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通知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为了有效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促进水域、滩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养殖业概况临海市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北临三门湾、猫头洋、南靠台州市椒江、黄岩二区,与台州湾、一江山岛相邻,东西长86km,南北长45 km。
所辖面积4021.11 km2,其中海域面积为1819.98 km2,海陆面积比为0.8:1。
有0—10m米等深线海域面积为541.38 km2,-10—-20米等深线海域面467.20 km。
有淡水水面9万余亩,主要为灵江流域、牛头山水库、沿海片的外塘及上乡片的山塘小山库。
总之,地处浙江沿海中部的临海市,海域面积辽阔,淡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为优越,盐度、酸碱度、透明度适中,溶解氧充足,水生物资源丰富,饵料资料充沛,大部分宜养水域环境污染程度较轻,具有很好的渔业开发利用前景。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临海的水产养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优质产品的比例在不断上升,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发挥了资源优势,推进了临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在大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从我市水产养殖的整体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七个方面问题。
一是养殖品种比较单调,养殖结构尚欠合理;二是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较低,渔业产业链太短;三是科技跟不上生产需求,养殖水平和技术含量不高。
四是苗种来源短缺,品质日趋退化。
五是水产品加工业的滞后与养殖生产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加工业已严重制约着养殖生产的发展。
六是政府投入不足,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七是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制约了水产养殖的发展。
二、区域布局根据我市目前的养殖现状和特点,结合渔业区划的三条基本属性(自然条件、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向),为了充分、合理、有序地开展利用海淡水资源,保护水产生态环境,促进我市海淡水养殖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现把我市水产养殖划分为三大区域。
Ⅰ区——浅海养殖区浅海养殖指在低潮位以下海域的养殖开发活动。
发展浅海养殖的基本条件:水深一般不超过20m,最大潮流流速不超过1.4m/s,有合适的地形、底质,饵料丰富,水体交换畅通,非交通航道、避风锚地等。
该养殖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具有较好的浅海养殖开发条件。
本区域主要分布在东矶列岛。
养殖现状:目前我市浅海养殖仅有几百亩的紫菜养殖,浅海养殖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发展方向:利用东矶列岛四周良好的水质条件和深水优势,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建立一二个现代化深水潜式网箱养殖示范点,以东矶、田岙、雀儿岙岛为依托,开拓抗风浪海水网箱养殖和贝藻类养殖群,开发大黄鱼、鲷类、石斑鱼、鲈鱼、大菱鱼平 等品种的深水潜式网箱养殖和牡砺、贻贝、海带、裙带菜、扇贝等品种的筏式养殖,发展鲜活鱼、虾、蟹、贝暂养;利用东矶岛良好的岛礁和沙滩条件,大力发展海岛休闲观光渔业;利用头门岛、雀儿岙岛多岛湾和淤泥底质条件,大力发展岛湾围网养殖。
该养殖区域是我市今后几年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区域,也是实现临海海水养殖质的飞跃的突破口。
根据该区的特点,又可分为三个小区。
Ⅰ1、东矶岛养殖区:该区位于东矶岛西南面,乌沙头、三门礁以西,小东矶岛以北海域,可开发面积约90公顷,水深5—20米,沙泥型底质,可进行鲍鱼、黄鱼、鲈鱼、大菱鱼平 、海带等品种养殖开发。
是发展岛礁渔业和观光渔业的理想场所。
目前该区还没有开发利用。
Ⅰ2、田岙岛浅海养殖区:该区位于田岙岛黄夫岙、马鞍屿西边,大骨牌礁以北,竹刀屿、蟹壳礁以南。
海域面积约1000公顷,水深2—20米,泥沙型底质,最大流速为0.86m/s,是发展大型深水网箱的理想场所。
Ⅰ3、头门雀儿岙岛浅海养殖区该区位于我市头门岛、雀儿岙岛附近海域,面积约600公顷,水深2—7米,淤泥型底质,宜发展浅海岛湾围网养殖。
目前已开发了约200公顷,以金海洋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主要进行梭子蟹、青蟹、台湾草虾、贝类、藻类等品种的养殖。
Ⅱ区——滩涂围塘养殖区滩涂围塘养殖区主要指沿海潮是区域以及利用兴修水利海塘内侧等进行养殖开发活动。
滩涂围塘养殖在我市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位置,养殖总面积超过2670公顷,产量达到1.8万吨。
养殖现状:养殖面积广,总产量大,历史久,群众性养殖热情高涨,但养殖基础设施差,技术落后,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
发展方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道路、进排水设施、浅水引水渠道等的投入,加快改造池塘结构布局,改善鱼塘生产条件。
加强围塘滩涂养殖基地建设,走集约化养殖的新路子,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方向发展。
根据该区的地域特性,可分为四个养殖小区,建立三个海水养殖基地。
Ⅱ1、洞港养殖区。
该区位于洞港闸到锅峙山脚,包括已废弃的珠门废盐滩,全区共有可养面积642公顷,其中:滩涂养殖340公顷,适合养殖的品种为泥螺、蛏子、泥蚶等贝类品种,中高潮区可推广低坝蓄水养殖技术,提高单产和效益。
其中高标准围塘精养池250公顷。
