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心理所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队伍建设,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推动博士后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5〕87号)等国家以及我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后工作紧密围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以“逐步扩大博士后队伍规模、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完善符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和博士后人员特点的管理制度,使博士后队伍成为研究所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
第三条博士后作为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培养的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在站期间是具有流动性质的非事业编制科研人员。
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博士后聘用制度。
第四条人事教育处是研究所博士后日常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订研究所博士后管理办法,承担博士后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博士后岗位设置及相关要求第五条根据研究所科技事业发展需要,按需设置博士后岗位,岗位类别为科技岗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等工作。
博士后岗位主要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岗位。
第六条博士后岗位分为岗位博士后、普通博士后、在职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后四类,其中岗位博士后为助研二级岗位(专业技术9级),普通博士后为助研三级岗位(专业技术10级);在职博士后和联合培养博士后不在研究所设岗位等级。
研究所与设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或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协议后方可招收联合培养博士后。
第七条申请竞聘博士后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二)学科专业符合研究所科研方向;(三)岗位博士后的年龄一般为30岁及以下,普通博士后和在职博士后的年龄一般为35岁及以下,成果突出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年龄按设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的要求执行;(四)具有一定的科研产出:岗位博士后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SCI/SSCI/EI英文期刊文章或1篇IF≥8的期刊文章(含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应为target article,PNAS应为direct submission article;IF指5年影响因子);普通博士后和在职博士后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1篇SCI/SSCI/EI英文期刊文章或2篇CSCD核心期刊文章;联合培养博士后按设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的要求执行。
(五)在职博士后(含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在职工作以及具有现役军人身份的人员)应能提供其委托单位、定向培养单位、工作单位或者所在部队同意其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证明,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职博士后以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为主,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八条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的科研人员可作为博士后合作导师设岗招聘博士后,一般于每年12月统一上报下年度博士后招聘计划,经所务会审批通过后招聘。
岗位博士后原则上仅有一次年度申报计划,普通博士后和在职博士后可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再次申报。
(一)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和学术地位、对博士后培养工作认真负责的在岗科研人员;(二)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三)承担重要科技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四)能够给予博士后必要的工作指导和经费支持,每年出国时间累计不超过三个月。
第九条博士后合作导师应承担以下职责:(一)对申请人进站前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
(二)指导博士后在进站两个月之内完成开题报告,审查其科研工作计划。
(三)为博士后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和生活津贴。
(四)定期听取博士后的工作汇报,博士后工作满一年对其进行中期考核。
(五)及时反映并协助解决博士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六)审查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对工作期满即将出站的博士后的思想品德、工作表现及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考核,并提出书面鉴定意见。
第三章博士后聘用管理第十条博士后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研究所成立博士后公开招聘聘用委员会(以下简称聘用委员会)。
聘用委员会一般由博士后合作导师、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且不少于5人。
第十一条公开招聘博士后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制定招聘方案,公布招聘信息;(二)应聘人员提出书面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三)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四)组织召开岗位竞聘答辩会,聘用委员会对应聘人员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综合素质等进行评议,经三分之二(含)以上委员投票表决同意,提出拟聘推荐人选;(五)体检;(六)所务会集体研究确定拟聘博士后;(七)对拟聘博士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八)办理进站和户口迁落(在职博士后不迁户口)等手续,签订聘用合同或工作协议书。
聘用合同或工作协议书附件中应包含知识产权保密承诺书,在聘用时由博士后签署。
