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1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2 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
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
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⑴ 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
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证。
此外,情志内伤还可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阴虚火旺等症,或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⑵ 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先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故《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
可导致气机郁结。
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
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则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⑶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二)饮食失宜饮食是健康的基本条件。
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正常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之气血阴阳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饮食失宜,常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
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饮食失宜,首先可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其次,还能生热、生痰、生湿,产生种种病变,成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饮食失宜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为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1 饮食不节饮食贵在有节。
进食定量、定时谓之饮食有节。
(1)饥饱失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均可发生疾病。
明显低于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饥;明显超过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饱。
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终致气血衰少。
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病症。
反之,暴饮暴食,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故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
饥饱失常,在小儿尤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以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以聚湿、生痰。
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饥瘦等症,称之为“疳积”。
成人如果久食过量,还常阻滞肠胃经脉的气血运行,发生下利、便血,痔疮等。
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
总之,不宜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宜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
饮食过多,则生积聚;渴饮过多,则聚湿生痰。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还能改变病情,故有“食复”之说,如在热性病中,疾病初愈,脾胃尚虚,饮食过量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常常导致食滞化热,与余热相合,使热邪久羁而引起疾病复发或迁延时日。
(2)饮食无时:按固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水谷精微化生有序,并有条不紊地输布全身。
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三餐,“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
若饮食无时,亦可损伤脾胃,而变生他病。
2 饮食不洁进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临床表现为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
若蛔虫窜进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发时止,吐蛔,四肢厥冷的蛔厥证。
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出现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3 饮食偏嗜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
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1)种类偏嗜:饮食种类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合理,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人的膳食结构应该谷、肉、果、菜齐全,且以谷类为主,肉类为副,蔬菜为充,水果为助,调配合理,根据需要,兼而取之,才有益于健康。
若结构不适,调配不宜,有所偏嗜,则味有所偏,脏有偏胜,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如过嗜酵酿之晶,则导致水饮积聚;过嗜瓜果乳酥,则水湿内生,发为肿满泻利。
(2)寒热偏嗜:饮食宜寒温适中,否则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
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
(3)五味偏嗜: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资生。
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之可以按五脏间相克关系传变,损伤他脏而发生疾病。
如多食咸味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面色失去光泽;多食苦味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的东西,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东西,则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
此外,嗜好太过,可致营养不全,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而殃及脏腑为病。
例如,脚气病、夜盲症、瘿瘤等都是五味偏嗜的结果。
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应注意饮食宜忌,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
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三)劳逸损伤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
正常的劳动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劳逸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1 过劳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劳力过度,是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
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
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指此而言。
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在志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劳神过度,则耗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
肾藏精,主封藏。
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男子则遗精、早泄、甚则阳萎,女子则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病症。
2 过逸指过度安逸,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而言。
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
若长期不劳动,又不从事体力锻炼,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或继发它病。
《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说:“久卧伤气”,逸则气滞、逸则气虚即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