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分析中国新重商主义的利弊一、新老重商主义的比较:1、重商主义是指中世纪末期西欧、南欧国家从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即财富;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一个国家财富必不可少的是金银等贵金属,如果它没有贵金属,就必须通过贸易来取得,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
具体来说,重商主义这一学派的理论要点包括以下几点:①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家财富的最重要的形成来源。
②认为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必须以本国制造品出口到外国以换取黄金、白银(贵金属)。
③国际贸易的原则是多卖,少买,从而使贵金属(外汇)多在国内积累,谋取贸易顺差。
④为了要取得国际贸易的顺差,必须出口本国出产的制造品,进口外国的原料,利用制造品与原料的价格剪刀差获利。
⑤必须将本国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保留给本国产业。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培植新兴产业(“幼稚工业”),也是为了给本国人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2、新重商主义本来就是麦金农、克鲁格曼等人总结美国70年代以来的外贸保护主义政策发展起来的,因其所描述的政策很象15世纪的重商主义而得名。
当然,他们之间有诸多不同。
首先,新重商主义沿袭了凯恩斯通论中的分析方法,认为贸易顺差和投资、消费等一样也会产生乘数效应。
因此,政府为了实现内部利益极大,刻意制造顺差。
这和重商主义单纯的积累黄金的目的是不同的。
再者,新重商主义的保护措施繁多且具有攻击性,甚至发展成一系列排他性的贸易保护集团。
具体讲,美国人在贸易保护中最喜欢玩的是反倾销诉讼,比如对待中国的纺织产品;此外还有所谓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就是以环保之名行保护之实)。
用一句话颇经典的话概括美国新重商主义的特征:有自由贸易的理想,但国家利益的思维模式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二、我国重商主义的表现、特征:1、出口扩大贸易顺差出口导向是指以出口产品创汇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有利于产品和劳务输出,因而形成了较高的贸易顺差。
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达到2.399万亿美元;2012年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为3.31万亿美元,增长速度相当快,这得益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战略。
这种带有新重商主义性质的出口导向战略所创造出的贸易顺差为中国的发展积累了资本,高额外汇储备客观上表现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新重商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
2、经济民族主义张志梅曾指出:“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益等的认同,是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民族情感,是为本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昌盛的集中体现。
”“经济民族主义”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实就是充当了经济民族主义下的“重商”角色,把经济发展放在国家各项工作的首位或重心,这也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强调拥有相同的意识形态,这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知道,中国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宣传,诸如“振兴经济,走向复兴之路”、“大国崛起,走向繁荣富强”、“中国梦,我的梦”等口号,还有《歌唱祖国》、《走进新时代》等具有励志性的歌曲,无不表现出中国经济民族主义具有的特点,这些都来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表现了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容。
3、财政货币政策推动出口为了刺激出口,中国长期实行出口退税、出口减税和出口奖励措施,通过这一措施,对货物实行出口退税减税,对有关企业实行亏损补贴,扶持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设立相关出口信贷鼓励出口。
1994年1月,中国一次性汇率贬值,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长期保持在8.27 左右的水平,2005年实施了新的汇率制度,此后缓慢升值,从一定程度上还是表现出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减轻了出口风险,利于企业进行发展生产规划,刺激了出口。
2012年中国内地的出口退税额度达到1万亿元,从总的退税额度来看,这在一定程度方便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利于企业生产产品,推动了出口。
4、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社会经济,指导和提供相应的市场引导信息,规范市场,稳定市场需求,推动结构优化,保证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最为明显的表现是美国处理经济危机的做法。
但是,中国并不完全如国家干预主义所述,这里不考虑政治因素,仅就中国的国家干预经济加以阐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重视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并将其引入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之中。
通过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维持市场健康发展。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
2001年年底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因而在这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背景、新形势下,国家干预主义的吸收和运用不可避免。
我国宏观调控下的国家干预经济表现为在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实行适度干预,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维持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一)国家外债余额是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原因。
通常,一国外债规模越大,短期外债越多,还本付息的压力就越大,为维持清偿力,需要的外汇储备就越多。
截至2007年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736.1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06.30亿美元,上升15.68%。
其中,短期外债余额2200.84亿美元,增加364.56亿美元,增长19.85%,占外债余额的58.91%。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迅速扩张,导致短期外债余额和流量大幅上升;二是进出口规模大幅增长,导致与之相关的贸易融资类短期外债增加;三是受到本外币正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境内机构纷纷增加外币负债,减少人民币贷款。
