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美术课程 “综合·探索”领域浅探

小学美术课程 “综合·探索”领域浅探

小学美术课程“综合·探索”领域浅探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被划分成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

新课标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并提到“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所以,“综合·探索” 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和提高只是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标签:美术教育美术课程综合·探索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来讲指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和初中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部分显得尤为重要。

新世纪到来之际,我国义务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特别是完善青少年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又随着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为了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美术教育的发展
运用物质材料,通过一定的造型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就被称为“美术”。

从稚拙而生动的原始岩画到蕴含高科技的现代建筑,“美术”可谓包罗万象。

从人类迈出直立行走的第一步,美术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美术教育也成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

虽然美术教育的历史悠久,但美术教育这一术语是到19世纪才出现于德国。

美术教育就像美术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德国作为近代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从19世纪开始就意识到美术对人的素质的重要影响,把它作为完善人格,表达个性,陶冶情操,提高民众审美情趣的应用学科。

在我国,正式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当时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临摹老师画在黑板或是纸上的范画,主要以临摹为主。

鲁迅先生对美育也是大肆张扬、身体力行。

美育思潮大大影响了当时的美术教育思想。

现代美术教育除了美育观点外,还有智力教育、技术训练和创造性培养等观点,美术教育的认识趋于综合和整体,主张从高更广泛的意义理解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从教育场所分类可分为校内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和家庭美术教育;从受教育者年龄段分类可分为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和大学美术教育。

对于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美术教育场所无疑是校内美术教育。

而对于处在基础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无疑是校内美术教育的基石。

在我国现阶段的校内教育中,课程无疑是教育目标、教育价值的体现和实施的重要途径,并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位置。

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培养青少年艺术素养,完善自身素质的重要学科。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小学美术教育更加有“法”可依,然而由于对美术课程认识和教育思想的偏差,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和挖掘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美术的特性
1.美术的功能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我们除了要重视它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也不能忽略它的认识功能。

美术的认识功能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含认识自然界。

美术的各种不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不同的美术种类中功能的发挥可能有所侧重。

2.美术的价值
美术对于每个人和人组成的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与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能够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提升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这样就能够更容易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美好。

人的思想意识受到美术潜移默化的熏陶,就必然会对自己的实际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所以说,美术虽不能直接改造社会现实生活,却能通过对人意识的影响和改造达到社会现实本身。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把美术课程当作技能课、艺术学科或是人文学科,都是片面的。

它与社会生活、物质活动、文学和科学都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所以无论是教学方法、授课内容,都不应把它局限在一个框框里,而是超越美术种类、学科知识的界限,这在学术界也早已受到重视。

随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被划分成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

新课标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并提到“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所以,“综合·探索” 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和提高只是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根据侧重不同,实际上四个领域是相互交融的,不论
是领域划分还是“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立,都是美术课程开放性与综合性的很好体现。

三、美术课程“综合·探索”领域浅探
“综合”本词汇的基本原意来源于纺织技术:“综”是织机上使经线上下提放以接受纬线的机构。

一综可提数千根经丝,故含有“总聚”、“集合”之意。

“综合”就是将几千根不同的经线通过“综丝”把它们合并起来便于操作。

因此,“综合”便引申为将不同部分、不同事物的属性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无论是课程设置、学科教学,还是其他教育因素,“综合”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艺术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美术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也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立足于美术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研究也日益丰富。

现就近年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综合·探索”领域和综合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展示该领域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动向。

崔佳的硕士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探究》以义务教育最后一个学段(初中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为研究范围,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初步掌握了初中阶段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了目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刘冰在《小学美术综合与探索领域的教学模式探索》中,肯定了综合与探索领域的重要性,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同类研究中,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综合·探索”系统研究相对不足,缺少对于小学阶段“综合·探索”领域和美术综合教学现状的调查和研究。

国外的“综合性学习”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的。

最早实行综合学习的国家是德国,最初将其称之为合科课程和合科教学,现在称之为实验学习。

在美国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课程。

在很多发达国家美术教育在小学受到相当重视,在学校教育中与语言、数学等学科完全具有同等地位,美术教学的内容也非常广泛。

德国把舞台表演与布置也纳入美术学习范围,突出了美术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只有以大纲形式印发的教学建议。

美国的美术课程叫做视觉艺术。

内容除了艺术背景,艺术家作品欣赏,学生美术展等美术内容,还包括了家庭和社会联系,综合,与各学科联系,社会学习,阅读策略,科技之光等,充分体现了美国小学美术教材的知识“大融合”目的。

综合性是现代科学交叉发展创新的基础,在知识、信息日益庞杂的时代背景下,人与社会的发展都将面临诸多综合性因素的挑战。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转向了综合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综合性学习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综合·探索”是现代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的体现,“综合·探索”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有益于青少年通过艺术途径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