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
暴雨过后,积水成涝,已然不是新闻,2016年5月10日早晨,广州2小时雨量达81.4 mm。
根据广州市三防办通报,全市多个区域交通受到影响。
天源路,华南植物园路段,地铁站外水浸已过腰;由于路面排水问题,马路水流进了长湴地铁站。
思考探究:(1)城市内涝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什么?提示:交通受阻、低洼地被淹、造成人员的伤亡等。
(2)城市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基础知识要记牢———————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减轻作用:科学防治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2)加剧作用: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1)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修渠建库、乱砍滥伐引发泥石流。
(2)大型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
(3)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向沿海海域输入过多的营养物质形成“赤潮”。
(4)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易发生暴雨灾害。
(5)化石燃料消耗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各种气候异常与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过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生态破坏加剧了洪水、风沙、干旱、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加剧;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人类健康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工程活动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诱发地震———————应用体验不可少——————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图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加固了防洪大堤③开辟了运输线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若图示为某地区城市化前后地面径流变化曲线,则表示城市化后的曲线和城市化对灾情产生的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a放大B.b放大C.a缩小D.b缩小解析:1.C 2.B 第1题,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
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
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了破坏,调节作用减弱。
第2题,城市化的过程会使得地面径流变化加大且引发洪涝灾害。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
据此回答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D.环境污染4.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解析:3.A 4.A 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5.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哪坡?分析原因。
(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该问题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解析:第(1)题,东西两坡虽然地形坡度不同,但西坡多建筑,易损性更强。
第(2)题,从图中看,地下水位线向水井倾斜,形成了地下漏斗,所以该地区一定存在着过量抽取地下水问题,过度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表沉降、地面塌陷,陡坡地区诱发塌方,低地地区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1)西坡。
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2)过度开采地下水。
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塌方、加剧洪涝灾害等。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情景导入先思考———————圣地亚哥虽然是智利首都,但是它的房屋都比较低矮、街道都很宽。
这与许多现代化首都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别。
思考探究:为什么圣地亚哥市存在楼房矮、街道宽的特点呢?提示: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房屋较矮是为了增强抗震性,街道较宽可以在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减少人员伤亡。
——————基础知识要记牢———————1.人类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概念人类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或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人类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措施(1)防止冰雹的产生:用炮弹轰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
(2)防止霜冻:利用温室、风障等设施和灌水、烟熏、覆盖等办法减轻和防止霜冻。
(3)防治洪水灾害:运用蓄洪、泄洪、滞洪和分洪等手段。
(4)防治泥石流:修建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等工程措施。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自然灾害减轻的原理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环境,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举例效果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开受灾高风险区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寒潮、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应用体验不可少——————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①“(明代嘉靖三十六年六月)大水坏屋伤稼,巨石堆塞道路约有四十余里。
”(《延庆县志》) ②“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汉书·武帝纪》) ③唐太宗贞观元年八月,“关东及河南、陇左沿边诸州霜害稼,遣使分往诸州赈贷,关内饥”。
④“朝飞蔽天不见日,若以万布筛尘灰。
暮行啮地赤千顷,积累数尺交相埋。
”(宋·王令《梦蝗》)1.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能由人类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乱砍滥伐引发的是( )A.①B.②C.③ D.④2.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用灌水、烟熏、覆盖等方法减轻灾情损失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3.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采用大量饲养鸭子的方法来防灾、减灾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A 2.C 3.D 第1题,人类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乱砍滥伐会引发滑坡泥石流。
第2题,霜冻可用灌水、烟熏、覆盖等方法减轻灾情损失。
第3题,鸭子是杂食动物,可用于预防和减轻蝗灾的危害。
4.下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
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
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
B地区处于丘陵山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水库等工程措施。
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教材问题提示]P27思考提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地带和沿岸平原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
差异气候(灾害)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空间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农牧业有利长江、黄河等流域洪水暴发频率将会更高不利于农业生产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发生频率增加不利于农业、渔业生产时间冬季温度升高,减少霜冻延长生长期,对农业生产有利春季、初夏蒸发量大,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对农业、草原畜牧业不利夏季降水增加,洪涝灾害增多对农业生产不利一、选择题某年夏日,灵江边居民目睹了一座厂房的“人间蒸发”,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化工厂的厂房在小雨的陪伴下,缓缓滑入江水里,不到十分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据此回答1~2 题。
1.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A.水土流失B.滑坡C.泥石流D.火山喷发2.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A.灵江水对山体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C.坡体载重过大D.建筑基础不牢固解析:1.B 2.C 根据材料信息,自然灾害是在斜坡上,发生的土体滑坡,由于人类选址不合理,厂房建在具有潜在威胁的斜坡上,导致该自然灾害的发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重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D.海水入侵4.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A.过量开采地下水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C.沙尘暴盛行D.拉尼娜现象影响5.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山崩C.塌陷D.地面沉降解析:3.C 4.A 5.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地下水埋深“高程”线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北京市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的趋势。
第4题,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
北京城市人口多,需水量大,因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过量开采。
第5题,地面沉降是一种渐发性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尤为突出。
下图为广东省1975~1995年干旱、洪涝农田成灾面积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7.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影响,下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B.目前对洪涝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C.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台风灾害D.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解析:6.B 7.A 第6题,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于季风的影响。
夏季风的强弱,影响到锋面雨带的推移,导致水旱灾害频繁。
第7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减灾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的作用。
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二、综合题8.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