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班游戏萝卜蹲教案

大班游戏萝卜蹲教案

大班游戏萝卜蹲教案大班游戏萝卜蹲教案【篇一:游戏活动教案】4月10号全实践游戏活动教案张赛洁晨间体育活动:热身活动:绕木桩跑各种路线体育游戏活动:辅助玩具:木桩具体玩法:(1)在木桩上排排走。

(2)在木桩上用双脚跳上木桩,再跳下木桩,依次进行。

(3)在木桩上双脚跳过木桩。

(4)增加难度,单脚跳过木桩。

(不知是否可行)(5)斗鸡:斗鸡比赛至少在两人以上,向前盘起左腿或右腿,用双手抓住脚腕,使自己的左/右腿不落在地上。

双方人用单脚一蹦一跳地对撞。

其中一方把另一方的盘起的那条腿撞在地上后。

就算脚没落下的那一方赢了。

十分钟户外游戏:游戏名称:萝卜蹲游戏规则:几个人(超过两人)分别代表一个蔬菜或水果,一人先开始,说“xx蹲,xx蹲,xx蹲完,xx蹲(另一人头上带的水果或蔬菜名)”被叫到的人继续说,若未说出则被淘汰。

这里的xx用幼儿的名字代替。

若玩的好可以用颜色或者水果代替。

【篇二:幼儿园游戏课程内容】《幼儿园游戏》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二、游戏的定义:(名)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本质性特征(简)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游戏中常常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发生或减少,(如“小沙丘”散成一团)这种不可预计的偶然性,让儿童体验着意想不到的最大乐趣。

儿童在游戏中因为舒适、安全、快感得到满足而获得快乐;他们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游戏中儿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担心游戏以外的任何奖惩,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儿童时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游戏是非强制性的,被迫的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了。

儿童之所以游戏,就是因为处于自发、自愿的需要,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欢乐,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玩法及玩伴等。

游戏的目的存在于主体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游戏不是平常、真实的生活,它是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

每个儿童在玩游戏时,都清楚的知道“只是玩玩”、“是假装的”,游戏只是一种愿望和要求的满足。

儿童在游戏中利用模仿、想象来创造性地结合和表现周围生活。

儿童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也可以把日常生活暂时抛弃。

这种虚构的,不真实的情境,给游戏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神秘而充满幻想的、虚构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儿童。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儿童在游戏中并非毫无约束和限制。

观察儿童的游戏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游戏有时显得乱七八糟、非常忙乱,但每个游戏中都隐含有一种秩序性,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正是这种秩序的约束,把儿童的游戏带入一种和谐、三、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看得见”的游戏(选、填)1、表情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

那么,在游戏中幼儿是否一直都是在笑呢?补充:游戏虽然是令人愉快的活动,但是幼儿在游戏中并不总是笑。

幼儿在游戏中有多种表情,包括专注与认真、平和与轻松、微笑、夸张变形和放声大笑等,构成了一个正向的情绪连续体。

愤怒、哭、厌烦、发呆等消极情绪不属于游戏的表情。

幼儿游戏的表情取决于游戏活动的性质,在玩拼图等认知性成分较强的游戏中幼儿的表情往往非常专注而认真,在玩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中往往会兴奋得大呼小叫。

幼儿的表情告诉我们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组织幼儿游戏时,首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情。

教师如果发现还有幼儿坐着发呆或东张西望,就应该了解原因,设法帮助他们参与到游戏中去。

2、动作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可以把幼儿的游戏动作分为探究、象征和嬉戏三种基本类型:(1)探究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动作。

常见的探究动作包括对当前事物性质的探究、对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究等。

幼儿的探究通常是视觉、听觉、触摸觉、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腱、关节等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等感知觉的联合活动。

(如,搭积木)(2)象征象征是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象征性动作包括一物假装代替一物来使用(如,用一块积木假装当作小人),也包括语言、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义(如,伸开双臂跑假装“开飞机”)。

(3)嬉戏嬉戏是指故意做“坏事”或用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

如幼儿把玩具一次一次地往下扔;在洗澡时,故意用手击水,把水贱得满地都是,弄湿了母亲和自己的衣服。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性游戏动作,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

通过角色扮演,借助于模仿和想象,幼儿再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

例如,模仿医生“给娃娃打针”。

幼儿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机能性角色幼儿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福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2)互补性角色一个角色的出现必须以另一个角色的出现为前提,如母亲和孩子、医生和病人等。

(3)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来源于故事、电视等中的角色,如灰太狼、喜洋洋、光头强等。

4、言语幼儿的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

游戏中幼儿的言语伴随率高低可以作为评价游戏活动的自由度以及班级心理环境质量的指标。

按照功能,幼儿在游戏中的言语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具有提议、解释、协商、表达、申辩、指责他人等功能。

例如,“我们来玩捉迷藏吧?”“这是妈妈给我买的。

不给你玩!”(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又称为游戏性语言,对合作性的角色游戏起到维系与支持的作用。

例如,“售票员,我要去幼儿园,多少钱?”(3)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思维与想象的外化,表现为幼儿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妈妈的饭,这是爸爸的饭,这是我的。

