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一)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我國的科舉制度,奠基于隋,形成于唐。
此後,經過五代、宋、遼、金、元、明和清等朝代,約有1300餘年的歷史。
唐代科舉考試名目繁多,大致分爲三類:常科、制科和武科。
常科是“常貢之科”,即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
它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科、算科、開元禮、童子科、道舉、三禮、三傳、史科等。
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科試稱制科,又稱制舉、特舉、特科等。
關於唐代制科的科目,正如徐松在《登科記考》凡例中所記:“《困學紀聞》云:‘唐制舉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
’《玉海》亦言:‘自志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顯慶至大和二年,及第者二百七十人。
’今以《舊唐書》、《唐會要》、《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雲麓漫鈔》諸書參考之,其設科之名無慮百數。
又如曰吏職清白;曰孝弟廉讓,見《孝子郭思訓墓誌》;曰穿楊附枝,見李邕《藏懷亮碑》;……是知科目之名遺佚者多矣。
”武科則主要是選拔武將。
常科、制科、武科三類中,影響最大,錄取人數最多的當爲常科的明經科與進士科。
明經科始設于隋代,唐代正式確立該科的地位。
明經即所謂的通經。
唐代以經義取士,要求考生各試所習的學問,凡文注經熟,辨明義理爲通。
明經可分爲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科,概括起來,可分爲經、禮、傳三科。
經類的考試內容:五經科爲:大經,《禮記》、《春秋》都通;中經,《詩》、《周禮》、《儀禮》選一經;小經,《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中選一經;而《孝經》、《論語》各經科都得兼通。
三經科爲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部。
二經科爲大經、小經各一部,或者通曉中經二部。
明經科考試最初只試策,至唐高宗時增加了帖經。
《通典·選舉三》說:“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
”要求考生寫出被帖的三個字來,如同我們現在考試中的填空題。
到了唐玄宗時又增加了經問大義,成爲三試。
三場考試的次序是先考帖經,次考經問大義,最後答時務策三道。
明經錄取的人數在唐初沒有具體規定,約爲應試者的20%。
到了貞元十九年癸未(803)又規定,明經人數每年不能超過100人。
此後,基本維持這一數目。
而同期進士科的錄取人數,僅爲明經科的25%。
雖然明經科錄取的人數較多,但它由於側重死記硬背,且與唐代崇文之風相違,因而受到社會的輕視,除少數人(如元稹)在朝廷任職外,多數明經及第者都分配到各州縣任基層官吏。
進士科最早設于隋大業年間。
唐代繼承隋制,於武德四年辛巳(621)正式開進士科。
唐朝開考之初,僅試時務策五道。
至調露二年庚辰(680),劉思立任考功員外郎,他認爲進士科只考時務策,恐傷膚淺,奏請朝廷加試雜文二道,並帖小經。
至此形成了雜文、帖經和時務策三場考試制度。
次序爲先帖經,次雜文,最後試策。
雜文泛指詩、賦、箴、銘、頌、表、議、論之類。
開元年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並無定制。
至於雜文專用詩賦,當在天寶年間。
而自中唐起,改爲第一場試詩賦,第二場試帖經,第三場試策問。
並且詩賦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多,壓倒了策問和帖經,成爲唐代進士科中決定取捨的重要部分,故進士科又被稱爲詞科。
從考試測量的角度來看,這種考試方式有利於客觀公正地選拔人才。
因爲試帖經,只是測試應試者的記憶能力。
試策問則易於被應試者揣摩,並有可能被猜題高手押中策題,難以分辨應試者的才能高下。
試詩賦,由於詩賦題目取材廣泛,時政、景色、傳說、儒家名言皆可入題,非博學多才之士,難成佳作。
更重要的是,詩賦的用韻有官韻可尋,易於掌握評判標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卷的客觀公正,從而比較客觀有效地選拔人才。
