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CT诊断ppt课件
淋巴结转移 胆囊癌比肝癌更容易出现 胆囊癌易侵犯肝脏,而肝癌很少侵犯胆囊。 胆囊癌发生门静脉癌栓几率远低于原发性肝癌 强化形式:胆囊癌受侵肝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明显强化, 延迟期持续强化。肝癌“快进快出”。 肝癌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AFP);
14
• 胆囊炎合并肝脓肿 VS 胆囊癌合并邻近肝脏直接侵犯鉴别要点
T4
19
胆囊淋巴引流途径
胆囊-胆囊管-肝门 胆囊-胆囊管-胰头后-腹主动脉旁(95%) 胆囊-胆囊管-肝总动脉-腹腔干(50%) 胆囊-胆囊管-肠系膜上血管旁-腹主动脉旁
侵犯肌层- LN 12.5% 侵犯胆囊壁全层-LN 31.2% 侵透浆膜-LN 45.5%(T2,胆囊淋巴引流位于肌层与浆膜层之间)
胆囊癌CT诊断
1
胆囊癌
起源于胆囊粘膜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居胆道肿瘤首位, 并呈上升趋势。
50岁以上5%~9%。50岁以下0.3%~0.7%
男:女 = 1: 3
2
危险因素 • 性别差异明显,老年女性多见 • 胆囊结石:胆囊癌伴结石占83%,
结石直径<10mm患癌概率1.0, 结石直径>30mm患癌概率达到10。
8
CT表现
• 胆囊壁增厚型
• 腔内型
• 肿块型
9
相关指标判定标准
• 病灶密度及强化程度 基准:同层正常肝脏密度。 等、稍高:轻度强化, 明显高:明显强化 • 胆囊厚度 正常1~2mm, >3.5mm为增厚,最厚处与最 薄处厚度比>2:1,且间断性增厚,为不规则增厚。 • 淋巴结转移 单个淋巴结直径>10mm,多个>7mm, 圆形或卵圆形,可有融合趋势。(但不具特异性)
Goetze TO, Paolucci V. 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positive lymph nodes in stages T1 to T3 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rcinoma: results of the German Registry Surg Endosc. 2012 May;26(5):1382-9
• 其他:
• 1、淋巴结情况:有/无转移或肿大 • 2、肝脏其他区域转移:有/无
• 3、肿瘤指标:CEA、CA199、CA125
15
16
胆囊癌侵犯结肠肝曲
17
胆囊癌侵犯肝脏
18
TNM 分期-T分期
分期
Tx T0 Tis T1 T1a T1b T2 T3
特征
无法评估 无肿瘤 原位癌 肿瘤侵犯固有层或肌层 肿瘤侵犯固有层 肿瘤侵犯肌层 肿瘤侵犯外膜,未透过浆膜 肿瘤透过浆膜或累及肝脏或一个其他临近器 官受累(胃、十二指肠、结肠、胰腺、网膜 、肝外胆管) 肿瘤累及肝动脉、门静脉及两个或以上临近 器官
• 肝脏内直接侵犯病灶:
• 1、周围炎性改变轻微; • 2、牛眼征;直径侵犯之病灶内部强化,向中央坏死区逐渐移行,分界不清。
• 胆囊改变:
• 1、胆囊壁的厚度:最厚/最薄>2/l
• 2、胆囊壁增厚形态:柔软/僵硬
• 3、胆囊粘膜线完整性:完整/破坏
• 4、胆囊壁的浸润程度和邻近脏器情况:胆囊-肝脏界面清/不清
7
CT表现
• 胆囊壁增厚型:15~22%,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少数均匀增 厚,内壁僵硬不光滑,增强后胆囊壁不均匀强化,胆囊腔变形、缩小。 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在于后者壁增厚多位均匀一致性,程度较轻。而黄 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壁亦可不均匀增厚,易误诊为胆囊癌。 • 腔内型:15~23%,表现为乳头状,多发或单发的腔内肿块,以广基底 与胆囊相连,基底部壁增厚,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此类型肝脏受侵出 现比较晚。一般认为腔内病变直径小于2cm并带有细蒂的息肉样病变通 常为良性,而大于2cm者通常为恶性。 • 肿块型:41~70%,最常见,多为胆囊癌的晚期,可为前两型发展而来, 胆囊窝内软组织肿块,胆囊腔变窄或消失,肝组织多有受侵,常合并胆 道梗阻。少数病例判断肿瘤来源会有争议。 • 胆囊癌的3个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胆囊癌病变发展不同阶段的特 征表现,一般腔内型、壁增厚型属于早中期,肿块型为晚期表现。
息肉、乳头状腺瘤:
大小>10mm通常恶性。
据统计,15mm以上的胆囊隆起性病变几乎都是恶性肿瘤性病变,而15mm 以内的病变中虽然含恶性肿瘤性病变,但非肿瘤性病变仍占多数。
结节的基底与囊壁呈钝角,增强结节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生长速度
13
肿块型胆囊癌需与肝内肿瘤鉴别:
有无结石 胆囊癌伴发胆囊结石液型和乳头型3种生长方式,其中 浸润型最常见,早期多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晚期 可使胆囊完全闭塞。 乳头状型腺癌约占20%,肿瘤向腔内生长,形成菜花样肿物。 黏液型腺癌少见,呈广泛浸润性生长。
胆囊癌易扩散,常直接侵犯临近组织,主要是肝脏的左內叶级
右叶前段,其次是十二指肠、胃和结肠,可压迫和侵蚀这些器 官,形成瘘管。
•“瓷胆囊”有很高的患胆囊癌风险。 • 胆囊慢性伤寒杆菌感染、沙门氏菌携带者为胆囊癌的高危患者 预后 • 早期诊断:外科切除,淋巴结清扫。 • 晚期: 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4%
3
胆囊癌的检查方法
常规检查
平扫+增强 主要价值:分期 4
大体病理
胆囊肿大,少数缩小; 胆囊壁明显增厚,厚薄不均,高低不平; 胆囊底部及颈部为好发部位,但发展迅速使原发部位难 以确定。 组织类型: 90%腺癌, 10%鳞癌或未分化癌
10
胆囊壁增厚型胆囊癌鉴别诊断
胆囊腺肌增生症
(胆囊粘膜面粘液腺过度增生并长入肌层并于胆囊相通,由于过度分泌 引起的粘液潴留,腔隙扩大形成罗-阿氏窦)
胆囊壁增厚,粘膜面下肌层内低密度小囊形成
11
与慢性胆囊炎鉴别 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均匀增厚,腔内面光滑,CT增强检查黏膜线无中断
1月后复查 12
腔内型胆囊癌鉴别诊断:
经门静脉或肝动脉可形成肝内转移,经淋巴途径可转移到肝门
处和腹膜后淋巴结。 胆囊癌患者多合并胆囊炎和(或)胆石症。
6
临床表现
• 胆囊癌通常见于 50岁以上的女性,早期症状多伴发结石 引起,并无特异性,后期有进行性体重减轻、健康状况 恶化及右上腹持续性疼痛,甚至出现黄疸、发热和腹水。 • 总之本病无特异性症状,临床不易诊断,转移出现早, 确诊的胆囊癌多属于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