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时代 背景的理解。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材料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并注意把他们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 答案 (1)都肯定了人的私欲。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资财产的 占有欲望日益强烈。 (3)肯定了人的私欲,使人们逐渐抛弃旧的重农抑商的观念, 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宋明理学
(2)创立:北宋时期,以 程颢 、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 种新儒学体系——理学。
2.成熟 (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 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3.发展 (1)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 成。 (2)表现 ①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 ②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4.评价 (1)积极① ②对 对政 塑治 造生 中活 华民、族文性化格教起育了和积社极会作教用化等。影响深远。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们的自然 欲求。
(5年14考)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情感悟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属于课标、考纲规定的重点内容 第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四大思想家的主要代 一 表思想,明清儒家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是 层 考查的主要方向 级 非选择题呈现形式较多,福建、广东、江苏、山东都 以非选择题形式命题
深层探秘
①批判“私天 下”的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 主张,“以天下 之权,寄之天下 之人”
①“ 循天下之公” ②抨击“孤秦”“ 陋宋” ③强调“天地之化 日新”、历史运动 “势之必然”
生活背景 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学 说 经世致用 之学的推动者 政治思想 批判 君主专制 经济思想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点拨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分析。人民版必修3教 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 学过于“支离”,讲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 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 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 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 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 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 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从历史角度:带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没有形成完整
第 系统的思想体系,未能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政治构想,
二 也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并转化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
层 主革命
级
从现实角度:反对专制,提倡“众治”的民主趋向;
“反对空谈,面对现实”的实学思潮;“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治国救民理念,对近代民主革命的兴起甚至现代
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 程朱理学的历史影响
【示范3】 (厦门月考)从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到2011年
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
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
着自己的不满。这里的“伤天理”在古代主要是指
( )。
A.与当事人的基本意愿不符 B.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社会因素 ①政治上:两宋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 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 秩序的政治需要。 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 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③思想上: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角度 宋明理学 (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 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 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 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史观史论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 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并 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实录一 思想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起到导航的作用,明末清 初的进步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但时代的贫瘠土壤又决定了其 不可能推动社会的转型,只能起到呼唤的作用。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归纳为 巧记速记
史观史论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和评价要一分为二,它用“三纲五常”维 系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气节 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实录 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过去倡导的“天 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加以表达,用“理” 代替了过去的“天”,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 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角度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1)经济因素: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 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 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
实录二 指出“工商皆本”,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 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宋明理学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随着道教、佛教的传播而受 到削弱。在唐代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兴起了理学,北宋五 子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南宋朱熹更是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使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陆王“心学”的出现则标志着理学走向了极端。
角度1 程朱理学的内涵 提示:(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角度2 理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 提示:(1)历史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家出现相互影响和相互融 合的趋势,到唐宋时期,三教并行使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进 一步削弱。 ②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 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 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C.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
D.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
解析 注意题干的限定时间是“古代”。根据所学知识,这 里的“理”或“天理”,一般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 儒家封建伦理道德。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示范4】 (湖南联考)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 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 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 的主要贡献是( )。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答案 (1)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和 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2)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 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 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之际,伴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对理 学的批判中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思 想、“经世致用”思想,传统儒学得到新发展,影响深远。
角度 明末清初的思想
(2011·课标,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
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
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
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第29课时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 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宋明理学:①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开创;②朱熹的理学思 想与地位;③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2.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②黄宗羲、 顾炎武与王夫之的思想批判;③唐甄的思想主张。④明清时 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文明的发展都起到启迪作用
对理学的评价 对理学的批判
【 示 范 1】( 南 平 模 拟 )“ 酷 吏 以 法 杀 人 , 后 儒 以 理 杀 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上述材料是对理学的( A.赞扬 C.有赞扬、有批判 答案 B
)。 B.批判 D.发挥
【示范2】(石家庄模拟)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 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 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判断,李贽反对“存天 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主张( )。 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李贽 (1)生活背景:出生于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泉州地区。祖、 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 束缚较少。
2.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代表 作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
书》
《船山遗书》
①“为天下之大害 者,君而已矣” ②君臣平等 政治 ③废除“一家之 思想 法”建立“天下之 法” ④反对重农抑 商,认为工商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