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腹诊总结

伤寒论腹诊总结

伤寒论腹诊总结腹诊方法:腹诊时,让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松,体态自然。

待情绪安定后,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触、摸、按(见切诊)三种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按切腹部。

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有114条论及腹诊,《金匮要略》25篇,有近一半的篇章中论及腹诊。

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

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

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

涉及原文一、按胸胁胸为胸廓之前面,胁为胸廓侧面腋下之部分。

胸胁苦满(含:胁下满、胁下硬满、胁下痞硬、胸满胁痛等等):腹证出现胸胁苦满征,是使用柴胡剂的指征。

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胁下痞:胁下扪及痞块,固定不移。

可能是腹腔肿瘤。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按心下心下痞:心下痞是指病人自觉剑突下非胀非痛,满闷不适,医者按之不痛或有轻微之疼痛感。

心下痞分为两种,一为心下痞软(濡),一为心下痞硬。

心下痞濡者,心下按之濡软无抵抗,多见于三黄泻心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等。

如:“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硬者,为上腹部扁平而按之腹肌较为紧张,疼痛不明显,腹肌无底力和弹性者为人参证。

多见于使用含有人参的方剂。

如:“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

”其中解释心下痞硬是下之后,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所致,为使用人参的指征。

论中别处也云:“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外台》云大半夏汤:“治呕,心下痞硬者。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2 心下软痛:心下常规手法按之腹肌柔软,但在冲击性触诊时,剑突下压痛明显,同时可出现剑突下腹肌的紧张收缩,咽喉多见充血,病人多觉胸骨后窒闷,呼吸不畅,此为栀子证。

3 心下硬痛:心下按之腹肌紧张,触痛明显。

(泻心汤的痞也会有压痛,但不明显)小陷胸汤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大柴胡汤证:“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大陷胸汤证:“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二、按腹腹满:腹满一方面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满闷不适,另一方面是一种客观指征,望之腹部形态饱满。

如金匮“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腹满有虚实二端:“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腹满按之痛者为实,如:“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另有虚实夹杂:虚为素体虚,是为病症实,如: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见于拘挛性腹痛,见于桂枝体质兼有芍药腹证者,即腹部按之拘急,疼痛不适者;桂枝加大黄汤多见于桂枝体质兼有大黄腹证者,即腹部胀满,触痛明显,拒按,或可扪及痞硬结块者。

桂枝体质之肠梗阻,克隆恩病等等常常表现为此二方证。

三、按少腹少腹症象,包括少腹急结,少腹硬满,少腹满,少腹弦急,少腹拘急,少腹不仁等。

病机其有实有虚,实者拒按,疼痛明显,或有结块,多与瘀血水饮癥瘕积聚等相关,较为多见;虚者疼痛相对较轻,喜温喜按,多与精气营血不足,失于温养所致。

1 实证:包括瘀血证,蓄水证,血水俱结证等等。

瘀血证与蓄水证的区别在于小便利否。

瘀血证:主要表现为少腹压痛,压痛部位可以位于少腹之或左或右或中央,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有抵抗,或可扪及肿块。

其中左少腹压痛桂枝茯苓丸证多见。

右少腹压痛要注意排除阑尾炎之可能。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蓄水证:“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血水俱结证: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2 虚证:少腹或见紧张拘急而按之无底力,或见软弱,为精气营血不足,失于温阳所致。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不仁,有痿软之意。

康熙字典:《方书》手足痿,爲不仁。

)悸动悸动为一种搏动感,悸动部位有不同,常见者为心中悸,心下悸,脐下悸等等悸动常见者为虚性之悸动和水气之悸动。

虚性之悸动为体质虚弱,冲气上逆所致,多见于桂枝体质。

水气之悸动为饮停心下,水饮凌心或者脐下冲气夹水上逆所致。

虚性之悸动“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水气之悸动:“假令瘦人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从以上原文看出《伤寒论》腹诊的范围主要是胸胁及全腹。

