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文工具书 期末整理

中文工具书 期末整理

中文工具书期末整理【名词解释】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各门学科知识的大型工具书。

现代百科全书的整体结构,一般包括前言、凡例、正文、插图、附录、索引等几部分内容。

在内容方面,概述各门学科领域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对各类知识概述时又都力求全面、客观、富有时代感,撰稿人都是有名的学者、专家;在编排体例方面,以条目为基本单位,按词典形式加以编排;有完备的检索系统和完整的参见系统,有连续不断修订、补充的制度。

法国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主编的《法国大百科全书》,是近代最有影响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奠基之作。

现代百科全书有综合性的(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专业性的(《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也有分国家和地区性的百科全书,还有分少年儿童和成年人的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已于2009年出齐。

类书:辑录古籍的片段资料、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

类书最基本的编排方法是按类别汇集资料,分为若干个部(大类),部(大类)下又分小类,小类下再分子目,如《艺文类聚》共100卷,分为46部,下辖727子目。

也有少数类书按韵目编排,如《韵海镜源》(唐颜真卿编,已佚)、《永乐大典》。

类书起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命王象等编《皇览》,已佚,只存辑佚残本;完整保存至今较早的类书,有李渊命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等;宋代有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等;明代有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编纂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具规模的类书,惜毁于战火,缺佚甚多,今仅存约原书三十分之一;清代有陈梦雷、蒋廷锡编《古今图书集成》,为现存最大的类书。

年鉴:系统汇集一年度重要时事文献、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以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规范的年鉴,其结构形式是部分、单元、栏目的集合,整体构成一般包括概况、百科或专题、专栏、文章、附录、目录与索引几部分。

年鉴可分为综合性与专业性两种。

前者包括百科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时事年鉴(如《世界知识年鉴》)、地区性年鉴(《香港年鉴》);后者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出版年鉴》、《中国文艺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

年鉴的特点是以年为限,逐年编辑,连续出版;以记事为主,资料新颖、系统、准确;不仅可用于检索资料,还具有阅读价值。

由于年鉴资料密集,因而相对其他工具书具有新、信、全、便的优点。

书目:揭示、记录一批相关文献的工具书。

具有简介文献内容、提供查找文献线索、考查书籍流传存佚、指明阅读范围的功用。

中国的书目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刘向创始、刘歆完成的《七略》(已佚);班固编《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

书目可分为古典书目和现代书目两大系统。

古典书目包括历代的官修书目(如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史志书目(如《隋书·经籍志》)、私家藏书目录(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古籍版本书目(如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以及佛经目录(如隋释法经《大隋众经目录》)等。

现代书目,按文献类型可分为图书书目(如《中国国家书目》)和报刊书目(如《中国报刊名录》),按学科可分为综合性书目(如《全国总书目》)和专科性书目(如《八十年来史学书目》),按区域可分为国家书目(如《中国国家书目》)与地方文献书目(如《安徽书目》)。

《辞源》:中国近代第一部大规模的综合性语文辞书。

收词以古代语词为主,兼收古代百科条目。

《辞源》的编纂工作开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1950年之前的版本称为“旧《辞源》”,不仅收录当时的一般语文词汇,而且广泛涉猎了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百科词汇,是一部“古今兼收”的综合性辞书。

1958年开始,到1983年修订本出齐,称为“新《辞源》”,删去了近现代百科词汇,收词范围一般到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为止,成为一部主要供查检阅读古书时产生的有关词语典故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的大型辞书,即专门的古汉语词典。

《辞源》(修订本)基本继承了旧《辞源》的一些突出特点,主要是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

以古汉语汇总的一般语文词汇为主,兼收诸如人名、地名、书名、文物典章制度这类古汉语中的百科词汇。

《辞海》:兼有字、词典和百科性质,古语与今词兼收的大型综合性辞书。

继《辞源》之后出现的我国第二部大型综合性词典。

《辞海》最早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1958年以前的印本称为“旧《辞海》”,1958年开始修订,至1979年修订完成,并于当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为后来通行的《辞海》(1979年版),称“新《辞海》”。

《辞海》(1979版),编排采用现代词典“以字带词”的方法;收词范围兼顾语词与百科、古词与今词;释文内容兼顾字词的古义和今义;检索途径比较完备,提供了多种途径。

为保持内容相对稳定,《辞海》(1979年版)不收正在发展或经常变动的词语。

1983年出增补本,增补词目16600余条。

1984年起对《辞海》(1979年版)进行全面修订,1989年修订完成。

修订本《辞海》(1989年版)进一步健全了学科体系,大量增收了新词新义,更新改正了原有词目内容的不足与失当。

最新版本为《辞海》第六版,共五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尔雅》:中国第一部以训释词义为主要内容的字书。

