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育论文16篇(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论文16篇(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论文16篇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文教育论文摘要:在传统意义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是被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语文知识,学生不需要去探索与怀疑,因为都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应对考试、怎样做笔记和怎样听讲,这样,失去了语文的灵魂和生命。

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摆脱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用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和富有情趣。

关键词语文教育论文语文教育教育论文教育语文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了。

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特点,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和对文章语言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影响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可采用以下方法:1.运用挂图和插图。

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

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

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

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

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

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

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

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

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

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

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

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

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就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由演绎。

骄横凶暴、色厉内荏的秦王,正义凛然、据理力争的唐雎,被学生精彩地呈现在课堂上。

课本剧深受学生欢迎,舞台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道具这些戏剧性因素的存在给学生演绎课文、展现才华、体会文本形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论文:语文教育心得体会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实效的同时越来越淡漠了朗读这个主要环节。

“三分文章七分读”,好的文章必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其真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强调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总结了如下的几点: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也是培养学生朗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于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朗读时感情饱满,声音洪亮,节奏明显,读得抑扬顿挫,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如诗词、文言文教学,教师通过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直接朗读指导。

教师在范读时对多音字的读音、长句的停顿、句子的重音要重点指导。

如《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两个“轻轻的”要读的轻快,这样才能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留恋惜别之情。

教师在范读时还要让学生再联系诗句的内容,把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画面,把优美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

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思考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教师的范读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文体特点,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片段,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可高声朗读,可悄声默读,可激情昂扬,可委婉低沉,只要便于感情表达,便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种方法既便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自由诵读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赏析。

如在散文《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中,我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由的吟诵。

学生很快便理清了作者的行踪,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在散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好胜心强的时期。

针对这种心理,课堂上可采用比赛的朗读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作出点评,并评出“朗读能手”。

也可在全班推行这种朗读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自互评,评出“优秀小组”。

在准备朗读、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说教学。

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对话富有特色,彰显个性。

课堂上,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

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和我,学生在朗读时激情昂扬,语气语调模仿的活灵活现,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阵阵高潮。

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配乐朗读也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

因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时创设情境,放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

如:我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配上一首雄壮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配上一首悲怆凄凉的《二泉映月》。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过,朗读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能称之为“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

我们的语文课应以读为主,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文章直接对话。

老师们,让我们的语文课读起来吧﹗语文教育论文:试论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一种语文教育的批评方式后现代主义是源自本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

这一思潮诞生以后,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很快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被运用到文学、艺术的批评中。

当现代主义宣称以实证的、科学的精神把人类从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它确实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乃自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

但当现代主义片面地夸大科学所起的作用,并被无节制和滥用到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之时,正是它为本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产床。

从本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各种思潮特质的混杂。

美国学者波林·罗斯诺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对其作了深入研究。

根据他的概括,后现代主义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怀疑权威,重视审美而非强调道德教育及其功用。

它不以普遍道德上简单的善与恶为标准评价文本,而重视文本的审美价值。

第二,反对科学主义及其系统性等等,强调非理性。

它不主张将任何单个的系统的观点武断地强加于人;对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点则持宽容的态度。

当现代话语以风格的精确性、确切性、实用性和严密性为目标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的表达更注重自身特性,尤其是模糊性和不可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不是先分离其内部诸因素,再揭示其相互关系,最后予以系统综合;恰恰相反,他们给出的是不确定性而非确定性,是多样性而非统一性,是繁复而非简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