如:“腹满、胸满、心下满、胸满肋痛、少腹满、腹胀满、心下逆满、胸肋苦满、肋下满痛、肋下满、胸肋满、少腹当硬满、硬满而痛、胸肋满、心下痞硬而满、腹大满不通、喘满、胸中满而烦、腹满而吐、腹满时痛、胸满心烦、胸肋烦满、小腹满、心中满而烦、腹胀满、心腹满、浮肿满痛、胀满、气短胸满、口干喘满、胸胀满、胸肋逆满、心下满痛、胸肋支满、肋下支满。

”一、腹胀满:腹部望诊可见膨大充盈,切诊按腹时可感到腹壁的抵抗增强腹,仲景讲的腹部的范围指“从心下到少腹”(《伤寒论》137条),这一区域即指从剑突下、左右两肋弓缘以下,直至耻骨联合、左右腹股沟以上的区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全腹范围。

在全腹部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有满、胀、里急、痛等。

《灵枢·胀论》:“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可见胀从望诊可得知。

满,在《说文解字》中有两个涵义,一是满通闷,烦闷是主观感觉,二是盈溢、充盈,是客观征象,看上去膨大、饱满。

因此,腹胀、腹满的病人,腹部望诊可见膨大充盈,切诊按腹时可感到腹壁的抵抗增强。

腹胀满或腹满在仲景书中颇为多见,如腹满,《伤寒论》中有25处,《金匮要略》有18处。

腹胀满或腹满的病机十分复杂,寒热虚实均可出现腹胀满或腹满,在与脏腑的关系中以与肝、脾、胃、肠的关系最大,但其他脏腑病变亦可见腹胀满或腹满。

①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5条)。

③腹满时减或伴有间歇性隐痛,多为虚寒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伤寒论》273条、279条)。

④黄疸或虚劳病见腹满提示病情较重(《金匮要略·黄疸病》,《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

⑤阳明病便闭腹满,应多考虑用攻下法(《伤寒论》241条)。

⑥阳明病见腹满而哕应考虑病重(《伤寒论》232条)。

⑦客观检查腹部不胀大,而患者自觉腹胀严重,往往是严重的血瘀气滞证(《金匮要略·瘀血病》)。

⑧腹满提示腹水(《金匮要略·水气病》)。

腹满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者以脾胃虚寒证为多,特点是按之不痛或时有隐痛或伴有哕;实者以邪实为主,病邪有热邪、寒邪、湿邪、宿食、水饮、瘀血等等。

虚实夹杂者,往往提示病情较重。

二、胸胁苦满:(苦于胸闷)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胁”本义指从腋下至腰上的部分,引申也指肋骨)。

胸胁,即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的统称。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两侧自胸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胸胁苦满,即胸胁部位满闷不舒服。

胸胁包括胸腔两侧,这里是肝胆经巡行的部位。

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主要是肝胆经郁结不通的毛病,所以在这个肝胆经巡行部位上,会出现满闷不舒服(胸闷)。

胸胁,沿左右肋骨弓缘向上直至乳下。

在这一部位有满闷不适,既可是自觉症状,又可以是一个他觉的体征,即切按胸胁肋弓下缘,向乳头方向推进,可感到抵抗,并或引起病人胀闷,甚则压痛。

如《伤寒论》231条说:“……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

” 胸胁苦满只在《伤寒论》96条提到,其余如104条、147条、229条等提到“胸胁满”,其他条文提到的“胸胁烦满”,《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胸胁逆满、胸胁苦痛”等,均当属此候。

病变脏腑主要为肝胆。

证属病邪侵犯肝胆或胸胁部位,气机不畅,但亦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如脾胃、肺等的病证影响肝胆或胸胁部位而产生胸胁苦满。

病邪主要是热邪,如《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所见,但亦可是寒邪,如《金匮要略》中附子粳米汤证见胸胁逆满,或由饮邪所致,如《伤寒论》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见胸胁满微结,《金匮要略》中苓桂术甘汤证见胸胁支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