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鼠疫健康知识

预防鼠疫健康知识

预防鼠疫健康知识
鼠疫是由鼠疫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黄鼠、旱獭等啮齿动物并能在人间流行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传染快、病死率高,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甲类1号传染病。

鼠疫本来是一种在鼠类(啮齿动物)中流行的动物病,人接触染疫动物或被染疫跳蚤叮咬可感染鼠疫。

医疗卫生人员应熟练掌握鼠疫诊断、治疗、疫情报告、疫情处理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症状:突然发病,恶寒颤栗,发热(38-41℃),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

重症患者出现表情淡漠,狂蹀谵妄,步履蹒跚如酒醉样,部分患者颜面潮红或苍白、有时出现发绀,表情痛苦,惊恐不安,眼结膜充血,出现所谓“鼠疫颜貌”。

1、腺鼠疫:淋巴结肿大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腋窝和腹股沟多见,肿大迅速,疼痛剧烈,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

2、肺鼠疫:除具有严重的鼠疫一般症状外,同时出现咳嗽,胸痛,咯鲜红色泡沫样血痰或粘液血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颜面及四肢发绀。

3、败
血型鼠疫:除具有严重的鼠疫一般症状外,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出血,多数患者早期出现感染性休克。

预防鼠疫,要求广大群众做到“三报”“三不”。

“三报”:报告自然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高热或急死病人。

“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地动物;不剥食病死黄鼠或其它病死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制品出疫源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