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会展业:过往三年回顾与未来五年展望-上

+广州会展业:过往三年回顾与未来五年展望-上

广州会展业:过往三年回顾与未来五年展望张玉明(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要] 2008至2010,广州会展业走过坎坷,逆势而上,迎来发展的春天,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活力会展城市”称号。

当前,在市场基础、政策环境、硬件条件、依托条件、人力资源等方面已形成会展业发展的良好支撑。

未来五年广州会展业发展的总目标是打造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和国际文化中心,细化目标包括年均增加值的增速高于全市第三产业GDP的增速、主要指标位居亚洲前列等五个方面。

要达到既定目标,尚需不懈努力。

[关键词]广州会展业,回顾,展望,支撑条件,发展目标2008年,国务院通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广州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明确提出广州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为广州市会展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促成新一轮发展高潮,使广州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活力会展城市”称号。

在新的五年计划开始之际,回顾过往三年、展望未来五年,吹响集结号携手并肩共同前行。

一、过往三年广州会展业回顾1.2008年广州会展业概况据广州市经贸网公布,2008广州市会展业受南方冰灾、四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展览场次、境外参展商和接待外来参展参观者大幅减少。

可喜的是,广州市会展业经营收入依然实现大幅增长,会展规模和会展业企业增加值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至年底,全市从事会展活动的企业(或单位)有305户,当年新加入的45户,退出的26户,比上年净增19户,增长11.5%。

其中会展业企业(或单位)184户,发生会展活动的主要宾馆酒店109家,附营会展业相关业务的其他非会展业企业(或单位)12户。

184户会展业企业(或单位)期末资产总计130.9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从业人员5380人,增长9.7%。

全年各类办展机构在广州市举办展览382场次,比上年减少105场次,下降21.6%。

市内展接待参展参观者1005.9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5%。

其中,接待市外本国参展参观者238.39万人,境外参展参观者90.03万人,分别下降14.1%和17.1%。

全年全市会展活动企业(或单位)接待会议3.20万场次,比上年增长2.6%。

其中,国际会议163场次,下降22.0%。

接待参会人数33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市外本国参会人数有所增加,达80.97万人次,增长7.9%;境外参会人数大幅下降,共8.18万人次,下降40.0%。

全年全市会展活动企业(获单位)经营收入50.96亿元,比上年增长44.5%。

收入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琶洲展馆面积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和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公司展览业务大幅增加,会展经营收入拉动全市会展活动经营收入28.07个百分点。

会展拉动消费达12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其中,由展览拉动115.74亿元,由会议拉动7.62亿元,分别占93.82%和6.18%。

拉动外汇收入达7.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9%。

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77.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35万平方米,增长26.6%。

其中,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新增场馆面积8.52万平方米,新纳入统计的广州国际采购中心场馆面积6.56万平方米,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新增场馆面积1.37万平方米。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流花展馆和琶洲展馆、锦汉展览馆、中洲国际展览中心、花城国际会展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六大场馆共拥有场馆面积54.83万平方米,占全市会展场馆总面积的70%以上。

六大场馆以绝对优势吸纳了全市大部分名展和大展,形成市内会展区域的集聚。

是年主要特点是会展继续走向国际化、展览项目类别齐全(全年242项展览涉及29个类别)、综合类展览更具号召力。

以外地采购商及参观者接待量排列,居前十位的类别依次为综合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化妆品类、汽车类、日用品类、家具类、食品饮料烟酒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艺术类。

2.2009年广州会展业概况据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赵小穗2010年5月18日在“全市促进会展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广州政府网产业经济栏目公布,2009年广州市会展业在“危机之年”逆市而上,发展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

会展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成为广州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全市从事会展活动的企业达342家,同比增长12.1%。

全年会展行业经营收入同比增长39.0%。

全市办展总面积达627万平方米,增长54.9%,位居全国前列。

参展参观参会人次达754万,同比增长31.6%。

行业税收实现较快增长,会展经营营业税收同比增长18%,比2007年增长近53%。

其中“广交会”营业税收达1.32亿元。

广交会新馆所在的海珠区以会展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3.7%,拉动全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八成。

展会向重点场馆、重点区域和大中型展馆集中。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锦汉展览馆、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重点场馆吸纳了全市重要的名展和大展,展览面积约占全市展览总面积的90%。

其中,琶洲国际会展商务区举办各类展会99场次,展览面积近500万平方米。

全年承接单项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34个,约占全市同面积以上展会总数的80%,成为华南地区会展商务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初显广州“曼哈顿”的风采。

