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产业化辨析

教育产业化辨析

2006年9月 河北学刊 Sep.,2006第26卷 第5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26 No.5教育学研究教育产业化辨析蒋和胜,何兴容,杨柳静(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通过对 教育产业化之争的阶段和历程的梳理,评析了学术界关于教育是否是产业、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教育产业化的科学内涵及外延等学术研讨中的各种观点,明确提出了教育是产业,教育产业和教育事业不矛盾,在合理划分层次的基础上,教育的某些方面、层次和环节完全可以产业化发展的见解。

[关键词]教育产业;教育事业;产业化[作者简介]蒋和胜(1958!),男,四川省南充市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理论研究。

何兴容(1982!),女,四川省双流县人,四川大学产业经济学在读硕士生,主攻产业经济。

杨柳静(1960!),女,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6)05-0182-04 [收稿日期]2006-06-22随着中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理论界对 教育是否是产业、 教育能否产业化以及 如何产业化等问题的辩论日趋白热化,各家说法莫衷一是。

时至2006年,社会对教育产业化的批评达到了高潮,有关部门也表明了 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的立场。

我们认为,教育产业化作为学术研究应没有限制也没有止境,世界上一直存在着 教育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应该从历史的回顾到现实的再思考,深化对 教育产业化之争的认识和研究。

一、 教育产业化之争的缘起与演进教育产业和 教育产业化概念的提出与对经济运行体制的认识,以及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因此,在时间的分期上,可以从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三个阶段对 教育产业化之争的历史演进做一个梳理和总结。

第一阶段:1985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前。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之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过去将 计划经济和 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教育界由此开始了教育如何适应商品经济的讨论。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 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这一时期的改革和实践虽然涉及到了教育要与商品经济适应,但并未正式提出教育产业。

第二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至1997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教育也必须改变过去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策。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

教育体制改革以此为指导思想,突出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建设 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解决以往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强调 共建、合作、合并、划转等多种办学途径,确立 改变单一依靠财政投资体制,实行 双轨(即公费和自费)并存的制度,实现 多渠道筹建高等教育经费的新体制。

据统计,1994年在46所高校中实行 并轨试点,到1997年全国已有1000多所普通高校全部实行了 并轨[1]。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由此开始在实践中探索。

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引发教育界对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讨论。

这一时期的争论主要是概念上的争论。

182第三阶段:1997年以后至今。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外贸乏力、内需不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刺激住房、汽车消费等措施都不能迅速而有效的启动持续低迷的市场。

教育却始终处于卖方市场,考虑到当时高达6万亿的居民存款和老百姓乐于为子女教育投资的心态,人们把目光转向教育,主张教育的产业化经营,期望由此带动内需扩大,促进经济增长。

这样,教育产品属性、教育是否是产业、能否产业化等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争论还深入到了教育产业运作方式、如何产业化等操作层面。

主张教育产业化的人强调教育具有产业属性,认为教育产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反对教育产业化的人则从教育的公益性出发,在价值层面质疑产业化、市场化的主张。

在这长达八年的争执中,双方观点毫无趋同的迹象。

理论上的争执仍在继续,教育产业化的经营方式也在人们或褒或贬的言论中实践着。

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中伴随着太多令人厌恶的现象,比如教育不平等、教育乱收费、教育腐败、教育产业泡沫等, 教育产业化也因此而背负骂名。

在2004年,有关部门明确否定了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2]。

从上述三个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逻辑链条中,我们已经看到教育产业化经营产生的体制背景和 教育产业化争论的缘由。

目前,政府虽然否定了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但教育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并未停止,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未因否定教育产业化而消失。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对 教育产业和 教育产业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二、产业与事业、教育产业与教育事业到目前为止,所有有关教育能否产业化的争论其实都基于一个必要前提!!!教育是否是产业。

教育如果不是产业就绝对不能产业化,教育如果是产业则首先具备了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1.产业与事业。

事业是指 具有明确目标和一定规模、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活动和工作[3](P1056)。

