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摘要: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要使广大教师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 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素质; 专业化成长引言近几年,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 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创新必须与教师的发展同步。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行动引导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主张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鼓励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全面的发展,对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 需要转变教育行为等, 而传统的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等继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挑战的需求。

由于课程改革推进迅速,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新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走向;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如何帮助广大教师切实领悟新课程的深刻内涵, 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就成了新课程改革宏伟工程中最现实、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代表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全新的内涵显示出勃勃生机。

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学生的价值实现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既关注学生目前的现实生活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了“终身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换,做到教师与学生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的精神层面上进行交往,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对话,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

教师作为新课改实施的主体,其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应面对并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其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这既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又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使教师不再是一个机械的、反复操练以精益求精的传统的教书匠,而是一个有更多的智力参与的创新型的教师。

由“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由只关注教、忽视学生学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 拓宽学术视野。

在新课程中, 我们所面对的只是文本, 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在于我们做出怎样的诠释, 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做出多种理解, 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解,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讨论, 以平等的态度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为何这样理解。

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教师贴近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对计算机等新的工具性学科有足够理解。

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知识价值的理解上,超越学科的局限,去深切体悟知识的生活价值及其对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将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当成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真正参与者。

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现状(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推进新课程的关键,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包含哪些内容呢?第一,专业信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价值追求,实现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的转移。

这需要教师既要养成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个性修养为基本内容的教育专业人格,也要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作一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树立与新课程精神相通的专业信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化课程意识,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关注学生,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地学习,并通过实践反思,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信念体系。

这将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二,专业知识。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甚至是学校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体现出了一种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具有宽厚和综合性的学科基础,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某个具体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必须更加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和理论以及各个学科和领域知识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对各种不同的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而且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和增值,形成新的专业知识体系。

第三,专业能力。

面对新课程,除了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特殊能力如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等以外,教师还需要重视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课程能力。

新课程强调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还需要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整合课程的能力。

(2)科研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研究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探索出教育的规律,使教育研究成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

(3)反思能力。

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通过反思,教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

第四,专业自觉。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专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有深刻的认识,自觉追求专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主动投入课程改革,更新观念,变革行为,吸取新知,扬弃旧知,做专业发展的主人,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专业创新。

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课程不再全部由国家统一制定,相应地给了学校一定的开发和实施课程的权力,突出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自主权,增强了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

如此一来,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具有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性质,教学真正成为了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新课程下,教育教学活动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专业信念淡薄、缺乏职业自豪感。

当前仍然存在着这样的一些观念,认为教师不论是什么人,只要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成人都可以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尤其是小学教师,所以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也有的认为在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教育技能的训练,就能够当教师。

其实这也就是缺乏教师专业信念的表现,所谓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高素质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教育信念具有专一性、稳定性、执着性等特点。

教师如果缺乏教育信念,将是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可见,提高对教师的认识,加强教育信念,是应该加强的内容。

第二,过分强调知识的传递功能,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满足在传统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任务,而是被赋予了更具科学性、时代性、富于创新性的新内容。

它要求教师要具有反思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仍是多强调教育传递知识技能的功能,完全把自身束缚在了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来,致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背景比较单一,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专业自主意识不强,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教师个人专业自主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从事教学工作时的自由作决定,不受他人干扰控制的内容,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教师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制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

第四,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培训,这决定了我国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但是从当前的教师培训来看,师范学院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也始终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培训内容也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等等。

三、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主体,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的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树立教师教育的新理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要让教师认识到,将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理念,这不仅仅要从提升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问题,更要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国家整体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了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代表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下,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加强对教师职业的研究,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

强调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和特殊的智能结构,因而需要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职业应该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构建教师教育技能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化的能力。

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既是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保障措施,也是提升教师职业品位的重要分水岭。

根据教师职业特殊性的特点,教师专业化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是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又要有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既要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又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懂得“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知识。

要体现教师职业“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等。

第三,强化教师职业的自主性,不断学习,注重实践。

教师作为教育者要适应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 就要不断学习, 积极参加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的学习,参加学术研讨, 校际交流座谈会等, 多读书, 多用书, 有计划地自修, 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