专业品牌展会成为广州市会展业发展的新亮点。

以广交会为龙头,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广州国际照明展、中国国际橡胶工业展、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美容美发等品牌展会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全市连续举办10年以上的展会已有26个,专业性展会数目超过九成,涉及29个类别,有效拉动了广州商贸业、餐饮业、旅游业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对广州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

全市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还带来交通、治安、公共配套等城市管理方面的进步,有力促进了广州社会生活和人居水平的全面提升,增进了世界各国对广州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特色美食、城市形象的认知。

会展活动日益走向国际化。

广州市不断增长的城市经济和日益完善的城市环境,继续吸引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来穗参展、办展或参会、办会以及合资合作。

全年全市境外参展商面积达3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5%。

同时,汉诺威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承办了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锦汉礼品家居用品展等一批展会通过国际展览协会(UFI)认证;广州国际设计周获得国际三大设计组织的联合认证和全球推广。

还成立了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广州美沙振威国际展览公司等中外合资展览企业。

走向国际化提升了广州会展业的规格和水准。

会展活动的模式不断创新。

包括会展产品创新、会展运作模式创新、招展招会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

首先,将传统会展模式和电子商务结合,为企业和产品开拓了更广阔的无形市场。

如联合阿里巴巴举办的首届网商交易会,吸引了全国近3万淘宝网卖家和“广货”供应商参展。

与香港贸发局合作,在香港贸发网上设立的“广州名优企业产品专区”,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

其次,将展览会与旅游、节庆相结合。

如联合汽车企业在珠三角地区开展的“广州汽车南粤行巡销”活动,组织广货名优产品郑州大联展拓市等。

再次,将展览会与峰会相结合,以会引展,以展引商,成功吸引了中交南方总部基地、广东钢铁集团、保利地产等大批总部企业落地发展。

3.2010年广州亚运会概况广州会展业走过了2008的坎坷和2009的逆市而上,迎来了2010发展的春天。

广州市经贸委主任赵小穗2011年2月在广州市会展业(上海)推介会上公布:广州近3年来主要展览面积年均增长超过40%,位于全国前列。

因各种数据尚在统计之中,这里仅以广州亚运会为例。

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成为中国第一个非首都承办亚运会的城市。

成为广州会展业在承办广交会之后的又一辉煌壮举。

据广州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州为迎亚运投入超过1200亿元,其中直接投入大概有136亿元,1090亿元是2005年来的6年里,用于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换来的是广州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的一次大跃升。

2010亚运会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之后又一大型活动的方式为增进亚洲各国人民友好关系提供了平台,树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信,再次证明了中国举办国际性盛会的能力,再次彰显了致力和平、合作、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时代风貌,展示了中国开放进取、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了“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目标。

2010亚运会给了广州和珠三角城市群一个向世界展示的机会。

通过亚运会,广州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得到展示:广州的GDP连续5年实现五级跳,广东的GDP连续多年占据全国第一,已经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三小龙。

广东全省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七分之一,无愧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称号。

通过亚运会,一个颇具规模、独具特色的珠三角城市群被推到全亚洲、全世界面前:广州的千年商都风貌、东莞的世界工厂形象、深圳的IT产业地位、佛山的特色制造业集群……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形象赢得全球瞩目。

通过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了城市的成长与变革,展示了广州和广东的文明水平和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0亚运会让广州有了脱胎换骨的创新舞台。

以城建为代表,城市发展提速十年,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加快建设BRT、地铁方便出行、旧楼穿衣戴帽、交通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河涌整治、大气环境整治、修缮历史文化遗迹”等七项工作,获得市民的认可率均超过80%,实现了城市华丽惊人的蝶变。

环境整治方面,从2004年至2009年间,广州空气质量连续5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实现翻番,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近90%,水质明显改善。

市区亚运穿衣戴帽工程、代表性建筑“变脸”大戏、大批国际级的体育场馆和新地标建筑相继落成,掀起游览新广州的热潮。

地铁、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既可以保证亚运期间的交通通畅,还将广州的地铁网络辐射至佛山等周边城市,强化了广州在珠三角城市群当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筹办亚运,广州市民提早5至10年享受到了城市建设现代化的成果,居民的幸福感和凝聚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2010亚运会给广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专家初步测算得出,将为广州带来约8000亿元的GDP大礼。

广州市外经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广州对东盟的外贸增长了51.01%;对整个亚洲的外贸增长45.94%,其中出口增长35.56%,进口增长54.23%。

与此同时,目前广州56.5%的进出口、50.4%的出口、61.7%的进口都出自亚洲地区;广州吸收外资项目的83.7%、合同外资的75.8%以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68.6%来自亚洲地区;广州在境外投资总额的87.9%投往亚洲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