(二)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以及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也是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从当前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来看:1994年年初,中国在对资本与金融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
该制度规定,除了允许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外,对于法人所获得的属于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必须及时足额地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
因此,中资企业结汇基本上是强制性的,国内企业存储和吞吐外汇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近年来,虽然管理当局已经允许外贸企业开设外汇账户,留存部分外汇,企业可以留存外汇的比例也不断增高,但企业实际持有的外汇份额远远低于允许留存的限额。
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在政府保证人民币不贬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和人民币预期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在需要外汇时不用担心人民币贬值的风险,从而增强了企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第二,在经常项目实现自由化条件下,企业在进口需要用汇时,不用担心买不到外汇,外汇已不是稀缺资源,所以,持有外汇与否对企业显得并不重要。
第三,企业持有外币后,资金流出受到较大的制度限制,国内金融市场上又缺乏可供选择的以外币计价的金融商品,由于持有外币的收益很有可能低于人民币,从而导致企业不愿意持有外汇。
针对各外汇指定银行,央行实行的是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即对每家外汇银行都核定了外汇周转头寸的上下限:当一家银行持有头寸低于下限时,必须从外汇市场买入;当持有外汇头寸超出上限时,则必须在外汇市场卖出,外汇指定银行不得根据外汇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头寸。
在近年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成为外汇指定银行持有超额结售汇周转头寸的唯一买家。
可见,在结售汇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实际上是国内外汇的最终需求者和供应者。
结售汇制导致非对称的外汇供求——一方面供给被无条件强制扩大,而另一方面需求被抑制,这种外汇储备的形成机理导致企业、银行均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持有外汇,外汇集中在央行以国家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国内大部分外汇,独自承担了外汇储备的风险。
另一方面,人民币钉住汇率制度也是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原因之一。
1994年,中国实现汇率并轨,宣布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从1994年初的US$1=RMB¥8.70上升至1998年底的US$1=RMB¥8.28。
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一直稳定在US$1=RMB¥8.20~8.30,1999年IMF正式将人民币汇率列入钉住汇率类。
结售汇制和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的实施,在国际收支连年巨额顺差这一源头的作用下,中国外汇市场外汇长期供大于求,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维持住人民币外汇顺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必须在外汇市场购入外汇,其结果必然是外汇储备的增加。
2005年7月,进一步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汇率弹性进一步扩大,但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依然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稳定的升值,因此央行对汇率的干预依然会造成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四、高额外汇的利与弊:(一)巨额外汇储备的利处巨额外汇储备能增强央行调控外汇市场的能力,提高我国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认为,“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对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防范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谢太峰认为,充足的外汇储备,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人民币向“硬通货”日益靠近。
1、调节和维持国家国际收支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正常发展中国外汇储备的充足与大幅增加显然有利于增强国际支付能力,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正常发展。
一是当国际市场出现变化导致出口锐减或因季节性因素及突发性事件造成临时性国际收支逆差时,国家可动用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无须采取压缩进口等影响国内经济正常运行的限制性措施。
二是当国际收支发生结构性失衡,需要进行紧急或长期调整时,国家可以动用充裕的外汇储备进行调节,以缓和调整过程中的外部冲击,从而降低各种措施对国内供求均衡所带来的负效应,维持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营和稳定发展,减轻因采取紧急措施而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2、维护和提高国家的国际信誉,增强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融资能力中国外汇储备雄厚,增强了中国综合国力,使中国对外信誉有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高,这大大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融资能力。
因为外汇储备的充足无疑是一国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融资的一个重要条件。
同时对一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商,对其利润汇回本国十分关注,所以一国有了充足的外汇储备就能增加外商利润的安全。
3、增强国家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当一国汇率在外汇市场下跌时,尤其是因非稳定性投机因素引起汇率大幅下跌,对其货币的国际信誉或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时,国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购进本币,支持本国汇率上升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