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什么?2、怎样理解“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和“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3、如何判断某种解释方法、解释结论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4、如何理解罪刑相适应原则?5、对于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排列顺6、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具有哪些特征?7、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有哪些?犯罪行为能否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8、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哪些种类?存在什么学说?9、对于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抢劫枪支弹药的,应当如何处理?10、犯罪目的可以区分为哪些种类?区分的意义何在?11、行为犯与结果犯的区别是什么?危险犯与实害犯的区别是什么?12、何谓“承继的共犯”?如何理解“部分实行全部责任”?13、如何认定牵连关系?刑法分则对牵连犯规定了哪些不同的处理原则?14、什么叫义务冲突?对严重精神病患者实施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能否实施特殊正当防卫?15、举例说明何谓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反对解释。
16对于严重精神病患者的行凶杀人行为,能否适用特殊正当防卫规定?17、具备什么条件时成立无过当防卫?18、关于“被害人的承诺”的条件存在哪些争议?你对争议问题有何看法?19、刑罚目的与量刑基准是什么关系?20、刑罚的正当化根据与量刑基准是什么关系?21、理论上就“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存在哪些观点?你持何种看法?22、判处“死缓”后会出现哪些结局?23、出现哪几种情形时应当撤销假释?24、具备哪些条件时便可以宣告缓刑?25、刑法理论上对第133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存在哪些学说?你的观点是什么?26、司法实践中对购买伪造的居民身份证的行为存在几种处理方式?你的看法是什么?27、在网络上玷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行为,成立侮辱国旗罪吗?28、长期在赌博场所向赌徒发放高利贷的行为,是否构成赌博罪?29、对于在组织他人卖淫的同时引诱幼女卖淫的,如何适用法律?30、举例说明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抢劫罪的对象?31在网络上散布言论的,有无可能成立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32、长期在赌博场所为赌徒从事端茶送水活动的,是否构成赌博罪?33、“因逃逸致人死亡”可否出于故意?如何区分故意杀人罪与“因逃逸致人死亡”?34、贷款诈骗罪与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是什么关系?对单位贷款诈骗的应如何处理?35、暴力逼取被害人陈述的,是否成立暴力取证罪?对尚未立案的被举报人刑讯逼供的,是否成立刑讯逼供罪?36、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关键区别是什么?遗忘物与遗失物有什么区别?37、如何区分非法持有毒品与运输毒品?贩卖毒品罪的既遂标准是什么?38、获取不正当利益后,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否成立行贿罪?收受该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成立受贿罪?39、警察在侦查阶段为犯罪嫌疑人制作虚假的立功材料的,是否成立徇私枉法罪?徇私枉法罪的“徇私”是主观要件还是客观要件?判断题1()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刑事责任是犯罪与刑罚之间的纽带。
2()日本的泷川幸辰是新派的代表人物,小野清一郎是旧派的代表人物。
3()新派学者完全可能采取法益侵害说,旧派学者也可能采取规范违反说。
4()目的刑论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报应刑论认为刑法的目的在于报应。
5()立法解释的效力与法律相同,所以,立法解释可以作出类似法律拟制的解释结论。
6()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不存在溯及力问题,所以不应当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7()行为人刑法是指刑法将行为人规定为犯罪,行为刑法是指刑法将行为规定为犯罪。
8()根据行为无价值论,偶然防卫属于故意犯罪既遂;根据彻底的结果无价值论,偶然防卫属于正当防卫。
9()实施安乐死的行为虽然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但应根据刑法第13条的但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宣告无罪。
10()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如果没有犯罪就不得科处刑罚,所以,“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可见,“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11()犯罪构成具有法定性,构成要件要素都是刑法明文规定的,所以,只要是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要素,就不可能成为构成要件要素。
12()脱逃罪是作为犯,遗弃罪属于不作为犯罪,抗税罪则是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结合。
1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对象是毒品。
14()完结的犯罪构成,也称关闭的犯罪构成;开放的犯罪构成,也称待补充的犯罪构成。
15()甲入室抢劫取得财物后,仓皇出逃时,不小心将睡在地上的婴儿踩死。
甲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
16()甲以杀人故意开枪射击乙,虽未命中,但乙患有心脏病,因枪声所惊,致心脏病突发而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17()二重的因果关系也称重叠的因果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发生,但在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发生的情形。
18()绑架杀人的,成立绑架罪。
刑法第17条第2款没有规定15周岁的人对绑架罪负刑事责任,所以,15周岁的人绑架杀人的,不负刑事责任。
19()甲因为一晚没睡觉,第二天开车时睡着了,导致汽车撞死多人。
甲的行为属于原因自由行为。
20()以特殊身份为主体的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具有特殊身份。
例如,贪污罪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21()甲单位不知道某种行为是否有害、是否违法,于是请示某省高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正式答复该行为合法。