故自中唐以後進士科迅速崛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統合了其他科舉科目。
由於進士科考試較明經科難度大,錄取率低,僅爲百分之一、二,平均每年只有25人及第。
考中進士實在不易,有的人連考七、八次,花費二三十年時間卻也名落孫山。
唐人曾形象地對明經進士及第的難度進行比較:“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唐人十分崇尚進士,常把是否進士及第作爲評判讀書人身份的重要標準。
朝廷對進士特別重用:“權德輿爲禮部侍郎,擢進士第者七十二,而登宰相者十人。
其他征鎮、岳牧、文昌、掖垣之選,不可悉數。
”(《漢唐箋後集·卷五》)這樣,在唐代便形成了重進士,輕明經的社會風氣。
通過進士及第而進入唐王朝的上層社會,成爲大多數讀書人的迫切願望與終生奮鬥目標。
儘管只有平均2.5%的及第率,但每年進京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子仍有千人之多。
(二)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試律詩唐代科舉考試中所試的詩是一種格律詩,後人稱之爲“試律詩”或“試帖詩”。
除進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也考“試律詩”。
從詩題來看,唐代“試律詩”的題材比較廣泛,能夠讓應試舉子有想象的餘地。
多數詩題都是按時令而吟詠景物,使人容易描繪出具體形象,構成各種意境。
從形式上看,唐代“試律詩”百分之九十以上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律體爲主,絕大多數押平聲韻。
如天寶十年辛卯(751)進士科試《湘靈鼓瑟詩》。
錢起《湘靈鼓瑟詩》曰:“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文中所選詩賦均據《文苑英華》及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下同。
)靈、聽、冥、馨、庭、青:青韻,青獨用。
(劃橫綫字為限韻字,下同。
)魏璀《湘靈鼓瑟詩》:“瑤瑟多哀怨,朱絃且莫聽。
扁舟三楚客,藂竹二妃靈。
淅瀝聞餘響,依稀欲辨形。
柱間寒水碧,曲裹暮山青。
良馬悲銜草,游魚思繞萍。
知音若相遇,終不滯南溟。
”聽、靈、形、青、萍、溟:青韻,青獨用。
陳季《湘靈鼓瑟詩》曰:“神女泛瑤瑟,古祠嚴野亭。
楚雲來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旨微幽契,繁聲入杳冥。
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
調苦荊人怨,時遙帝子靈。
遺音如可賞,試奏爲君聽。
”亭、泠、冥、青、靈、聽:青韻,青獨用。
莊若訥《湘靈鼓瑟詩》曰:“帝子鳴金瑟,餘聲自抑揚。
悲風絲上斷,流水曲中長。
出沒游魚聽,逶迤彩鳳翔。
微音時扣徵,雅韻乍含商。
神理誠難測,幽情詎可量。
至今聞古調,應恨滯三湘。
”揚、長、翔、商、量、湘:陽韻,陽獨用。
王邕《湘靈鼓瑟詩》曰:“寶瑟和琴韻,靈妃應樂章。
依稀聞促柱,髣髴夢新粧。
波外聲初發,風前曲正長。
淒清和萬籟,斷續繞三湘。
轉覺雲山迥,空懷杜若芳。
誰能傳此意,雅會在宮商。
”章、粧、長、湘、芳、商:陽韻,陽獨用。
以上這五首詩中間八句對仗工整,整詩粘對嚴格,平仄相間。
除了五言六韻十二句格式外,唐代“試律詩”在句數上還有以下兩種情況:1、句數的多寡。
(1)五言四韻八句的律詩。
如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明堂火珠詩》。
崔曙《明堂火珠詩》曰:“正位開重屋,中天出火珠。
夜來雙月合,曙後一星孤。
天淨光難滅,雲生望欲無。
還將聖明代,國寶在京都。
”珠、無:虞韻,孤、都:模韻,虞模同用。
(2)五言八韻十六句的排律。
如天寶四年乙酉(745)《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三首。
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應曆生周日,修詞表漢年。
復茲秦嶺上,更似霍山前。
昔贊神功起,今符聖祚延。
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
言因六夢接,慶叶九靈傳。
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
