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作文规则与宽容评讲

材料作文规则与宽容评讲


当然,规则也不是死的,如果是万不得已、甚至 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打破规则也是可以被谅解 的。我国法律中就有一种名为“紧急避险”的行为,规 定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以损坏他人的财物 来帮助自己脱离危险,不受法律追究,这与“规矩时死 的,人是活的”真正要表达的精神不谋而合。当年张学 良劫持蒋介石,无疑践踏了军中的规则,但由于当时中 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最终作为促成抗 日统一阵线建立的英雄被永远铭记。与此同时,澳籍女 只是因为防疫规定而不能外出跑步,又算哪门子迫不得 已呢?她一意孤行的结果只能是增加了把病毒传播给他 人的危险。
2012年,廖某因诈骗罪在东城法院受审,他向法官求情, 希望能宽限时间让他卖房退赃。检方向法院建议判处其有期徒 刑3到10年。
三、让校规看守哈佛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古书,赠给当地
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 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 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突发的火 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 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 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 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 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 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 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作解释,只是重申了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 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 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规 则是对所有人的,规则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即使校长不想开除这个学生 都不可能,因为校规有规定,所以这位校长没有网开一面,没有下不为例, 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这亦使我联想起了戚继光的“戚家军”。“戚家军”多由同 一条村的父老兄弟组成。但戚继光治军却是以“法”为主,规定 如若有逃跑,瞒报军功的,其他人必须予以揭发。戚继光的治军 方式把“法”凌驾于“情”之上。正是如此,“戚家军”才会成 长为一支纪律严明,令倭寇闻风丧胆的百战之师。
如若让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则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十分严重 的危害。原足协主席谢亚龙,因为人情的关系,多次收受贿赂, 对一些球队作出不公正的判决,打压年轻球员,指使裁判员着重 打压某一队。据谢的好友透露,谢原本是一个比较正派的人,但 很多事情他是抹不开面子才去做的,当时中国足坛的乌烟瘴气大 家是有目共睹的,各种“假球”“黑裁判”使中国足球的水平严 重下滑。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后果严重。
【材料分析】 第一则材料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自己比赛违反规则的事情,老 师在评语中提醒他要遵守比赛规则,学生写信和老师沟通希 望老师宽容这种思想上的差异。 第二则材料澳籍女士违反规定也就是破坏规则,从材料看, 审题没有难度,就学生的角度,学生认为自己虽然破坏了规 则,但他是为了和国外接轨,在他心里,认为国外是开放的, 容许有不同的思想存在,这可能也是国外的规则,但他可能 不知道,国外也是有规则的。从老师的角度可以看出,老师 是非常坚持规则的。材料二的澳籍女子在疫情期间,擅自回 国,已经破坏了规则,在小区隔离期间在小区跑步,又破坏 了小区的管理规则。这样可以立意为:思想可以有差异,但 规则只能有一个(强调规则);任何差异都必须在规则的基 础上呈现。宽容是在规则基础上的宽容。规则和宽容并不对 立等。
材料作文
“坚守规则与宽容差异” 讲评
【材料呈现】
材料一:一次写作文,一位学生写她曾参加过的演讲比 赛的故事。那次演讲比赛不许穿插音乐表演,她还是穿 插了。尽管比赛成绩不理想,她依然很高兴,因为他觉 得他自己的欢乐带给了这个世界。老师在评语中提醒他 要遵守比赛规则。他写了一封信和老师沟通,表示他不 久就要去美国求学,希望老师能宽容这种思想上的差异。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澳大利亚一华侨女子擅自 回国,隔离期间不听劝告违反规定在小区跑步,疫人员 进行劝阻,她不但不听反而大吵大闹,近日已被驱除出 境,而且被原公司开除。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字。
“别人都喝这白开水就对吗?”她对幸苦劝说的工作人 员喊道:“你们尊重的人权呢?”
人权呢?人权是群众集体的利益不受侵犯,这个词语也原先便被冠以“人的发 现”的美育。而现在,它变味了——它不再是民众——这个大集体的利益,而成为 了那些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心包装过的“挡箭牌”。
诚哉谬矣!思想文化的不同并非逾越规则的通行证,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并非胡作非 为的背后靠山。
当我们仅仅为了自己一时之快而践踏规则时,无数 的他人都将被我们的行为牵连。严守规则,我们才能对 得起自己的道德和良知。
举头神明,心有圣经 石骏伟
我国古人道:“举头三尺有神明。” 西方哲人也曾言:“每个人心中都应有本有《圣经》 。” 即使文化传统,思想形态大不相同,它们对人的要 求莫不脱开这两个字——“规则”。 而今日,一视频在网上疯传——一回国华裔女子在 隔离房间内大声吵闹,只因嫌弃房内煮的白开水“不干 净,有泥沙”,强行要求工作人员为她提供“矿泉水”。
除此之外,“房叔”“房媳”“房爷”等组成的“房家族”, 各种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官员,因贪污而被捕的中石 化副总,哪一个不是把人情驾在规则上的?又有哪一个是为社会 和谐作出了贡献的?
