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6期2012年6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12Vol.9No.6一、中国传统五色体系在我国传统色彩文化中,“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正色。
东汉经学家刘熙所著《释名》中记载:“青,生也,象万物生时之色也。
赤,赫也,太阳之色也。
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
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
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
”以五色为基础,相互搭配混合,可以得到间色,从而汇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色谱。
五色是按照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划分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五行是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都来源于此,色彩也概莫能外。
五色与五行学说中其它事物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一)青“青,生也”,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
在古人的观念中,青色是生命之色,又有生命之意。
“生”的象形字是草从土中长出,而草色为青色,“青”和“生”在象形两方面同出一源。
古人从植物生长时呈现出的青色而赋予“青”以“生”的内涵,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的提升。
“静”字从青,且“青通静”,即静也与青色有关,在五色中,青色的确是最能让人感到安稳静谧的颜色。
[1]古时候,人们还认为青色有生发、旺盛的作用,是灵感之色,因此儒生身着青色衣物,可助其文思泉涌,下笔千言。
在器物方面,中国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覆盖面最广、产量最大的品种,也是单色瓷器中影响最大和流行时间最长的品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标志之一,这都体现人们对青色及其意象、意趣、意蕴的钟情。
(二)赤“赤”被认为是太阳的颜色,热情、温暖、活力四射。
中国人有喜爱和崇拜红色的情愫。
据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穴里,死者的遗骨周围有用赤铁矿粉撒成的圆圈。
学界认为,这是古代先民对生命的敬畏,其间包含了原始的巫术礼仪。
红色的赤铁矿粉被认为是鲜血的象征,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粉,其意是为死者祈求新的生命。
古代传说中的“赤乌”、“赤兔”、“赤鲤”皆为祥瑞之物。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有消灾驱邪的功能。
从添丁进口时门楣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到女儿出嫁时的红嫁衣;从本命年的红腰带到老寿星的寿桃;从过年时张贴的春联、窗花到压岁红包、红灯笼……红色始终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化身,是我国吉庆色彩的主打色。
(三)黄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居五行中央,象征大地的颜色。
古时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居于诸色之上。
中国人与黄颜色有着不解之缘: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土高原,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人文始祖称为“黄帝”,炎黄子孙的皮肤为黄皮肤,属黄色人种。
中华民族长期是农耕民族,劳动人民对土地极为重视,全国分布最广的神庙当属土地庙,由此可见人们对土地的膜拜。
人们对土地所持有的态度,引申抽象为黄色,黄色也就承载了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此外,黄色还有长寿的含义,据说,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后来就用黄发指代长寿者。
而且,黄鹤也是长寿的象征,常与人们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如唐代诗人崔颢就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四)白对于中国人来说,白色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颜色词。
汉语中白色的褒义文化内涵多来自于古人对玉的欣赏及由此的引申阐发。
人们常用“白玉无瑕”比喻人完美无缺。
白色还有“清白、廉洁”之意,如荀子道“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弥白”,以及“不白之冤”、“清白无辜”中的“白”都有此含义。
[2]但是,“白”在中国的文化中,更多是被视为一个基本禁忌词。
五行学说中西方为白虎,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
“白”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西方色也。
阴用事,物色白。
”五行说中“白”与“秋”对应,秋天的肃杀衰败之景也让人想起衰老、凋零和死亡。
久而久之,“白”就有了凶丧之意。
在葬礼中,人们要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灵堂。
一方面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另一方面,白色属金,有刚健、收敛、变革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宋瑭杰(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集中体现在古老的“五色体系”和“儒道佛”三家的色彩观中。
色彩文化中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诣趣,同时也承载着诸多对天地人事的关怀。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色体系;儒道佛;色彩观141··之特性,可以帮助人们收敛悲涣情绪,直面生死大事,正视生命转折。
[3](五)黑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玄地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北方天空长时间都呈现出神秘的黑色。
