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近代史上,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在华势力的消长
1. 19世纪初期美国对华的主要政策是追随英法侵略中国。
主要原因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于英法;同时国内还存在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其扩张重点还在美洲。
2. 19世纪末,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在华势力急剧扩大。
其原因包括: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实力增强;19世纪末,美国在西半球建立了霸权,“门罗主义”的目标基本实现,侵华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英法实力下降,且忙于与德国争夺欧洲霸权。
3. 一战后,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暂时独占局面。
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
同时积极扶植代理人。
在国民政府时期,美在保障侵华权益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
4. 二战后,美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全力支持蒋介右打内战;扶蒋反共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长期处于极度冷淡的对抗状态。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缓和政策,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开始在曲折中发展。
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引起美国极大的关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它看做“可能是—次广泛的中苏联合攻势的开端”,迅即命令第七舰队以“防止战争扩大”为借口,进驻台湾海峡。
从此,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军事遏制、政治对抗和经济封锁的全面敌视政策最终确立下来。
2. 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
此时美国惊恐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了所谓“中国威胁论”。
当时助理国务卿邦迪在1966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共产主义中国是我国对外政策今天所面临的最严重和最疯狂的问题。
”当印度支那战争最为激烈时,美国派出军队50余万人,中美关系再次降到历史最低点。
3. 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对美国构成严重挑战。
日本、西欧经济实力增强,使美国的地位受削弱。
另外,越战后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促使美国决策者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重新调整对华关系与政策。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美国20多年对华全面敌对政策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的道路。
4.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道路后,仍存在不少分岐。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1999年美、日研制针对中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此后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飞机在中国东南领空撞毁一架中国飞机,再度使中美关系走向恶化。
2001年“9?11”事件后,中国政府强调两国共同的反恐怖主义的立场又使关系重新走向缓和。
三、中美关系前景展望
我们应该认识到,两国关系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美国在战略方面仍然需要中国,中国在全球性、地区性问题上仍有平衡作用。
2005年10月中旬以来,两国间的高级别交往频繁,这说明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更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和
共同面对的挑战。
在经济方面。
中美的互补性强,双方构成了对方的巨大市场。
在反恐怖主义和全球关注的其他共同问题上也有一致的立场。
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两国人民,也有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
中国的崛起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
有真诚的合作。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
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
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
利益。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
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
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
景更是不可限量。
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
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
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
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
然而,
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
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
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
边关系的政策等等。
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和影响。
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
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
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
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
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
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
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
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
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
美国是当今最大
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
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
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
理解。
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
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
在这样一个为诸多
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
而随着
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
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
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
并且,在台湾问题上,
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
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
对于中美关系,应
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
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
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
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
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
“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总之,当今顺应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时促成中美关系发展的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