“无规则不成方圆”只有尊重规则,让规则大于人情,才能构 成良好的“方圆”,建设美好的社会。
【班级优作】
严守规则为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似乎规则 可以随意被打破一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严守规则呢?其实,我们遵守规则,不只 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 “打破常规”和“不守规则”,前者往往让人联想到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后者却 往往和道德败坏、良知泯灭捆绑在一起,正是因为规则联系着无数的他人。常规,只 是随着时间沿承下来的一种通常的做法,通常只关联个人,与他人的联系微乎其微, 也不存在强制效力。规则却大大不同,它是为了维护整个集体的秩序而人为制定的, 与他人的关联极为紧密,每个人都有义务去遵守它。写小说时有男女主角、有明确的 剧情线是常规,不能包含淫秽色情内容是规则。一个作家写作时可以不守常规不设主 角、不设主线,大胆尝试全新的叙事方式,只会影响到他的作品能否卖得出去,是他 自己的事情。但如果不守规则,在书中添加色情暴力反动内容,结果便是荼毒广大读 者,影响到的是无数的他人。生产、生活中,莫不是如此。 因此,当我们违反规则时,我们应该为自己给他人造成了负面影响而感到羞愧,而 不是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沾沾自喜。那位在演讲中违规加入音乐的女生,自以为和他 人分享了自己喜欢的音乐无可厚非,却没想到她的违规行为给评委带来了困扰:对于 一个演讲十分精彩却违反了规则的参赛者,评委应该怎么样评分呢?会引起其他参赛 者的不满吗?一个本来简单的问题,却因为她的违规而变得复杂棘手。思想上的差异, 应该体现在让人耳目一新的演讲内容上,而不是体现在对规则的漠视和不屑上。
我想,我们或许都应该做到这点——“举头神明,心有圣经”。 “神明”是一种提醒,是一种督促,是自然中固有的“善”的象征。人们敬畏
神明,或许,便是敬畏自然,敬畏着“善”这一普世利益。就像小说和电视剧里所 演绎的那样——当神明“三尺当头”之时,十恶不赦的犯人往往都会俯下身来,以 头抢地,反省自己的错误,诉说自己的罪恶。大概是因为所谓“神明”唤醒了他们 的内心本该拥有的“善”,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影响他人,影响社会。
另外,不要把规则偷换成规矩,这两个词有相同之处, 但区别很大,规矩:多半指长期延续下来的行为标准、 习惯、成例、礼节等,比较通俗,用于口语中。规则: 多指具体规定的办法、规章,有的形成条文。如“交 通规则”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和公认或由 代表统一制定并通 由群体所有成员一起遵守条例章 程。规则具普遍性。而规矩具有主观性,如家庭规矩。
说到底,这是关系型话题,我们如果撇开一方去大谈另一 方,则会失之偏颇,无论立论以规则为主还是以宽容为主, 都要兼顾另外一方。
【论证思路】
1、什么是规则。2、规则制定的基础。3、规则的重要 性。4、破坏规则的危害。5我们怎么去维护规则。6、 对待破坏规则的人我们怎么办。
【辩证分析】
社会需要规则去规范,任何超僭越则破坏规则的行为 都是不容许的,人必须学会敬畏,敬畏头顶的星空和 我们心中的准则。但是在情与理不相冲突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宽容。即这种差异属于个人的或者学术的、 思想的差异,而不是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如果超越道 德底线,践踏法律尊严,无论如何都不能宽容
【素材积累】 一、 2012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 人情的争议。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 到了2分钟。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 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不允许考生进场。这 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 能参加考试。 二、5年前,妻子杜某患上尿毒症,这让下岗已10多年的丈夫 廖某生活负担陡然加重。在透析治疗近半年后,廖某找人刻了 医院的收费章,在收费单据上盖假章后交给医院,为妻子进行 免费透析治疗。4年间,廖某以此方式骗取医院治疗费17万余 元。
而“《圣经》”大抵便是神明这一抽象形象的具象体现,它将所谓的“善”化为了 一种规则——人类的道德底线。所谓心中的“《圣经》”便是人类在独处之时,内 心的那份扼住“恶”的火苗的信仰。试想,人们若没了这光,任凭自己的贪婪欲望 野蛮生长,不顾道德底线,为所欲为,以“利己主义”自居,那么社会如何发展? 人类的集体利益如何确保?而又哪来那些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永远挂在嘴边 的“人权”?
【他山之石】 无规矩不成方圆
当学生在作文里写了自己演讲比赛违规的事情后,老师在 评语里严肃指出不能违反规则。澳籍女子则是故意破坏规则。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生活的安定、社 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