注入药物或者放出炎性,血性脑脊液。
2.禁忌症( 1)穿刺部位皮肤和软组织有局灶性感染或有脊柱结核者,穿刺有可能细菌带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内。
(2)颅内病变伴有明显颅高压或已有脑疝先兆,可加重脑疝的形成,引起呼吸骤停或死亡。
(3)开发性路脑损伤或有脑脊液漏者。
(4)明显出血倾向或病情危重不宜搬动。
3.护理(1)术前护理①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指导病人了解腰椎穿刺的目的,特殊体位,过程与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征得病人及家属的签字同意。
②物品准备:穿刺包,测压包,无菌手套,利多卡因,棉签,皮肤消毒物品。
③病人准备:排空大小便,在床上静卧15-30 分钟。
( 2)术中护理①指导和协助病人保持腰椎穿刺的正确体位。
②观察病人呼吸,脉搏及面色变化,询问有无不适感。
③协助病人摆放术中测压体位,协助病人测压。
④协助病人留取所需的脑脊液标本,督促标本送检。
(3)术后护理①指导病人去枕平卧4-6 小时,告知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但可转动身体,②观察病人有无头痛,腰背痛,脑疝及感染等穿刺后并发症。
③保持穿刺部位的纱布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24 小时内不淋浴。
二.影像学检查1.头颅 CT头颅CT扫描是诊断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和占位效应等。
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尽快进行CT 检查 ,早期不能显示病灶,但对排除脑出血至关重要。
脑梗死多数病例发病 24 小时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
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
CTA 检查可发现血管狭窄,闭塞及其其他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2.MRI 和 MRA 检查MRI 检查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MRA 可发现血管的闭塞和狭窄。
在脑出血的治疗和诊断方面,对发现结构异常,明确脑出血病因有帮助。
MRI 对检出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CT。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及护理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一.急性期治疗⑴早期治疗:在发病后 6 小时内可进行溶栓使血管再通,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
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物。
使用溶栓药物期间应严密监护病人,及时发现有无出血的情况。
⑵调整血压:急性期维持患者的血压于较平时稍高水平,以保障脑部灌注,防止梗死面积扩大。
发病24 小时内,当收缩压〉 200mmhg 或者舒张压大于110mmhg 才需降压。
(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等除外)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24 小时 -7 天)持续出现的高血压应积极降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85mmhg 或舒张压≤ 110mmhg 是安全的,甚至可降低至 160/90mmhg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