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

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00-0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笔者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

1确立目标,主动参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精心指导,自主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争论、辨析,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

(2)引导启智,自主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为传授
知识而设计的,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以“探索尝试”为核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2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

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

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的描述性、美术的直观性、体育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

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
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

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3 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

引导不足,则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引导过分,则不是“促使转化”,而是“代替转化”。

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时,针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条识别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把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来当众讲解,并经常对课堂或课外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

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阅(读)、练(习)、知(当时知道结果)、结(小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特殊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自学能力中独立阅读能力是关键,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首先要过阅读关。

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时,就可以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领读,边读边讲解,对定义、法则、公式等,要求学生加记号,尝试着做眉批,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

(2)读、练、知交替进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算的自检能力。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做练习,通过自检发现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5 变式训练,提高效率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

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能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

要想提高课堂
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每年的变化都要心中有数。

都必须钻研清楚,才能制定适当的标高,才能把握好分寸,不至于太浅或太深,才能纵横联系,前呼后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