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桥项目介绍
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建设等级按港区专用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80km/小时,车辆荷载按汽车-超20级设计,挂 车-120验算,设计最高通航水位采用20年一遇 高潮位3.60m(85国家高程),大桥全线设二处 通航孔,主通航孔设在申甬航线航道处,设置 5000吨级通航孔一处,通航净空按双孔单向通航 标准(一来一去)确定,每个通航孔净空为 160m×35m。辅通航孔设在芦潮港近岸处,设置 1000吨级船舶通航孔两孔(单向通航双通道), 每个通航孔净空为100m×24m。
自然条件
3 水文特征 该海区的潮汐主要受东海前进潮波控制, 潮汐类型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型。潮流运 动基本形态为每天二涨二落,具有明显的 往复流特性。NNE向(包含N、NE向)水 域开敞,为该海区的强浪向。
自然条件
4 工程地质 海上段基岩埋藏较深,基岩面标高由北向南逐渐 抬高,标高为-230m~-160.0m,第四系堆积 层厚度为160~220m。颗珠山岛~小洋山段区域 160 220m 受周围蒋公柱岛、金鸡山、镬脐岛等影响,水动 力条件复杂,残留厚度受基底起伏控制,在口门 两侧和颗珠山系湾残留厚度相对较薄,中部残留 厚度较大。
工程简介
• 大桥全长约31公里。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 速公路,设计桥宽31.5米,设计车速80公 里/小时,年通过能力500万标准箱以上。 其中陆上段(芦潮港新老大堤之间)约2.3 公里,跨海段(芦潮港至小洋山之间)约 25公里,港桥连接段约3.6公里。
工程简介
大桥按双向六车道加紧急停车带的高速公 路标准设计,桥宽31.5米,设计车速每小 时80公里,设计荷载按集装箱重车密排 进行校验,可抗12级台风、七级烈度地 震,设计基准期为100年。目前,世界上 在外海已经建成的跨海大桥最长的也只 有16公里,而东海大桥建设总长32.5公 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之桥”。
自然条件
2 气象特征 该区位于北亚热带南缘,东亚季风盛行区,受季风影响冬 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气候变化复杂。 (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5.8℃;历年最高气温 37 .5℃; 历年最低气温-7.9℃。 7 9 (2)降水:降水日数 134d/y。 (3)风况:实测最大风速 35.0m/s(风向NNE);风力 ≥7级大风日数65.8d/y;风力≥8级大风日数30d/y;风力 ≥9级大风日数约为3d/y。 (4)雾况:平均有雾日30~50 d/y;最多60 d/a;最少20 d/a。
东海大桥简介
• 东海大桥起始于上海南汇区芦潮港,北与 沪芦高速公路相连,南跨杭州湾北部海域, 直达浙江嵊泗县小洋山岛。全长32.5公里的 东海大桥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 的一个组成部分 。 • 东海大桥工程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 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全长约32.5公里,其中 陆上段约3.7公里,芦潮港新大堤至大乌龟 岛之间的海上段约25.3公里,大乌龟岛至小 洋山岛之间的港桥连接段约3.5公里。
桥型方案
(1)非通航孔 (2) 近岸段 (3) 主通航孔桥型方案 (4) 辅通航孔桥
自然条件
1 地形、地貌 拟建东海大桥西端芦潮港为沙泥滩地,围 海造地形成陆域,属潮坪地貌。桥区海域, 海势稳定,海床较为平坦,水深一般在8~ 12m左右,标高-7.5~12. 5m。近岸浅 水区水深为0~5m(长度约为500m)。大 桥东侧所经岛屿及东端小洋山为一系列面 积狭小的岛屿,呈鸡爪型地貌,局部地区 水深达30m。
施工方案
• 本工程共施打各类桩基9000多根;海上安 装预制承台套箱700只;海上安装预制墩身 822根;海上安装60、70m预制箱梁670片; 海上现浇50m箱梁88片。全桥共浇注各类 混凝土140万立方米,使用各类钢材约50万 吨。
施工方案
• 由于东海大桥跨越宽广的东海海域,海洋 环境复杂、施工条件极差。本工程首次提 出100年的设计基准期,桥位座落于混合型 海区,海洋环境特征明显;而且工程量大、 种类多、结构复杂,多项施工工艺如跨海 大桥工程测量定位控制、高性能混凝土的 应用、导管架在桥梁施工中的使用、超长 大体积混凝土箱形梁的整体浇筑、2000t箱 梁构件的场内运输及整体安装等均为在桥 外海,大风、波浪、潮流、寒潮 等恶劣自然条件对施工的影响很大,按目 前施工设备抗风流能力,全年平均有效施 工工作业无数在180d以下。 4 建设工期很紧 计划在2005年底与小洋山港区一期同时建 成,工程建设期二年半。
主要施工特点
1 工程规模浩大 东海大桥全长31km,其中陆上桥梁 2.3km,海上桥梁26.9km,海堤、开山 路1.8km。 2 自然条件较差 海域水面开阔,百年一遇H1%波浪高度达 6m,最大流速2m/s,设计基本风速为 42m/s。寒潮、台风影响频繁。海洋强烈的 腐蚀环境对结构耐久性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