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

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


到2025年, 中国每 5 个人当中就有 1 个老年人。
到2050年,中国每 3 个人当中就有 1 个老年人。
我国人口特点之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人口红利将消失

“未富先老”显现
3、年龄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 (1)影响社会负担 国家的劳动年龄 劳动力负担系数=(总人口-劳 人口占总人口比 动适龄人口)/劳动 适龄人口 重较大,抚养率 (2)影响区域的长期发展 比较低,为经济 人口高峰:人口总量增长高峰、 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劳动力人口 发展创造了有利 增长高峰 的人口条件,整 (3)人口红利
思想 道德 素质
人口群体平均的思想意 识形态及其实践
政治、思想、道德、法律 人口素质的 等观念和社会行为 灵魂
人口素质的四边桶形理论: 认为人口素质——生理遗传素质 心理社会素质 文化技能素质 道德品质素质


生理遗传素质:用平均身高、体重、坐高、 青少年每10年平均身高和体重的增长的速度、残 疾低能人口比重、遗传患者比重、婴儿死亡率、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衡量 心理社会素质:用“情商”指标衡量 文化技能素质:用受各种教育人口在总人口 中的比重、科技人员比重、劳动者文化构成、职 工技术等级构成等指标表示 道德品质素质:很难定量分析
当代中国人口发展
估算方法 1、单因子分析法:依据粮食生产进行估 算 2、土地资源分析法: 3、资源综合平衡法: 4、投入产出法: 5、系统动力学法: 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 发展之间众多因子的相互关系,建立系统动 力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发展战略,得出人 口增长、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

四、人口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 概念: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群体所拥有的 决定其面貌和发展前途的自然和社会的最基 本要素总和

人口素质木桶理论: 认为人口素质由三 个侧面构成 ——身体素质、 ——智力素质(或文 化 素质) —— 非智力心理素质。

人口素质的终极效 应由最短的一个侧面决 定
(二)区域影响人 口容量的因素 1、自然条件与自然 资源 2、经济发展水平 3、对外开放程度 4、生活水平与质量 5、产业结构
(三)世界和中国人口容量估算 1、世界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 21世纪初,低投入 56亿 高投入 334亿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 1981年田雪原、陈玉光从就业的角度推 算100年后我国的经济适度人口为6.5—7亿人 1981年宋健等从食品和淡水角度估算了 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如果在100年左右的时间 内, 我们的饮食水平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的水 平,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从淡水资 源看,我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
我国人口特点之一: 人口数量多,增长快
三、人口结构与区域发展
人口结构(人口构成) population composition 依据人口的自 然、社会、经济和 生理等不同特征, 把一定地域内的人 口划分成的各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又 称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 人口的性别 年龄 民族 阶级 职业 行业 反映一定地域总 人 口的结构状况,是对人口 总量进行的一种横向剖析, 有助于揭示人口分布的规 律
中国(中科院综考委) 最佳人口7—10亿 2025年,人均粮食450公斤

15.48亿
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相对富裕类: 江苏、吉林、黑龙江、浙江、山东、 河北、新疆。 经济承载力相对富裕,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类 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广东、福建 经济承载力相对不足,资源承载力相对富裕类: 江西、安徽、湖南、宁夏、 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类: 贵州、广西、西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 甘肃、青海、河南、河北
2000Ä Î ¸ · Ö Î » ³ ¶ µ È ¿ Õ × È ¿ µ ê Ò ú ÷ Ä ¯ Ì È Ä Ë Ú ¼ Ü Ë Ú Ä È ý ±À 40.00% 35.70% 34% 30.00% 15.54% 20.00% 11.15% 3.61% 10.00% 0.00% ¡ § ³ Ö Ð Ñ õ Ð ß Ð · Ö ó § Æ Ë ´ Ñ ä ü
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1953年到1978年的25年间, 消费基金总量增长了2.8倍, 但由于人口增长了66.7%, 以致每人平均的消费额只增长 了1.3倍。再以人民生活基本 需要的粮食为例,我国粮食总 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 口一平均,只接近世界人均占 有粮食(400千克)的水平。
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它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
影响
遗传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 (人体系统)
物质、能量、信息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反映人口素质的指标: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 儿童智力水平 人口文化程度 科技人员和熟练劳动者 占人口的比重等
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
日本人口年龄结构
美国人口年龄结构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
2007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最新预测我国 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2000年 10.3%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12.5% 16.6% 23.3% 26.5% 28.7%
30~40 15~30
20~30岁
<30 >30
30岁以上
<15
20岁以下
年龄结构 0—14人口比重:受教育人口,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家庭支出状 况,劳动力资源 15—64岁人口比重:影响就业 65岁以上人口比重:人口老龄 化问题,带来经济负担和家庭负 担; 城乡结构(城镇人口比重)反 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 平。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重要国情之一
我国人口的增长图
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8 年年底的总人口为 12.48 亿,占世界人口的 21%,占亚洲人口的 35%。从新中国建国到 1964 年的 15 年间,中国人口从 5 亿增加 到 7 亿,每增加 1 亿人平均需用7年半的时间。1964 年到 1974 年是中国人口的高速增 长阶段,人口由 7 亿增加到 9 亿,每增加 1 亿人所需的时间缩短为 5 年。1978 年以来 的 20 年,每增加 1 亿人口所需的时间又延长到 7 年多。1981 年中国人口达到了 10 亿, 1988 年超过 11亿,1995 年突破了 12 亿,预计 2003 年总人口将突破 13 亿
(一)年龄结构与区域发展 1、人口年龄结构的主要参数 年龄中位数 少儿系数(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百分比) 老年系数(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Life expectancy)
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 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 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 均年数。
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
占新增国民收入的20% 占增产粮食的45.5%
占增收布匹的46%
占新设病房医院的35%
占增产肉类的45.6%
占新建城市住房的30.7%
人口多、增长过快影响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 发展 (一)人口容量的概念 人口容量(人口承载 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可预见的未来时期内,利 用该地的资源、智力和技 术,在保证符合社会准则 的前提下,所能持续供养 的人口数量。
第七章 PRED——区域发展中的 人口、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人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两重性。
(一)人口的概念 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 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人口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要 素,是劳动者 人口是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人口有民族关系、宗教关系、 家庭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 系是各种关系中的主要关系
1980-2000年出生的人 口中,男性比女性“盈余 3331万。 在2006年的0-26岁的 存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 “盈余”3402万人,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 达120.49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等部门《 关于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 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行动计划》(国办发 [2005]59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进入了扩展深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宗旨是: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维护妇女和女 孩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基本 权利和权益为目标,通过建立行为约束机制、利 益导向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改善女孩生存环境 ,使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正常,促进性别平 等,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 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口环境。
劳动力 资源丰富
就业压力大
(二)人口过多,对区 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消费影响扩大再生产。 2、剩余劳动力与就业压 力,阻碍产业结构转轨。 3、影响人口质量和人力 资本积累。 4、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0岁 消费阶段
16岁
60岁
消费、生产阶段
消费阶段
⑴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⑵ 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 ,但实际上,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因 此,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的指标。 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年71.4岁提高 到2005年73.0岁,婴儿死亡率由2003 年25.5‰下降到2007年15.3‰,孕产 妇死亡率由2003年51.3/10万下降到 2007年36.6口动态变化
人口结构划分标准(世界卫生组织)
标 准 年轻型 人口结 构 成年型人 老年型人 口结构 口结构
5~10 4~7 >10 >7
老年人口系数(≥60岁人口 /总人口) <5 (≥65岁人口 /总人口)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