咦?布娃娃的哪去了?哦,让小狗吃了。

”5、材料(玩具)游戏材料或玩具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

游戏材料或玩具可以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行动、启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幼儿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是高还是低?)越高。

四、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真游戏”和“假游戏”(选)1、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或自愿参加活动游戏活动的特点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是游戏者自主决定、自发自愿参加的活动,而不是被强迫、被要求参加的活动。

从活动动机来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动机驱使的活动。

在幼儿园,判断活动是不是游戏的第一个标准是幼儿是都可以自由选择活动们是否可以自主决定“我要做什么”。

在上述第二个情境中出现的活动(搭积木)是真正的游戏。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活动条件,小明可以在娃娃家、画画、图书、玩玩具等活动中自由选择,去积木区搭积木来自于小明自己的决定。

2、幼儿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自由选择是幼儿游戏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

(也就是所能够自由选择的活动不一定是幼儿游戏,真正的幼儿游戏肯定使幼儿能够自由选择的)在蒙台梭利学校,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活动材料,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幼儿并不是在游戏,因为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幼儿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是事先由成人规定好的。

幼儿必须按照成人所演示的、允许的方式方法来操作。

例如“粉红色的塔”只能用来进行排序活动,而不能当建筑积木来玩,不能用来造“房子”或“造船”。

判断活动是否是游戏的第二个标准是幼儿是都能够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

3、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玩即目的”,“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

幼儿可能因为喜欢拍皮球而去拍皮球,也可能因为想要从老师那里得到一朵小红花而去拍皮球。

前者是游戏,后者不是游戏。

幼儿游戏的目的在于玩本身(例如拍皮球)而不是为了小红花等外在目的,游戏过程本身就能使幼儿感到满足。

从活动动机来看,游戏是由直接动机而不是由间接动机支配的活动。

判断活动是否是游戏的第三个标准是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五、幼儿的游戏性体验: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名)游戏性体验是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对于游戏活动本身的主观感受,是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

游戏性体验是快乐体验,对于一种活动事都是游戏至关重要。

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成就感体验、驱力愉快、幽默感等。

1、兴趣性体验兴趣性体验是指一种为外界刺激物所引起的体验,是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

兴趣性体验是游戏性体验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游戏因兴趣而发生,因兴趣消失而停止。

2、自主性体验自主性体验因活动的独立自主性而产生,是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体验。

自主体验是幼儿游戏性体验的重要成分。

用幼儿的语言来表述这种体验,就是“玩就是可以随便。

”“随便”的实质是可以自主选择和自行决定。

3、胜任感/成就感体验胜任感/成就感体验是对自己能力的体验。

不仅因为由幼儿自己选择、决定的游戏任务和幼儿的能力自然相匹配;更重要的是,幼儿可以通过想象实现对于现实环境的改造或转换,重构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获得掌握或控制感。

游戏犹如仙女手中的魔棒,轻轻一句“假装”,不仅可以变出幼儿所想要的任何东西,而且整个世界都可以按照幼儿的想法和愿望重新安排。

4、驱力愉快游戏快感中包括生理快感(驱力愉快)。

“动即快乐”。

由于骨骼肌肉系统在生长发育上的特点,幼儿有身体活动的需要,好动是幼儿的特点。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

5、幽默感幽默感是由嬉戏、玩笑、诙谐等引起的快感。

幼儿的幽默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幽默感来源于嬉戏性行为的偶然结合,当熟悉的情境或行为程序中出其不意地出现了一种让幼儿觉得有趣新奇的因素时,幼儿会马上重复这种新的因素,表现出一种故意取乐的倾向(如偶然发现把母亲的长发拉下来挡住眼睛很有趣,就会马上重复这一动作,咯咯地直乐)。

在一种游戏活动中,不一定同时出现上述五种游戏性体验。

但是在任何一种游戏活动中,兴趣性体验、自主感体验和胜任感体验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价值)【篇三:幼儿园户外游戏】四个幼儿园徒手类游戏,简单易懂1.粘泡泡糖。

所有的孩子围成一个圆圈,边拍手边说:“粘泡泡糖,粘泡泡糖。

”孩子问:“粘哪里?”老师说:“粘肩膀(或身体的其他部位)。

”孩子马上两人一组互相碰肩膀。

2.天气预报。

老师说:“下大雨。

”孩子说:“不怕。

”老师说:“下雪。

”孩子说:“不怕。

”当老师说下冰雹时,孩子们立刻蹲下抱住头,慢者被淘汰。

3.搭三角形。

孩子分成若干组,每组6个小朋友,搭成三角形的样子,听老师的口令向左,“三角形”一起向左走三步,老师说向右(向前,向后),三角形一起向右(向前,向后)走三步。

4.老鼠笼。

班中三分之二的孩子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做成老鼠笼,其余的孩子扮演老鼠,游戏开始,所有的孩子一起说:“老鼠老鼠坏东西,半夜出来偷吃米,我们搭个老鼠笼,咔嚓一声抓住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