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谢尔福德耐性定理: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利他行为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种间竞争: 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环境梯度)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竞争和捕食造成)捕食(predation):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寄生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自疏现象: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连续生长,有些植株死亡,种群密度开始出现降低的现象。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群落演替自然群落中,一种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群落演替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使植物的生物量(包括个体数量和生长)增加;初級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率(productivity rate),或生产力(productivity)。

生物量(biomass):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

以鲜重(fresh weight,FW)或干重(dry weight,DW)表示。

现存量(standing crop):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

SC=GP-R-H-D H:草食动物消耗的生物量D:植物个体死亡的生物量.源:产生某些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过程。

以碳(carbon)的生地化循环为例,对大气而言,煤、石油等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植物行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称做源(source);汇:某些生物地化循环元素被固定的过程。

如CO2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生物量,成为碳汇。

(Sink)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 是考虑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生态哲学分支种群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极其相近的形态特征、生理、生态特性,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生物类群。

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物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并影响当地生物生存的过程。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内稳态: 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指示生物:一些生物对环境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了解环境现状和变化,这些生物称为指示生物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生活史(life history)概念: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是物种的生长、分化、生殖、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总体格局。

扩散(dispersal)是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

生物放大作用:某些物质当他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这一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植物对低温的适应?植物对低温的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植物对低温的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植物对低温的“行为”适应通过休眠来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之一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结构适应之一:(1)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2)阿伦规律(Allen):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3)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或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之二:动物的行为适应休眠(抗寒)和迁徙(避寒)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1,砂土的砂粒含量在50%以上,土壤疏松、保水保肥性差、通气透水性强。

2,粘土的组成颗粒以细粘土为主,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通气透水性差。

3,壤土质地较均匀,粗粉粒含量高,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都较好,抗旱能力强,适宜生物生长捕食的生态意义?对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生态意义保持种群规模平衡:种群规模增大捕食者淘汰多余个体,例如鹿种群的稳定促进种群健康:患病个体被捕杀以后,消除了病原体,减少传染。

促进优胜劣汰:体弱的个体被捕食,淘汰了劣质基因使优质基因得以进一步延续,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 是考虑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生态哲学分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之一:内在价值指的是自然环境本身既有的价值,且这种价值是独立和平等的,不能被其他生物或物体所凌驾。

但传统道德思想很主观地赋予人类具有最高的内在价值。

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之二:使用价值指的是自然环境是否对其它物体具有利用的价值,特指对人类而言的利用价值。

例如森林和土地都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因此它们就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手段或工具(means),所以具有使用价值。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与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机体论学派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和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学派。

主要观点:群落象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

植物群落是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

植物群落在许多方面是表现为整体性的,应作为整体来研究。

有明确的边界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群落不是自然单位,而是自然界中在空间和时间连续变化系列中的一个区段群落是由不同种群个体组成,不具有机体性质,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群落物种组成是逐渐变化的群落和物种的关系不是有集体和组织器官的关系同一群落类型之间无遗传或亲缘上的联系光从哪几个方面影响植物和动物?光照度: 阳地植物、阴地植物、中性植物光质:蛋白质、糖类的合成光周期: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日中性植物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迁徙、换毛、繁殖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因素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因素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因素5:人类的活动放火烧山,滥砍滥伐,可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进程全球生态问题? 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破坏酸雨思考题总体上,动植物从哪些方面适应极端温度?生物从哪几个方面适应水因子?解释“五色土”的含义? 从土壤形成所需的时间,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云南地区主要受哪些季风或环流影响?与当前的干旱问题是否有关?50年以前,阔叶林分布至大理洱海边,“大跃进时代”毁林后,通过飞播和自然恢复,云南松成主要森林树种,这对苍山地区林火的发生有何影响?历史上,我国植物生态学属于哪一学派?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判断这么课程主要属于生态学的哪个分支,主要形成于生态学的哪个发展时期?高纬度地区的物种和低纬度地区的物种,哪个生态幅更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是趋同适应?为何洱海水草分布深度的变化,可以大致了解洱海水质的变化?如何简单地判断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人类种群大小通过那些方式得到调节?种植密度持续提高,对产量有何影响?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自疏现象发生的原因?种群与群落的区别?群落的特征?Raunkiaer生活型与中国植被系统生活型系统的联系和区别?苍山火烧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什么类型的演替?根据单元顶级演替理论,在热带地区种植大面积的温带植物,形成群落,演替结果如何?根据多元顶级群落理论,处于相同的气候条件,在盐碱地和酸性土壤上发育的顶级群落是否相同?群落分类和排序的理论基础分别是群落性质的哪个学派?根据生态系统中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规律,分析素食传统的积极意义?什么因素影响分解过程?我国北方针叶林和南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有何不同?从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和环境的改变,理解为何大理苍山的原始阔叶林被云南松林替代以后,火灾发生率呈增加趋势?在遏制全球温室效应中,海洋、土壤、植被等碳库和人类活动,哪些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人类需要自然的”温室效应“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