第十二条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研究所与岗位博士后和普通博士后签订聘用合同,与在职博士后签订工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预期目标、课题主要内容、在站工作期限、产权成果归属、违约处罚等;其中合同或协议中的“课题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须经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
联合培养博士后与设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与研究所建立工作关系。
第十三条与研究所订立的聘用合同或工作协议期限一般为2年。
根据工作任务需要可在2-4年内协商确定;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根据项目资助期限和承担的任务,可协商确定最长不超过6年的期限;岗位博士后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3年。
合同期限自国家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批准进站之日起计算。
第四章博士后在站管理第十四条博士后应在进站两个月内,在合作导师指导下,完善博士后研究计划,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答辩由合作导师组织,邀请3-5位相关领域专家(副高及以上职称;可含合作导师),对博士后人员的科研选题及课题研究计划进行审议。
第一次开题没通过的,应在入站后第四个月内再次开题,两次开题均未通过的按照退站处理。
通过开题的博士后将其《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登记表》交研究生部备案。
第十五条中期考核在博士后进站1年至1年3个月期间进行。
由合作导师组织3-5名相关领域专家(副高及以上职称;可含合作导师),对博士后进站1年来科研工作情况、敬业精神、科研能力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综合评价。
考核结果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档。
一般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资助的才能评为“优”;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按照退站处理。
通过中期考核的博士后将其《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期考核表》交研究生部备案。
第十六条人事、工资、组织等各类关系均在研究所的岗位博士后和普通博士后在站期间参加研究所统一组织的在职职工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归入博士后人事档案;在职博士后和联合培养博士后在其所在单位或企业参加年度考核。
岗位博士后和普通博士后在站期间参加研究所双年度科研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绩效津贴发放依据,按照研究所绩效津贴发放办法进行办理。
第十七条在站期间,岗位博士后享受相同岗位等级工作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普通博士后享受相同岗位等级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岗位津贴和基础绩效津贴由其与合作导师协商确定,但不得低于同岗位等级工作人员的60%;在职博士后可由其合作导师视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助,补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人年。
研究所为岗位博士后和普通博士后建立住房公积金。
岗位博士后和普通博士后依次按照进站先后顺序申请租住研究所博士后流动公寓并按相关规定管理,或按照1000元/月标准发放住房补贴;未租住流动公寓的岗位博士后和普通博士后,可按国家标准享受住房物业服务补贴和采暖费。
符合保健津贴发放条件并经批准的,享受保健津贴。
第十八条研究所按照国家及中科院的相关规定为岗位博士后和普通博士后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补充医疗保险。
外籍和港澳台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岗位博士后和普通博士后在站期间,可按研究所岗位晋级的有关规定,参加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岗位竞聘。
通过竞聘的,研究所予以认可。
第二十条博士后在站期间,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一般期限不超过3个月。
第二十一条博士后在站期间,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中科院、研究所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
涉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中科院及研究所有关保密工作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博士后在站期间,岗位博士后可以申请研究所科研启动经费;经研究所同意,四类博士后可按国家和中科院有关规定,申请各类科研项目、科学基金、人才计划和资助项目等。
第二十三条博士后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以退站,解除聘用合同或工作协议,并按照国家和研究所有关规定办理退站手续。
(一)进站6个月后仍未取得博士学位证书的;(二)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三)严重违反甲方规章制度的;(四)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的;(五)未经甲方同意,擅自出国或公派出国逾期30日不归的;(六)年度考核、中期考核不合格的;(七)受警告以上行政处分的,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八)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仍不能从事原工作的;(九)国家、中科院或研究所规定的必须退站的其他情形。
退站的博士后不享受国家对期满出站博士后规定的相关政策。
第二十四条博士后工作期满,合作导师应在所内组织不少于5人的同行专家(副高及以上职称;其中博导至少3人,本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对博士后进行出站考核,听取博士后的出站答辩报告,参照聘用合同或工作协议对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科研成果进行评价。
出站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档。
出站考核“合格”及以上方可准予出站。
在站期间获批主持科研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的博士后,出站考核方可评为“优秀”。
第二十五条如博士后在站工作成绩突出,提前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计划,由本人提出申请,合作导师签署同意出站意见,并经考核委员会考核通过后,可提前3个月出站。
若确因工作需要延长的,应在工作期满前两个月提出延期申请,经合作导师同意、主管所领导批准后方可延长工作期限。
每人只能延期一次,延期期限最多不超过1年或按照以下情况处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最长在站时间不超过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基金资助项目(非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的博士后人员,最长在站时间不超过4年或至其基金项目资助截止日;其他人员及岗位博士后,最长在站时间不超过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