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关系的发展
2010年我们应如何看待如今的中美呢,这是一个不好下论断问题。
那么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现在的国际形势;
近20年来,发展中国家大面积的兴起正在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
它们不是要求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是要求公平、公正和平等的伙伴关系,要求和平发展。
然而,在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并存竞争的现实背景下,政治多极化态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继续作用于国际舞台,采取“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策略以及与之相伴的所谓“普世价值观”,借重合作与牵制防范共同构成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困扰着世界的和平发展。
目前,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又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联系交往的不断发展,注定了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好坏深刻影响着两国的全局利益,也影响着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
因此,分析研究中美关系的发展规律,制定执行有效的发展战略,对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富强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我们简单的回忆下历史上中美的关系发展:
首先是:在冷战的前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美两国是敌对国家,美国对华奉行"遏制战略",实行"封锁"、"禁运"等敌视政策。
在冷战后期(20世纪70年代之后),国际战略形发生变化,
中美重新思考双边关系。
由于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需要,两个敌对的国家又走到了一起,结成反对霸权的盟友关系。
冷战结束之后,中美两国都在重新探索两国关系的性质,并且对这种性质进行不断的再认识。
中美关系经历了残酷的“热战”和尖锐的“冷战”,是全面对抗的敌对关系,到此又为一个时期。
然后,到了八十年代,出于双方国家各自的需要,中美开始战略合作。
这一阶段中美关系的特点是:双方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对付苏联扩张的战略需要,终于走上了和平对话、求同存异的轨道。
在这一阶段中,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双边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文件。
美国在完成同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后,基本上遵守了三个公报的原则和精神,使中美关系保持正常、良性发展势头,中美双方是战略合作的准伙伴、朋友关系。
接着是九十年代初期,中美关系的原有基础逐渐失去,新的基础尚未巩固,美国对华采取“接触与防范”的双重战略。
1996年台海危机时派遣航空母舰向中国示威,阻挠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美国通过“…接触战略‟保持美国和中国的正常联系,推进美国的各种利益和目标”,同时针对中国崛起的“潜在威胁”,“加强对中国的防范”。
这一时期的战略尚不成熟稳固,既没有明确内容和目标,前后也不连贯,属过渡时期,其间中美双方敌对关系强于朋友关系。
最后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到如今,中美关系再次开始重建。
2000年中美之间继中国加入WTO与美国完成双边贸易谈判以后,美国众参两院又分别于5月和9月通过了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议案。
然而,新当选的小布什政府又把中国作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来定位,并发生了中美军机在中国南海上空相撞事件和美国大规模售台武器。
从2001年“9·11”事件开始,布什总统重新调整对华政策、重新定位对华关系,对华政策基调的积极面增加。
这一时期,尽管双方表达了“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良好愿望,但其关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有限合作性的竞争对手关系。
而如今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中美之间在贸易问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问题及其他多个领域的分歧不断扩大,美国总统、国会、军方及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的看法也出现许多分歧。
最近,小布什在谈到中美关系时,使用了"错综复杂"一词来形容,笔者认为,这个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方面,它反映了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中美关系既有合作的一面,又有摩擦的一面,什么时候合作,什么时候对抗,取决于双方的国家利益。
在如此错综复杂的世界和国际形势下以及一波三折的中美
关系发展的情况下,我我们应怎样看待中美关系呢。
给现在中美关系定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时间尚早。
如果硬是要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是不是可以把定义为"两面性",
也就是说,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美两国在国际、地区和双边事务中是既有接触、交往、对话与合作,也有矛盾、分歧、斗争和对抗;然而可以肯定是当今影响中美关系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个:美国对华战略、安全、经济。
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谈谈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美国对华战略,因为就中国对美战略来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只要中国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就需要维持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
美国对华战略从属于其全球战略。
不过,不同时期,美国政府的侧重点不同,从而导致对华政策的波动。
克林顿政府比较强调扩展经济和对付非传统安全,所以将中国定位为“战略伙伴”;而第一任布什政府初期,比较强调传统安全,因此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
“9·11”后,美国将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极端伊斯兰势力作为全球战略的核心任务,同时地区安全也成为美国关注的重要对象,于是对华政策中寻求合作的一面上升,将美中关系定位为“建设性合作关系”。
可以预计,美国全球战略在10-20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美国认为自己处在“长期化的反恐战争中”。
目前反恐战争打了5年,而恐怖主义的威胁并没有解除。
此外,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的形势随着伊核和朝核问题僵局而趋于复杂
化。
伊拉克、伊核、朝核、基地组织是美国目前面临的四大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时日。
其次经济上,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
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
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
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
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然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
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
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
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
安全上,有大国威胁论的说法。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作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反对美国撕毁、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建立导弹防御系统,认
为这将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引起国际局势的紧张。
中国也反对美国绕过联合国发动的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等一系列战争。
这再次引起的了中美关系紧张。
总的说,中美关系中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摩擦。
中国对此采取的态度,用邓小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有和有斗,斗而不破”。
中国应尽可能的寻求同美国的共同利益,尽量消解和延长中美之间结构性的、战略性的矛盾的爆发,从而使中国能够赢得较长的战略机遇期,完成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强大起来了,在解决国际关系问题上、包括中美关系,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是世界大趋势。
这种大趋势有利于中美关系发展。
在全球化、多极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共同利益增多。
这有利于促进大国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对抗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