主要包括目前已经围垦的洞港二期工程,已由临海市东发水产养殖公司出资1400万元获得30年的使用经营权,目前已建成并进行了养殖,其中标准养殖池2700亩,养殖品种有青蟹、对虾、缢蛏、泥蚶等品种,成为海水围塘养殖示范基地。
Ⅱ2、红脚岩养殖区。
位于我市的东北角海岸,北自长大山、南至红脚岩,岙口形如蟹钳状,底质为粘土质粉砂型,水质条件良好,淡水引处方便。
全区共有可养面积795.3公顷(包括石牛鳗坑精养塘),其中:滩涂养殖600公顷,位于红脚岩二期外,是彩虹明樱蛤苗种自然产生的集散地,可开发230公顷的彩虹明樱蛤养殖基地,也是规划中的三期围垦区。
围塘精养池195.3公顷,主要包括红脚岩二期坝内面积170公顷,附近海域渔业作业鲜饵料丰富,运输方便,底质条件适合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养殖,改造后的围塘是发展鱼、虾、蟹、贝综合立体养殖基地,也是建立海水育苗厂的理想场所。
目前已由绿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列项,规划建设40公顷海水鱼塘、40公顷对虾精养池、80公顷混养池,10公顷育苗场正在规划中。
石牛鳗坑精养塘面积共25.3公顷,已进行鱼、虾、蟹、贝等品种养殖,其中兰天养殖有限公司的大黄鱼养殖已成为我市海水鱼类养殖的龙头。
Ⅱ3、北洋养殖区。
该区位于我市北洋坝内外、北起短株山、南至白沙山,全区面积2000公顷,其中:滩涂可养面积为1000公顷,底质为泥质、泥沙质,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是养殖蛏子、泥螺、沙蚕的主要区域,中低潮区已养殖泥螺、缢蛏;中高潮区可推广蓄水养蛏、文蛤、泥螺;高潮区可开发高涂围塘精养青蟹、虾等品种,也可对大米草进行改作养殖沙蚕,目前已开发高涂围塘养殖100公顷,沙蚕养殖200公顷,泥螺缢蛏养殖500公顷,已成为缢蛏、沙蚕的养殖基地。
废盐滩可改造鱼塘1000公顷,主要指改造已废弃的盐滩,开沟挖渠,建立进排水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减少碱害的互相传播,目前已基本上被利用,但缺少统一规划,档次低,产量低,养殖水平低,市楚升远水产品公司已着手250公顷的沙蚕等水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避免了低档次重复建设,提高养殖整体效益。
Ⅲ区——淡水养殖区域淡水养殖区多为利用池塘、外荡、山塘、河道、水库等水面发展而成的养殖区域,随着养殖经济效益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又发展了大片精养鱼塘。
主要指改造低洼田,开发小水库精养,稻田养鱼等,因而形成了以山塘小水库为主。
精养鱼塘为辅的一个淡水养殖区。
其中大中型淡水水域容量多,面积大,大多数均未得到充分开发,属粗放型模式。
建立以大中型水库外荡为主的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区,形成鳗、鳖、蟹、蚌等名特优新品种的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加大实用新品种引进力度和课题项目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网箱、网围、网栏的“三网”养殖;总结加州鲈鱼网箱养殖、欧州鳗(中华鳖)工厂化养殖、稻田养殖技术和外荡套养珍珠技术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建立新的养殖龙头企业和养殖示范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临海淡水养殖一次新的飞跃。
根据其功能和区域特点,该区可分为五个亚区。
Ⅲ1、沿海平原养殖区该区位于临海市东部沿海平原,是我市主要淡水养殖区,全区共有可养淡水面积2.2万亩,其中外荡有有0.87万亩,池塘约1.33万亩。
该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是我市海洋渔业和淡水养殖重点发展区,该区不仅是我市淡水养殖鱼最早的地区,而且是我市鱼苗种繁育基地和河蚌育珠的集中产地,池塘养鱼单产名列前茅。
由于外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面宽阔,因而渔区宜发展三网养鱼和珍珠养殖,参照《国家海域管理使用条例》,对全市外荡实行招标落实使用权,引进外地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建立淡水名优品种的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场,近几年重点开发珍珠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名特鱼类养殖示范基地,促使临海淡水养殖总体水平的提高。
Ⅲ2、稻田养殖区该区主要分布沿海平原区和大田平原区,宜发展稻田养鱼面积1000公顷,是发展淡水养殖潜力所在,目前已在连畔乡开展稻田养蟹鳖混养试点,在邵家渡开展稻田泥鳅养殖试点,在此基础上,经过3—5年推广,逐步建立稻田鱼、虾、蟹、鳖混养基地,使我市淡水养殖再提高一个层次。
Ⅲ3、灵江流域增殖区该区指灵江流域,包括永安溪和始丰溪两大支流和大田港、义城港,总面积约4.8万亩,该区为开放型水域,属自然捕捞型渔业特征。
发展方向和措施:主要以增殖为主,增殖品种主要有四大家鱼,鲤、鲫、鳊、鲂、中华绒毛蟹、河鳗,适当考虑新品种引进增殖,大田港水域近2000亩水面由于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水域定量充足,水质清新,是发展珍珠养殖和名特优商品鱼基地理想场所,宜发展珍珠养殖加州鲈、鲑鱼等名贵淡水鱼示范园区。
Ⅲ4、大型中型水库养殖区该区主要指牛头山水库、溪口水库、童辽水库,总水面约1.4万亩,属粗放型渔业。
养殖特点:粗放型、捕捞型、单立水平低,品种主要为花、白鲢。
发展方向和措施:由于大中型水库是饮用水的主要水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高密度的网箱养殖开发,只有依靠增殖方式,这样既能改善饮用水水质,又能提高水库渔业单产,增加效益。
在水库坝肢区和流域区,利用水库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水质条件,适当发展名优水产品种的集约养殖和名特品种的苗种繁育基地。
在大型水库库湾处,可发展旅游观光休闲渔业,提高水库的综合经济效益。
Ⅲ5、中西部山塘小水库养殖区本区位于我市中西部低山丘那个地带,地形条件复杂,以中低山丘陵为主要特色,平均海拔高度在200—500m之间,拥有可养水面5400余亩,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得到利用。
养殖特点:生产水平高低悬殊,发展不平衡,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为自给型的渔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