原无作者名,后人考定系秦汉间学者递相增益而成,并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3卷20篇,今本共19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宫、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前3篇解释一般字词,解释主要采用“通训法”,即把许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词类集在一起;其他16篇分类解释各类百科词语。

解释方法主要是“释雅以俗,释古以今”。

唐宋时期,《尔雅》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并以晋郭璞的注与宋邢昺的疏,即为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

后代的代表性注释还有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等。

自《尔雅》始,形成了中国字书发展史上特有的一类“雅书系统”的字书,亦称“群雅”。

《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著录书籍10254种、172860卷。

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

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说明该类书籍的学术源流;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

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鼐、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纠谬著作主要有《四库提要辨证》、《四库提要订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等。

《中国丛书综录》:古籍丛书目录。

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至1962年出版,共3册。

第1册总目,即丛书总目。

全部丛书按汇编、类编编排。

汇编分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五类;类编分经、史、子、集四类。

每种丛书著录丛书名称、编辑者、版本,并详列子目(即丛书所包括的著作)。

本册供查找丛书之用,可从类别或丛书名两方面查出某部丛书包括哪些古籍及哪些图书馆收藏这部丛书。

第2册子目,即子目分类目录。

将《中国丛书综录》所收的全部古籍按经、史、子、集编排,每部古籍下注明在哪些丛书中收入了这部古籍。

本册供查找古籍所属丛书之用,可按类查出某部古籍及其收在哪一部或几部丛书内。

第3册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与“子目著者索引”,均按四角号码排列。

据此可查出某部古籍在第2册的对应页码,既而查出其收在哪些丛书中。

《中国丛书综录》有错漏之处,可利用《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与《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予以补充。

《佩文韵府》: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清张玉书等编。

全书分为106卷,拾遗106卷,按平水韵106韵目编排。

本来是为当时读书人吟诗作赋、遣词造句时查找词语、典故而编纂的,因此采辑了较多的骈词丽语、诗文典故,而且一般都简单地注明出处。

今天主要用以查考一些诗文语句、历史典故的出处。

《佩文韵府》按平水韵106韵目汇集、排列单字,每一单字下面,一般都有如下四项内容:(1)简释该单字的音义;(2)列出由该字组成的“韵藻”(以这个单字为词尾的词汇),每一韵藻后罗列“用例”;(3)列举“对语”(对仗的词汇);(4)辑录“摘句”(以该单字为韵尾的诗句)。

考虑到今天按韵查考的困难,可以利用四角号码索引(1937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版后附)或“搜韵网”进行辅助搜索。

韵部、字母:韵部是古代韵书中对同韵汉字的归并。

凡同韵的汉字归并称一类,称为一个韵部;每一韵部都用一个汉字来代表,这个代表字称为韵目。

字母是声纽的代表字。

声纽是声母的别名,简称“声”或“纽”,又称“音纽”,古人认为,一个字的读音,声母处于关键、枢纽的地位,故名。

古代的声母,只取字母(代表字)的开头部分,如“来(lái)”,声母只取“l”。

手册:汇集经常需要参考的文献、资料或专业知识的工具书。

手册收集汇总的是准确的资料、数据、公式,是公认的、确定的经典科技知识,反映的是该学科内容中有较高深度和较成熟的知识,不一定是最新动态,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手册可分综合性的(如《人民手册》)和专业性的(如《各国货币手册》),有些未标明“手册”的资料性质的书,也具有手册的性质。

索引:将书中内容或文集篇目或报刊资料按一定方法排列,以供检索文献的工具书。

又名引得(如《杜诗引得》)、通检(如《尚书通检》)。

主要用于检索文献篇名、文句、词语与专题论述出处。

索引有篇目索引(如《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人名索引(如《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古籍词句索引(如《十三经索引》),主题索引(如《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索引与书目相比,能够进一步细致地揭示图书报刊的内容,便于检索到散见于书刊中的资料。

《汉语大字典》: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主要内容的巨型历史性详解字典。

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出版,全书共8册,收单字54678个。

以字为中心,形、音、义兼顾,力求历史、全面、正确地反映其演变和发展。

2010年出第2版。

《汉语大词典》: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词典。

由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卷,第2卷起改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94年出齐。

基本编辑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以汉语一般语词为主,基本不收专科名词,共收录37万余条。

所收单字以有文献例证者为限,没有例证的僻字、死字一般不收。

《康熙字典》:清代大型官修字书,清康熙命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纂。

《康熙字典》是第一部明确以“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现存的第一部大型官修字书。

特点是收字较多,且引证比较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