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精神色彩中,黑色是宇宙混沌的色彩,是自然的母色。
与之相印证的是,西方色彩学认为红黄蓝为色彩的三原色,而三原色之合则为黑色。
黑色属水,水有公平公正之意,“法”字即以水作为偏旁部首,因此,黑色也常表示“刚正不阿,公平无私”。
戏曲脸谱中的黑色脸谱代表忠贤之臣,这些人有“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高尚人格。
受广大百姓爱戴的包青天传说中就是面色如炭,其实更多的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公平正义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当然,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黑”也增加了贬义和不祥的含义,黑色也常与“坏的,邪恶的”等意义联系在一起,如“黑名单”、“黑帮”、“黑市”、“背黑锅”等等。
二、儒家的色彩观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其中当然也包括周朝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
他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用正色和间色代表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别。
他认为代表君臣上下关系关系的色彩服饰不可混淆,更不能颠倒,无论色彩多么斑斓,只有合乎礼的色彩规定才是美。
孔子讲正色,正色是从周之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论语·乡党》)绀为紫玄之类色,緅为青红色,皆为间色而非正色,故正装不宜。
红紫亦非正色,即使私居如亵服也不宜采用。
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朱为正色,为尊;紫为间色,为卑。
齐桓公称霸时,以卑色僭尊色,置周朝礼仪于不顾,喜紫袍加身,德行大坏,同样为孔子所斥责。
[4]由于儒家思想长期作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思想,色彩文化自然就渗透到政治领域,政治因素的加入对色彩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干扰,钳制了人们全面享受色彩的权利。
譬如,汉代以降的历代王朝以黄色作为皇家的专用色彩,平民百姓绝无权利染指。
历代的服饰色彩也大都具有政治意义,朝廷官员以职位高低定服色。
建筑物也有明确规定,如黄色琉璃瓦只准皇宫使用,王侯用绿色琉璃瓦,其他人家只能用灰色屋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汉朝之前,黄色并未成为帝王专用色,而是根据“五德轮转说”定国家的尊崇色的。
比如,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
所以在中国早期是“殷人尚白,周人尚红,秦人尚黑”,这三朝分别以白色、红色和黑色作为最尊崇的颜色。
三、道家的色彩观道家思想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体,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庄子说:“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道家把社会纷争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的艺术活动和享受,他们认为艺术带来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
道家的色彩观追求“无色而五色成”,崇尚道法自然,回归本真,以无色之美为最美。
因此,他们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其他颜色之上的颜色。
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色,是幽冥之色,是超越生死的天界之色。
阴阳高于万物,黑白高于五色,世界上五彩之美,只是刺激人感官的表象的世俗之美,并非真美,只有黑白才是最朴素最本真的大美,《道德经》中也有言“知其白,守其黑”、“致虚极,守静笃”、“恬淡为美,胜而不美”。
道家的色彩观意在引导人们用头脑的精神世界感知色彩,感悟自然,对后世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极大影响。
最典型的影响体现在中国的水墨画上,水墨画的魅力在于“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神韵,于单纯之中蕴含着万物的光彩。
白纸黑墨,却意境万千。
水墨画散淡、清奇、悠远,追求以墨造型而达到舍形而悦影,舍质而趋灵的崇高艺术境界,它的出现是承继庄禅精神的中国文人对色彩的一种深化和升华。
四、佛家的色彩观佛教崇尚黄白两色,佛体被称为“金身”,佛教庙宇称作“金刹”,僧袍也多用黄色,黄色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上天的颜色。
皇帝虽贵为人君,但毕竟是“天子”,必须“奉天承运”,奉承天意治理人事,这种君权神授的天命观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佛寺也可用皇帝的御用黄色,从中也可对中国古代世俗政权与神权的微妙关系窥探一二。
藏传佛教认为,黄色之所以在佛教中具有尊崇地位,是因为黄色和佛祖有直接渊源。
释迦牟尼舍弃王位在菩提树下静修之时,他秉承一切从简的理念,不再接受好的衣食。
于是,他去天葬台拾取被人遗弃许久经过日晒雨淋的裹尸布,清洗后缠绕于身,久而久之,这种黄色的着装就被沿用下来。
除黄色外,佛家还崇尚白色。
在佛教中,把恶引起的果报称为“黑”,把善引起的果报称为“白”。
佛教的舍利塔选择白色,每逢节日,僧众会用白色石灰粉将舍利塔刷新。
中国各地的佛教古塔也多为白色,如北京的北海白塔,妙应寺白塔,扬州的莲性寺白塔等。
塔体洁白,意在暗示佛性洁净无瑕,而且白莲也常作为佛性的象征。
不仅在建筑方面,佛教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国大量引进印度佛教壁画,壁画的色彩用的是青绿等重彩,极具装饰效果,视觉上对比强烈而和谐。
佛教的传入还催生了中国的青绿山水画,另外对花鸟画、人物画等其它画种的风格也具有影响,中国的绘画在吸收了异域色彩成分后更为多元多姿。
参考文献:[1]王玉兰.中国古代色彩思维文化考识(硕士论文)[D].南京师范大学,2004.[2]马丽娟.“白”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1,(20).[3]胡亚希.论中国古代色彩文化的人本内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4]王文娟.论儒家的色彩观[J].美术观察,2004,(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