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对中学语文教学意义论文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对中学语文教学意义论文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会话含义”理论简介“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的。

他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其中第二讲《逻辑与会话》中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

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

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总是遵循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力图使交际进行下去,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这就要求交际参与者都要共同遵守一定的原则,格赖斯把这些原则称为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分为四条,每一条包括一些相关的次准则。

简单地说,这四条原则是:(1)质的原则。

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

不说虚假的话和缺乏证据的话。

(2)量的原则。

所提供的信息量要足够而又不超出。

(3)关系原则。

所说的话要扣住当前话题,要与交际意图相关。

(4)方式原则。

所说的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

这些原则,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得到遵守。

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合作原则。

但是,言语交际活动是复杂的,人们有时违反某一原则,反而可以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格赖斯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听话人也能理解,或者听话人依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这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

格赖斯认为,人们可能在四种情况下不遵守合作原则:(1)说话人直接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则,如“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无可奉告”,“不要再说了”。

(2)说话人暗中违反某一原则,把听话人引入歧途,使人产生误解或受骗,“说谎”即是此类。

(3)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冲突”情况,即为了维护一条原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原则。

这多半出现于人们对所谈的话题不清楚或没有足够把握的时候。

如:甲:明天什么天气?乙:也许是下雨吧。

这里,乙违反了方式原则,把话说得不清楚,但他遵守了关系原则。

这样的答话也是合作的,乙只是不能确定,因而加了“也许”一词,表明是一种推断。

(4)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原则来传递会话含义。

说话人故意违反某一原则,同时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了该条原则,从而向听话人传递一种新信息。

第(4)种情况中所谓的“新信息”即格赖斯所说的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是当说话人违反会话原则时,听话人就要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理解说话人话语的隐含意义。

因而,会话含义是一种言外之意。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向人们揭示,在说话人违反会话原则时,要依据语境,推断说话人的话语可能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只关注他说了什么。

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会话含义的理解。

甲:借你的《现代汉语词典》用一用,行吗?乙:那部词典好厚啊!这里,乙的答话违反了方式原则,他没有直接回答“借”或“不借”,但甲依据当时语境,发现乙并没有拿出词典,只是说词典厚,马上就推断出乙的话语的会话含义:词典太厚了,不好带,他没带在身边,无法借出。

说话者有意违反任何一条会话原则都能产生会话含义。

但是,听话者理解会话含义,必须依赖他与说话者有共知的语境。

如果缺乏共知的语境,说话者想要表达会话含义,只能是“一厢情愿”。

关于其他语用规则,这里补充介绍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可以看作是合作原则的一个补充。

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点:(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人们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造成某种会话含义,大都与礼貌原则有关系。

如:甲: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真是太感谢了。

您是我们这一带的第一号大好人。

乙:哪里,哪里。

和您比起来,那真叫“小巫见大巫了”。

乙遵守了礼貌原则,但他违反了量的原则和方式原则,造成了某种会话含义。

北京大学索振羽教授从补救和完善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得体原则”,颇有意义,这里作一点简单的介绍。

索教授的“得体原则”有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

礼貌准则: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为尊重对方,采取恰当的表示礼貌的交际策略进行交际,以求得最佳交际效果。

这一准则可参考利奇的“礼貌原则”。

幽默准则: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为了得体,采用超常规的形式表达常规的内容,或采用常规的形式表达超常规的内容,使对方感觉到富有智慧的风趣和戏谑。

克制准则: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直接地训斥对方,而采用克制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不满或责备。

礼貌准则举例如前,不赘。

幽默准则举例:据传歌德有一次散步,遇到一个和他是对头的评论家。

评论家挡在路中央,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歌德笑着说:“我恰好相反。

”于是让到一边。

在这里,歌德采用幽默准则,既避免了与评论家的正面冲突,又起到了反击他嚣张气焰的作用。

歌德的话含蓄而富有智慧,更显出那位评论家的霸道和粗鄙。

克制准则举例:甲:我说了这么久,你没听见吗?乙:啊,对不起,我只听见你呜哩哇啦的说了一大通。

乙采用克制准则,避免伤害对方,表达出“我”现在不想听或不愿听或没时间听“你”的废话的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会话含义理论的意义主要是在口语交际的会话上。