無由同拜慶,竊忭賀陶甄。
”年、前、玄:先韻,延、仙、傳、然、甄:仙韻,先仙同用。
李岑《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皇網歸有道,帝系祖玄元。
運表南山祚,神通北極尊。
大同齊日月,興廢應乾坤。
聖后趨庭禮,宗臣稽首言。
千官欣賜覩,萬國賀深恩。
錫宴雲天接,飛聲雷地喧。
祥雲飛紫閣,喜氣繞皇軒。
未預承天命,空勤望帝門。
”元、言、喧、軒:元韻,尊、坤、門:魂韻,恩:痕韻,元魂痕同用。
趙驊《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聖主今司契,神功格上玄。
豈惟求傳野,更在叶鈞天。
留夢西山下,焚香北闕前。
道光尊聖日,福應集靈年。
咫尺真容近,巍峨大象懸。
觴從百寮獻,形爲萬方傳。
聲教惟皇矣,英威固邈然。
慚無美周頌,徒上祝堯篇。
”玄、天、前、年、懸:先韻,傳、然、篇:仙韻,先仙同用。
2、仄聲入韻。
根據詩律規則,仄聲一般不入韻,但在唐代“試律詩”中,有的押去聲韻。
如開成二年丁巳(837)所試的《霓裳羽衣曲詩》。
李肱《霓裳羽衣曲詩》:“開元太平時,萬國賀豐歲。
梨園獻舊曲,玉座流新製。
鳳管遞參差,霞衣競搖曳。
醼罷水殿空,輦餘春草細。
蓬壺事已久,仙樂功無替。
詎肯聽遺音,聖明知善繼。
”歲、制、曳:祭韻,細、替、繼:霽韻,霽祭同用。
還有的押入聲韻,如開元十九年辛未(731)所試的《洛出書詩》,用題中的入聲字“洛”、“出”限韻。
蕭昕《洛出書詩》曰:“海內昔凋瘵,天網斯浡潏。
龜靈啟聖圖,龍馬負書出。
大哉明德盛,遠矣彝倫秩。
地敷作乂功,人免爲魚恤。
既彰千國理,豈止百川溢。
永賴至於今,疇庸未云畢。
”潏、出、恤:術韻,秩、溢、畢:質韻,質術同用。
郭邕《洛出書詩》曰:“德合天貺呈,龍飛聖人作。
光宅被寰區,圖書薦河洛。
象登四氣順,文闢九疇錯。
氤氳瑞彩浮,左右靈儀廓。
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
一見皇家慶,方知禹功薄。
”作、洛、錯、廓、博、薄:鐸韻,鐸獨用。
張欽敬《洛出書詩》曰:“浮空九洛水,瑞聖千年質。
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
含微卜筮遠,抱數陰陽密。
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
昔聞夏禹代,今獻唐堯日。
謬此敘彝倫,寰宇賀清謐。
”質、密、吉、日、謐:質韻,出:術韻,質術同用。
一般情況下,唐代“試律詩”的用韻都是以詩題中的一個字作爲限韻字,並且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爲常,並不在題目中作特別要求。
但有時也把用韻及字數在考試時標明,如貞元十五年己卯(799)博學宏詞科試《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明確標明“題中用韻,六十字成”。
獨孤申叔《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精盧慙夜景,天宇滅埃氛。
幽磬此時擊,餘音幾處聞。
隨風樹杪去,支策月中分。
斷絕如殘漏,淒清不隔雲。
羈人方罷夢,獨雁忽迷群。
響盡河漢落,千山空糾紛。
”氛、聞、分、雲、群、紛:文韻,文獨用。
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月中禪室掩,幽徑淨昬氛。
思入空門妙,聲從覺路聞。
泠泠流衆壑,杳杳出重雲。
天籟疑難辨,霜鍾詎可分。
偶來依法界,便欲謝人群。
竟夕聽真響,荷花積露文。
”氛、聞、雲、分、群、文:文韻,文獨用。
唐代“試律詩”用韻嚴格,爲我們研究唐代科舉考試用韻情況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資料。
(三)唐代科舉考試中的甲賦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賦題是一項重要內容,它難度大,標準高,是決定能否進士及第的關鍵。
同“試律詩”一樣,進士科、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等都須考賦。
唐代所試之賦是一種格律賦,唐人稱之爲甲賦。
甲賦在形式上有如下特點:聲調合諧、詞藻華美、對仗工整、用韻嚴格。
甲賦在用韻上前後有一個發展過程,從光宅二年乙酉(685)進士科試《高松賦》,至先天二年癸丑(713)進士科試《出師賦》,所試之賦押何韻,押幾韻都無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