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基础05-通选课
tg γ =
或:
f d(ρv) tg γ = g dρ
由密度界面与流场、压力场间的关系:只有当ρ1v1=ρ2v2时, 界面才为水平,这种情况只在赤道附近存在。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2
地转流
5.2.2 地转流场与密度场、质量场的关系 实际的海洋中,一般海水上层流速大于下层海水的流速 (v1 > v2),相反的情况则少见。设v2=0,即下层海水等压面与 等势面平行,则: ρ1tgβ1 ρ2 tg γ = – – ρ
简化为:
fx = f v , fy = –f u
f= 2ωsinφ ---科氏参量; ω---地球自转角速度。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5.1.2 海水所受的作用力 科氏力的性质:
大洋环流概述
①只有当物体相对地球运动时才会产生; ②在北半球科氏力垂直指向运动物体的右方,在南半球则相反; ③科氏力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而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④科氏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率及地理纬度的正弦成比例。 f---平面:纬度跨度不大,科氏参量为常量( f 为常数)。 β---平面: f 随纬度线性变化的平面( β =df/dy)。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3
5.3.1 风海流的受力分析 风海流受力分析 科氏力 + 切应力
风海流
风 海 流 定 性 分 析 示 意 图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3
5.3.2 艾克曼的漂流理论 无限深海的风海流---漂流 基本假定: ①海水的密度分布均匀;
风海流
②稳定均匀的风长时间吹刮于无限宽广、无限深的(不考虑海 岸和海底的摩擦作用)海洋上,因而海面不发生升降; ③只考虑垂直湍流粘滞系数所引起的水平摩擦力,且摩擦系数 为常数; ④不考虑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f为常数)。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5.1.2 海水所受的作用力
大洋环流概述
引起海水的运动的力:重力、压强梯度力、风应力、引潮力等; 海水运动派生的力:科氏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
1、重力、重力位势 重力:
G = ( 9.80616–0.025928cos2φ+0.00069cos22φ–0.000003086z)m / s2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5.1.2 海水所受的作用力
大洋环流概述
在右手坐标系中,取边长δx, δy , δz的小立方体的海水,并 假设海水只沿x方向运动,且只在z方向上存在速度梯度 ∂u 。 ∂z 单位海水所受的合力: (τ2–τ1) δx δy δ x δy δ z = τ2–τ1 δz
正方向
Hale Waihona Puke τ2du/dt= ΣFx u—流速分量; Fx—海水受到的合力 dv/dt= ΣF dv/dt= ΣFy v—流速分量; Fy—海水受到的合力 dw/dt= ΣF z w—流速分量; Fz—海水受到的合力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5.1.2 海水所受的作用力 两个等压面之间的距离为:
大洋环流概述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5.1.3 海水运动方程
大洋环流概述
海水的各种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其运动规律符合牛 顿运动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对于单位质量的海水,其相对于地 球的加速度和所受的力,可归结为以下的形式: 加速度 = 压强梯度力 + 重力 + 科氏力 + 摩擦力 du 1 ∂p =– + 2ωsinφ • v + Fx + • • • dt ρ ∂x 1 ∂p dv =– ρ – 2ωsinφ • v + Fy + dt ∂y
地转流
β0
Φ0
β1
Φ1
β2
其中:ΔΦB、ΔΦA为p1与p2 等压面之间在B0与A0站的位势 差。
Φ2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2
2、速度参考零面的选择
地转流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2
地转流
5.2.5 海底地形对海流的影响 海流上坡时,流速加快,科氏力增大,海流向右偏转;下坡 时海流流速减小,科氏力减小,海流向左偏转。南半球则相反。 也可根据等密度面的分布来判断海流偏转方向:等密度面与 等压面倾斜方向相反,据此可依等密度面的凹、凸判断海流方向。
1
即:一般情况下,海水的等压面与等密度面相对x轴是向相反方 向倾斜。
β2 γ ρ2
β1
ρ1
密度不连续面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2
