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舟记》(示范教案)

《核舟记》(示范教案)

23《核舟记》(两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双向细目表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板书文题、作者)
魏学伊(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伊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的读音。

2.多媒体显示
注音以后,学生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朗读课文,学生对照注释逐句口译全文,教师点拨。

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
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对象及说明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说明对象:核舟
明确说明顺序: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四课内检测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五课外检测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4.完成《评价手册》本课的[自主学习]和[拓展提升]部分。

六课内检测答案
1.A.赠送B.“诎”同“屈”,弯曲C.“衡”同“横” D.平E.挑选F.相类似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

D“之”为结构助词,“的”)(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