通常事业具有四个特点,即目标明确,活动经常性而又有规模,活动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活动要对社会发展有影响。

产业指 同类企业、事业的总和[4](P4),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

吴怡兴认为,产业是指 生产同一性质的产品或劳务,是基于使用价值理解的,比如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商业服务、教育服务等[5](P21)。

两者相比较,事业更注重目标的实现,含有价值目标的因素在内,产业则强调生产性,含有经营方式的因素在内,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不同方式。

2.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公益性的基础产业部门。

第一,从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一般特征来看,教育是产业。

广义上讲,教育 泛指传授知识、继承文化、培养某种精神的活动[5](P3!4),它应包括核心的传授知识的部门,也包括与这一核心活动配套和相关的环节。

因此,教育可以界定为 一个多层次的网状系统,它以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等专业服务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教材教具文具供应以及考试、留学、升学、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为基础,以教育奖金、贷款等金融支持和学生公寓、营养配餐、健康饮水、交通安全等全社会服务为枝干,以体现产、学、研结合特色的校办产业为补充[6]的产业部门。

教育具有一般产业的内在特征。

一是,教育具有生产性。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包括 生产者物化和 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7](P9)。

二是教育产业提供的非义务教育产品具有商品性。

三是教育具有组织性。

四是非义务教育同样具有求利性。

这种求利是为获得比以前更多的各种资源的投入作准备,不同于纯粹的营利性。

第二,从国际经验来看,教育是产业。

产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教育产业同样遵循这一产业形成规律,这在国外早已形成共识。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著书首次提出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时,明确将教育划归为第三产业的一个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大多数发达国家对教育的产业属性愈发重视。

其标志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教育产业属性的认定。

目前,I SO在1987年推出的I SO09000系列国际标准已被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该标准对包括航空、金融、教育、科技服务、卫生保健与社会公益事业等39个行业进行了归类,其中教育属第37类,是服务行业的第一项内容。

这表明,依据国际惯例,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且是被看作服务产业。

第三,中国相关部门也有明确的教育是产业的意见。

国家统计局1985年4月在∀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规定,中国第三产业的范围包括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教育部门。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指出: 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183∃教育学研究∃业、邮电通讯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教育被列为第三产业。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鼓励社会力量为办学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

可见,无论是从统计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教育均被归入第三产业的。

3.教育产业与教育事业不矛盾。

首先,教育产业和教育事业是基于不同角度的界定。

教育产业是从教育的经济属性角度进行界定的,它侧重教育的经济功能。

正如上文对教育产业的界定,教育产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状系统,其内容是多方面的。

教育事业是从教育的社会属性角度界定的,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丰富多彩的教育现象所作的合乎目的的选择。

这种选择由社会集团的统治阶级来做决定,并在选择之后制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要求国民实施。

其次,再看二者的关系。

如果说教育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合乎目的性的社会文明的继承与创新活动的选择,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培养,那么,教育产业则是教育事业经济属性的现实化,它要求为教育发展努力的人们认识到它的经济内容和经济性质,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方式。

教育产业是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柱石,产业化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事业。

因此,教育产业与教育事业,一为手段,一为目的,其产业属性与事业属性不形成对立关系。

另外,把教育看作消费性、公益性、福利性的事业而不是产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通常做法。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都只能政府主办,财政出钱,其结果是政府教育投资的严重不足和社会所需人才的奇缺及错位。

三、基于合理的教育层次划分和对教育产业化内涵的科学理解,非义务教育可以产业化经营1.教育产业化的内涵。

如上所述,教育是产业,教育自身所具有的产业属性,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产品属性的合理界定,为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经济学的兴起为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发展解决了成本!!!收益核算的障碍。

特别是在入世后,中国面对国外教育组织竞争的挑战和国内教育需求旺盛的客观现实都迫切要求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发展。

教育产业化就是指把教育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也就是遵循教育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要求,按照产业发展积聚和扩张的路径,不断做大做强教育产业。

2.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产业化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