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规划培训课件

免疫规划培训课件

乙肝疫苗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第1剂接种后1个月 接种(1-2月龄),第3剂在第1剂接种后6个月接种(5-8月龄); A群流脑疫苗1、2剂次间隔不少于3个月,在18月龄内完成; 乙脑减毒活疫苗在12月龄内完成; 甲肝疫苗在24月龄内完成。





加强免疫

1岁组麻疹/麻风腮/麻腮疫苗、百白破疫苗的加强免疫 与基础免疫最后剂次间隔至少在6个月以上,并在24月 龄内完成; A+C流脑疫苗加强免疫分两剂次,分别于3周岁和6周岁 接种,2剂次间隔至少在3年以上,第1剂次A群流脑疫 苗接种后需要接种A+C流脑疫苗时间隔不少于3个月, 第1剂次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不少于12个月。

检查内容




免疫状况登记表:纸质表,对查验人数、 针次、补种开展情况等进行核对 相关报表 入学入托信息化系统 冷链管理资料
预防接种副反应




预防接种副反应: 绝大多数接种对象在预防接种后能获得抗感染的有 益的免疫反应。但是,作为免疫预防制剂,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或 异体大分子物质,一些接种对象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 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在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 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疫苗接种副反应。有时,疫苗接种中也 可能发生一些与疫苗反应无关的偶合病症,不属于疫苗接种副反应。 预防接处副反应按发生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一般反应 是指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不会造成生理和功能障碍。 这类反应是由于疫苗本身含有的菌体蛋白、内毒素及其他毒性物质,以 及附加物等物理和化学作用所造成的局部红肿、浸润,引起发热及伴随 发热而致的全身症状。有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症状的加重,或发生的 例数超过正常比例,或仅发生在个别批号的疫苗和某些次数的疫苗接种 中,因而也被称为加重反应。其实这种反应在性质上仍属一般反应范畴, 只要经过适当处理,一般都无严重后果。
---《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
二、计划免疫的分类

常规免疫 (常规接种)
常规免疫是指接种单位按照规定的儿童 免疫程序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 适龄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包括卡介 苗、乙肝、脊灰、精制无细胞百白破、含 麻疹疫苗成分的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 麻疹风疹减毒联合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 减毒活疫苗)、乙脑、流脑(A群流脑疫苗、 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白破疫苗等。
免疫程序
实施扩大免疫后儿童常规免疫疫苗
疫 苗
乙肝疫苗 卡介苗 脊灰疫苗
接 种 对 象 月(年)龄 0、1、6月龄 出生时 2、3、4月龄, 4周岁 3、4、5月龄, 18-24月龄
接种剂次
3 1 4
备 注
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次,第1 和第2剂次间隔≥28天 上臂三角肌 肌肉注射,剂量0.5ml

查验接种

对象:每年入托(幼)、入(小)学的新生
内容:查验乙肝、百白破、脊灰、麻疹类疫 苗、流脑疫苗(入托是A群流脑疫苗,入学 查验A+C群流脑疫苗)、乙脑、甲肝是否全 程接种,并对未种、漏种者进行补种

查验接种

原则:
入托(3岁):百白破≥4剂次,脊灰≥3剂次, 麻苗≥2剂次,乙肝=3次,乙脑疫苗≥ 2剂次, 甲肝= 1剂次,A群流脑﹦2剂次,A+C流脑疫苗 =1剂次 入学(≥6岁):百白破≥4剂次,脊灰≥4剂次, 麻疹≥2剂次,乙肝=3次。乙脑疫苗≥ 2剂次, 甲肝= 1剂次, A群流脑﹦2剂次,A+C流脑疫 苗≥ 1剂次。

常用冷链设备使用与维护
冷藏包(箱)的使用方法为: 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放在冷藏包(箱)的底层。 卡介苗放在中层,并有醒目标记。 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放在上层,不 要紧靠冰排,防止冻结。 脊灰疫苗装在塑料袋内,无包装盒的疫苗和稀释 液用纱布包好,冷藏包的空隙用纱布或纸张填充, 防止疫苗安瓿(瓶)振荡破裂。

