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比较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
国际比较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
(1)养老、残障、死亡;
长期风险 保障
(2)疾病、生育、医疗护理;
(3)失业; (4)家庭津贴;
短期风险 保障
(5)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通过社会保障支出范围的国际比较发现:
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养老、残障、遗属保险,医疗、 生育和工伤保险;有些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 印度、韩国等不设立失业保险、家庭津贴等保障 项目。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内涵:
社会保障水平是用来反映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 济待遇程度高低的概念,它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 键要素,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资金的供求关系,并 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
社会保障水平的三个层次
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和比重系数,可将社会保障水平系数 分为多个层次。 社会保障工资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额/工资总额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总支出 社会保障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 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通常为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
四、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超度的效果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功能分析
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 质量,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 的环境。使国家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负担趋于 合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就业有显著的积 极作用。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具有 十分明显的作用。
从表中可以看出:
1、“小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未达到适度下限;
2、“中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几乎分布在适度上 限和下限的区间内;
3、“大口径”的保障水平,个别年份超出了适度上 限。不过从总趋势上看,大、中两种口径统计分 析的社会保障水平,都围绕着适度区域起伏,并 向适度区域回落。
中国近期适度保障水平: 我们把现在至2015年的社会保障水平设定为近期保 障水平。把中国老年人口比重预测结果和失业率的 有关规划等参数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得出 中国近期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值,到2015年,适度保 障水平的上限为14.62%,下限为12.76%。
说明:
1、“A3”“B3”“D3”“F3”“G3”分别代表英国、瑞典、美国、芬兰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单位为亿本币。 2、 “A2”“B2”“D2”“F2”“G2”分别代表英国、瑞典、美国、德国、芬兰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计算单位为百分数(%)。 资料来源:
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2-200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82-1999).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3、(1960-2003)
保障水平超度的其他后果: 1,抬高了企业产品成本,影响对外竞争力。 2,劳动者滋生懒惰情绪,影响了经济效率。 3,资金外溢,科技人才外流。 3,形成了一些不利的政治后果。
第三节 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
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
No 国家 相关系数r 回归方程( y=a+bx )
11.2 14.7 18.6 26.5 28.0 31.5 33.2 11.0 14.0 17.7 23.0 26.6 26.7 26.8 15.8 15.3 24.1 23.9 28.8 26.5 32.9 19.0 25.6 27.2 30.7 31.5 32.1 33.9
中国
13.01 13.69 13.60 12.73
(二)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原因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原因是失业率提高,人口老龄 化加重,医疗费用膨胀等?
原因: 1,政策性原因。保障项目过多,保障程度过高。 2,认识上的误差。以为社会福利项目越多越进步。
(三)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后果
保障水平超度与财政赤字。
国内生产总值
税后的劳动 生产要素分配
三、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统计分析结果
单位:%
年份
样本年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 1978 1980 1985 1990 1992 1995 2000 2003
H48
现 H49 有 水 H50 平
适度上限
2.53 3.36 3.92 5.28 5.09 4.17 4.10 5.13 8.23 9.46 10.77 11.59 11.53 NA 11.76 13.08 10.45 13.06 13.69 13.6 12.73 14.80 12.81 13.53 9.99 10.12 10.61 11.12 11.31 12.42 12.95 13.97
比重部分
税后的资本 生产要素分配
比重部分
政府财政 收支部分
1,“外部挤占”: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挤占资本生产要素 投入分配比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国 家经济命脉失去源泉 财政赤字或国债来弥补
2,“内部挤占”: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挤占劳动生产要素 投入分配比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超出了劳动人口按 现实抚养比所能承受的比重。劳动者负担系数加大, 积极性减弱 政府财政补贴,严重时引发财政赤字。
1960—2003
说明:
1、“A2”“B2””C2”“D2”“E2”“F2”分别代表英、瑞、丹、美、日、德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计算单位为百分数(%)。 2、 “A10”“B10””C10”“D10”“E10”“F10”分别代表英、瑞、丹、美、日、德的老年人口比重,计算单位为百分数(%)。 资料来源:
样本年份
英国 瑞典 芬兰
0.914 0.813 0.842
Image A2=16.1+0.00047A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2=22.9+0.00044B3
1960—2003
G2=13.2+0.00070G3
美国 德国
0.939 0.707
D2=14.68+0.00028D3 F2=25.07+0.00015F3
1960—2003
4,中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当于发达 国家20世纪60年代水平。
三、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比较:
通过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比较, 一方面可以发现不同社会保障分项支出在社会保
障体系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社会保障模式在各支出
项目上的侧重点和共同趋势。
(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比较(见教材P117)
15.0
1960
13.9 12.8 12.7 12.5
10.3 8.0 13.4 20.5
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4.4 15.9 19.5 23.5 24.9 27.1 29.8 17.5 21.1 26.7 33.0 33.5 34.2 35.8 13.1 13.4 16.2 21.0 23.9 25.5 32.7 12.5 19.5 25.8 28.7 29.3 30.0 32.2
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1,动态性。即社会保障水平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 化、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 制度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2,刚性趋势。即社会保障水平通常表现为待遇支 付的不断提高而不是下降。
3,适度弹性。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应处在一个适度范围之内。
中国社会保障各项支出水平(1978-2005年)见教材P122
(二)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国际比较
中外社会保障水平比较
美国 德国 日本 英国 中国
社会保障支出占 GDP比重(%)
人均GDP(美 元)
年份
10.3 2783
20.5 9.0 1345 458
1960
13.9 1363
13.60 370 1990
适度下限 8.13 8.25 8.75 9.25 9.45 10.56 11.08 12.10
说明: 1、表中数据根据1982、1990、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78年1‰、2003年0.982 ‰
人口抽样数据计算。 2、H48代表小口径社会保障费用总额,H49代表中口径支出,H50代表大口径支出。 3、NA代表暂无确切数字。
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是一种动态的、与国家生产力 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既保障公民 基本经济生活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水平。
测定模型:
SSa •WQ•H WG
二、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比较
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开始超出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上限’
高福利国家瑞典等70年代初就超过了适度上限。 (表见教材P126页)
国家 相关系数r 回归方程( y=a+bx ) 样本年份
英国 瑞典 丹麦
0.947 0.982 0.943
A2=-20.8+2.91A10 B2=-24.2+3.26B10 C2=-24.9+3.53C10
1960—2003
美国 日本 德国
0.949 0.707 0.899
D2=-19.7+3.38D10 E2=-0.73+1.09E10 F2=-4.25+2.07F10
资料来源:
1、人均GDP按当年可比价格计算,基础数据来自:世界经济统计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摘要。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
2、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按“大口径统计分析”选取数据。
(三)中国社会保障的内部要素比较
第二节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及测量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标准、测定模型和方法
社会保障支出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联。 发达国家的保障支出范围明显大于发展中国家的 保障支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