①当上层流速大于下层流速时,北半球 ① 密度大的海水在右侧,密度小的海水在 左侧,等压面自左向右上倾斜。南半球 则相反; ②海水流速随深度增大,等压面和等密 度面倾斜方向一致,与上述情况相反; ③如海水密度分布由海压决定,形成正 压场,密度面和等压面总是平行的; ④在大洋上层,海水密度由温盐决定, 等密度面和等温面、等盐面的倾斜方向 相同; ⑤实际工作中可根据等温面(线)或等 盐面(线)的倾斜方向推测地转流的方 向。
取微分的形式:F = ∂ (µ ∂u ) x ∂z ∂z µ 为常数时,单位质量海 水的切应力为: 1 ∂2 u Fx = ρ µ 2 ∂z
δz
τ1
δx
δy
速 度 ∂u 梯 ∂z 度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5.1.2 海水所受的作用力
大洋环流概述
由于海水运动时总是处于湍流状态,将分子粘滞系数用湍 流粘滞系数代替,则单位质量海水所受应力的合力在x、y、z三 个方向的分量为: 1 [ ∂ (K ∂u ) + ∂ (K ∂u ) + ∂ (K ∂u )] x z Fx = ρ ∂x ∂y y ∂y ∂x ∂y ∂x 1 ∂ ∂v ) + ∂ (K ∂v ) + ∂ (K ∂v )] Fy = ρ [ (Kx z ∂x ∂y y ∂y ∂x ∂y ∂x 1 ∂ ∂w ∂ ∂w ∂ ∂w [ (K ) + (K ) + (K )] Fz = ρ x y z ∂x ∂y ∂y ∂x ∂y ∂x 5、引潮力
当海流稳定时,海流运动方程为:科氏力+湍流摩擦力=0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3
5.3.2 艾克曼的漂流理论
风海流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3
5.3.2 艾克曼的漂流理论
风海流
按照上述假定,海流运动方程简化形式为: K z ∂2 u ∂v 0 = 2ω sin φ • v + τy = Kz = 0 (沿y轴) ρ ∂z2 ∂z τx , Kz ∂2 v 0 = –2ω sin φ • u + u=v=0 (无限深海) ρ ∂z2 解得: u = V0 exp(az)cos(45° + az)
规定边界上海水受力所遵循的条件称为动力学边界条件。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2
5.2.1 地转方程及其解
地转流
地转流:海水在运动过程中,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平衡时的 定常流,称为地转流。 y
1 ∂p – • ρ ∂x
• υ β x
2ωsinφ • υ -z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2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5.1.2 海水所受的作用力 4、切应力 切应力: τ=μ
大洋环流概述
dvd n
海面风应力:
τ = Caρa|Wa|Wa
ρa---海面上空气的密度,一般取1.225kg/m3; Wa---观测高度的风速;
Ca---拖曳系数,与海面上气流运动状态有关。
海洋学基础
δ δ
δ δ
∂ u ∂v ∂w ∂x + ∂y + ∂z =0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5.1.5 边界条件
大洋环流概述
海岸与海底的固体边界:海水垂直于边界的运动速度为零, 只存在与边界相切的速度; 海水与大气的流体边界: w = dδ / dt δ ----海面相对平均海面的起伏。 规定边界上海水运动速度所遵循的条件称为运动学边界条件。
4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 海水的物理性质和大洋的层化结构 2学时
第十章
: 大洋调查方法简介
2学时
2学时
复习作业 :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大洋环流概述
5.1.1 海流的形成和分类 大洋环流(ocean currents):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 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现象。 大洋环流的水平分量狭义上称为海流,垂直分量称为上升流和 下降流。
φ
重力位势:
位势差:
dΦ = g dz
dΦ(gpm)=
1 9.8
gdz
单位:位势米—gpm,位势深度、位势高度。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1
5.1.2 海水所受的作用力 2、压强梯度力、海洋压力场 海面以下深度为–z处的压强: 正压场:ρ 为常数。 压强梯度力: 1 dp G = – ρdz
地转流
②
③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2
5.2.3 地转流的形成
地转流
北 半 球 涡 旋
海洋学基础
第五章:海洋环流
§ 5.2
5.2.4 地转流的动力计算方法 1、海兰---汉森公式 g g 由: v0 = f tg β0 v1 = f tg β1 g 1 gdz v2 = tg β2 d Φ = f 9.8 得: 9.8 v1–v2= Lf (ΔΦB–Δ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