在文章中,最典型的会话是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和戏剧里的台词或唱词。

实际上,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也是一种会话。

阅读时,是作者在倾诉,我们在倾听;写作时,是我们在倾诉,读者在倾听。

从本质上说,阅读,就是推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会话含义;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会话含义。

文贵含蓄,而含蓄就是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

一、会话含义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文章里的所谓会话含义,主要指作者运用非常规手段进行表达所产生的意义。

我们理解其中的含义,判断作者有意违反了哪条合作原则倒在其次,更重要的应是综合其它理解方式,进一步了解文章语句所包含的言外之意。

先看看人物的对话。

鲁迅《祝福》里有一段“我”与短工的对话。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了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

——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

这段对话中,短工几乎每一个话轮都违反了方式原则,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让读者意会到其中所包含的言外之意。

短工的话大部分都是以反问句形式出现,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语意,蕴涵着“这样的事情还用得着追问”或“这个时候还能问这样的问题”的会话含义。

这正说明了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冷漠,冷漠到了残忍的地步。

联系后文来看,典型地表现了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冷漠、自私、麻木。

对话最精彩的《雷雨》(节选),可分析处很多,许多学者作过分析,不再展开。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说话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他所说的话目的就是劝赵太后将长安君送去做人质。

触龙故意违反会话的原则,采用婉曲的方式,步步设伏,终于使赵太后接受了他的建议。

试想,如果触龙遵守会话原则,一开始就直接说出目的,必定遭到赵太后“唾其面”的羞辱。

再谈谈文章本身的会话含义。

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奏完琵琶:“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最后两句,作者可说是违反了关系原则和方式原则,他突然转而说周围的静谧环境,似乎与话题毫不相干。

我们联系语境,就能明白这是借环境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周围船上的人都被这乐曲声所感染,默不作声,唯剩寂静和清辉了。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论的“言外之意”,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会话含义”。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大都有这种含义。

大部分文章的主旨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尤其是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

我们可以把整个文章看作因违反某些会话原则而产生了会话含义。

更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作者采用了含蓄婉曲的表达方式。

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较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但此后他不再倾诉自己的心情了,转而写月下清幽的美景和思古之幽情。

文中大量篇幅是写景,可以看作违反了会话原则。

这样处理要告诉读者的是怎样的会话含义呢?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导。

作者心情郁闷,需要一个幽静处所来排遣,而月下的荷塘恰是一个这样的处所。

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超脱的喜悦,可那种烦闷还是不时地袭上心头。

作者写作此篇的情景语境较模糊,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的主旨有很多,但是,光从文本透露给我们的这些语境因素看,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确定的:作者借月下荷塘的清幽景色,烦闷的心情得到暂时的超脱,流露出喜忧交织的复杂心态。

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会话含义。

正因为作者有意略去情景语境,表达了人生普遍的感受,反而使作品得到了广远的流传。

由于诗歌本身艺术形式的特殊性,这种文学体裁在违反会话原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教师可训练学生从违反会话原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这一角度入手,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样说目的何在。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主旨的理解,还可体会到作者艺术手段的佳妙之处。

二、会话含义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一般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都会要求学生作到:写真实的事情(质的原则),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事少写或不写,只表达足量的信息(量的原则),要扣住主题来写(关系原则),语言要通顺简洁,有条理(方式原则)。

这正是要求学生在表达时遵守合作原则。

但是,要提高写作水平,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去违反这些原则,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1.违反质的原则。

比如叙事性文章,可以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写,把几个人的性格凑在一个人身上写等。

关于这一点,鲁迅就说过:“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答北斗杂志社问》)这样的违反,其实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也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当然,这样的综合创作,还应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才能使文章真实可信,感染读者。

2.违反量的原则。

文章以表达恰当的信息为基准,力避罗嗦累赘。

但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又不妨使用一些“累赘”的繁笔。

例如《祝福》里,祥林嫂向人们叙述儿子阿毛遭狼的故事,作者用了两大段的篇幅来重复叙述,而且文字几乎相同。

“我真傻”这一句,文中出现了四次。

这本是写作的大忌,但正是这种违反量的原则的表达,造成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语用含义)。

这样写,表达了祥林嫂对儿子念念不忘,内心充满了难言的痛苦。

也更突出了鲁镇人的冷漠和自私,暴露了封建礼教和社会大众的罪恶。

写作时有意地违反量的原则进行表达,必定是为了突出强调所写的意思,而这些意思应与表达的主题密切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