于是,甲单位实施该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
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单位仍然构成犯罪。
22()甲故意举枪射击在博物馆工作的乙,但因为没有瞄准,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毁坏。
甲的行为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23()甲欲杀乙,便向乙开枪,由于是散弹枪,结果将乙和丙都打死(打击错误)。
根据具体符合说,应认定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24()目的犯既可能是直接故意犯罪,也可能是间接故意犯罪,但不可能是过失犯罪。
25()甲教唆乙杀害丙,同时又告知丙作好正当防卫的准备;乙在杀害丙时,丙正当防卫将乙杀死。
甲应对乙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26()根据刑法第20条前两款的规定,____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_____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
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属于____;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属于____。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____;关于____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____不是独立罪名,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对于______,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这段话的空格中2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27()人民警察执行职务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适用正当防卫的规定;不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适用其他相关规定。
28()甲乙共谋伤害丙,但到达现场后,甲发现乙要杀害丙而且正在实施杀害行为,于是甲反过来将乙杀害。
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29()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配制了钥匙后交给乙,但甲后来想放弃犯罪,便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之意,并要回配制的钥匙。
乙将甲配制的钥匙还给甲,并同时告诉甲:“我已用你配制的钥匙又配制了一把钥匙。
”甲只是要回了自己原来配制的钥匙,后乙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
甲的行为不成立犯罪中止。
30()甲夜间闯入单身汉乙的住宅,以为乙睡在床上,故意向乙的床上开枪。
其实,乙并不在家。
根据行为无价值论,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未遂;根据结果无价值论,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预备与非法侵入住宅罪的竞合。
31()甲向乙女住宅投放胁迫信件,要求乙女次日夜到某处与甲发生性关系,否则杀害乙女。
乙女当即报案,警察将甲抓获。
甲实施了分则规定的胁迫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故成立犯罪未遂。
32()甲雇请凶手A杀乙,言明不得造成其他后果。
凶手A几次杀乙均未成功,后来采取爆炸方法,对乙的住宅进行爆炸,结果将乙的妻子、女儿炸死,但乙安然无恙。
甲与A不构成共犯。
33()甲绑架了乙的婴儿,并向乙勒索财物。
但由于该婴儿哭声大,且不吃不喝,甲害怕犯行败露,又担心婴儿死亡,便请丙女帮忙照看婴儿,并向丙女说明了真情。
丙女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34()甲教唆乙实施抢劫行为,乙在实施抢劫预备行为的过程中被查获。
由于实行犯乙属于犯罪预备,故对甲也应按预备犯处罚。
35()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
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
”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
丁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36()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对丙实施暴力,造成丙死亡,但丙只有一处致命伤,却不能查明该致命伤由谁造成。
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认定甲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乙成立故意伤害罪。
法02刑法总论试题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如何判断某种解释方法、解释结论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2.对于严重精神病患者的行凶杀人行为,能否适用特殊正当防卫规定?3.理论上就“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存在哪些观点?你持何种看法?二、案例题(每1、3题各20分,第2、4题各15分,共70分):1.A的商店被盗270余元。
A看到本村B(女,16岁)、甲(女,13岁)二人在商店门前玩耍,遂将B叫到B家门前,让B说出谁拿了商店的钱。
此时,甲亦到B家门前,B 遂说是甲拿了商店的钱,A便打了甲一耳光,甲即痛哭并声明这是诬陷。
之后,甲边哭边跑回自己家中拿出一瓶剧毒农药,返回B家门前,声称要死在B家,并当场服毒。
甲服毒后向B家内走去,B不让甲进其家。
此时A及甲之母C、甲之姐D均在现场,但都没有制止和抢救,致使甲中毒死亡。
A、B、C、D是否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2.张三从单位盗窃50公斤汽油,倒入自己家的一个水缸中。
汽油倒入水缸后,开始从一条裂缝中慢慢渗出(张三不知水缸有裂缝)。
过了一段时间,张三的母亲李四发现屋内地面上潮湿了一片,不知何故,遂划火柴察看,引起缸中汽油燃烧,造成重大火灾。
张三与李四主观上是否具有过失?3.陈某与方某、郭某等人共同商议报复许某。
一日,陈某得知许某一人在家,便纠集郭某、李某、张某携带凶器一同前往许某家。
途经方某家门口时,方某的父亲见如此架势,便对其他4人说家里有急事要办,将方某拉回家中,陈某、郭某、李某、张某4人前往许家将许某砍成重伤。
第一种观点认为,方某的行为系犯罪中止;第二种观点认为,方某的行为系犯罪未遂;第三种观点认为,方某的行为系犯罪既遂;第四种观点认为方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请分别为以上四种观点说明理由,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4.甲得知乙是人贩子,想到自己的表弟丙没有妻子,便对乙说:“你下次弄到人后我给你联系卖。
”后乙两次拐卖妇女,将第二次拐骗的妇女带到甲家,甲与其表弟丙将该女买下给后者做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