预防接种副反应



1、精神性反应 常见有: (1)晕厥 是指被接种者在接种时,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而造成暂时性脑 缺血引起的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俗称晕针。在空腹、过度疲劳、接种 场所空气污浊、气候闷热等情况下,易发生晕厥。晕厥还多发生于精神脆弱的儿童和 妇女。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有心慌、恶心、面色苍白、手足发冷、发麻、全身出汗等, 经过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四肢发冷、 心跳缓慢、脉搏无力、血压略有下降,并失去知觉。数十秒钟至数分钟即可恢复清醒, 一般可完全恢复或有1—2天头晕、无力。 处理方法: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轻者平卧,头部放低,解开衣扣,注意保暖,口 服温开水;针刺人口、合谷、少商等穴位,一般短时即可恢复。严重可皮下注射1: 1000肾上腺素或给予安钠加(苯钾酸钠咖啡因)中枢神经兴奋剂。经过处置后,在3—5 分钟内仍不见好转者,应立即送附近医疗单位抢救。 (2)急性精神反应 是一种与精神因素或身体素质有关的急性休克性反应,在疫苗 接种中偶可见到。常见的有癔症和急性休克性精神反应。这类反应并非是疫苗直接所 引起,而是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在临床表现上既不同于过敏性休克,也不同于晕厥。 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主诉症状和客观体征不符,而且意识并不丧失。各种症状常在 患者注意力转移或进入睡眠状态后明显减轻,预后良好。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癫痫、 脑病和颅内损伤史者尤易发生。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疫苗和稀释液储存和运输温度要求
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如冻
结后严禁使用!
原因:冻结破坏了疫苗的结构,使其失去
应有的效果,增加副反应的发生率。
寒冷季节,疫苗不仅仅有冷链的问题,还
有保温防冻的问题
考核指标


接种率指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其 中,为了消除麻疹、保持无脊灰状态,麻风、麻腮 风、脊灰疫苗接种率应达100%以上 建卡率:要求出生后一月内建卡,建卡率100%
预防接种副反应





1、局部反应 部分人在皮下或肌内接种疫苗后12—24小时,在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 度肿胀和疼痛。一般红晕平均直径<2.5cm为弱反应; 2.6- 5.0 cm为中反应;>5.1cm 为强 反应。个别人除局部有红晕、浸润外,可能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管炎,也称为强反 应。以上反应一般在48—如皮内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在局 部出现红肿,以后局部化脓,偶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一般要在2个月左右结痂,形 成疤痕。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少数人局部可出现硬结。 2、全身反应 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8—24小时体温37.1—37.5度为弱反应;37,6 — 38.5为中反应; >38.6度为强反应。发热一般持续1—2天。少数儿童接种麻疹或风疹疫苗5—7天左右可 有发热、一过性皮疹。在发热的同时,部分人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和周身不适。个 别人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以上反应无论是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一般都无需特殊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 饮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对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 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減少疼痛。但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如有高热头痛,可适当给予退热药。
上臂三角肌中部下处,皮内注射, 0.1ml
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均 ≥28天,口服,1粒 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均 ≥28天,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 射,0.5ml 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 0.5ml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 注射,0.5ml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
免疫规划培训
2016.04.05

免疫规划
儿童信息化管理 查验接种 冷链管理



一、免疫规划的相关概念
计划免疫
是指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 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 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 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 目的。
--《计划免疫学》
免疫规划 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 计划免疫业已取得的成果,提高和维持接种率, 扩大预防接种服务人群,积极推广新疫苗应用, 也有利于在我国预防接种工作领域与国际接轨。 它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不断开发 和应用,为更加合理地使用疫苗和开展预防接种 工作,以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需 要而发展起来的。
A群流脑疫 苗
6-18月龄
2
A+C流脑疫 苗
3周岁,6周岁
2
2剂次间隔≥3年;第1剂次与A群流脑疫苗第2 剂次间隔≥12个月,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 处,皮下注射,0.5ml
甲肝减毒活 疫苗
18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 0.5ml

基础免疫

在12月龄内完成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麻风疫苗 和乙肝疫苗等五种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

常用冷链设备使用与维护


冷链管理冰箱
冰箱应有专人管理,保持整洁,及时除霜,冰箱内应无 变质过期疫苗、无杂物。 冰箱内储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 苗之间应留有1~2cm的空隙,并按品名和效期分类摆放。 冰箱门因经常开启,温度变化较大,门内搁架不宜放置 疫苗。 每台冰箱应配有温度计,温度计应放置在冰箱的中间位 置,要求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 1 次温度记录。对冰箱 冷藏室和冷冻室的温度均要记录。冰箱温度超出疫苗储 存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记录。
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对漏卡和漏种的儿童进行补 种,补卡率达100%,全程补种率达95%以上,培训 记录、摸底表、登记表、汇总表。

乙肝疫苗和麻风疫苗首针接种率达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