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PPT课内内容讲解以及作者介绍

语文PPT课内内容讲解以及作者介绍

《诗经》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

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2.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3.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抒情:疑问、焦虑、失望、期待写景:日常细节点染思妇家庭生活与思念(赋、兴)抒情:反问、直抒胸臆、深沉的痛苦希求、祝福1、由情而景,由景而情,情景交融,层层推进,由疑问始,以反诘终,首尾圆通,跌宕有致。

2、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加强抒情的容量与强度,凸显主题。

3、风格自然朴素,深婉含蓄,以山村薄暮的特定之景,烘托思妇的思念、焦虑。

特定时间——黄昏人化的自然——“归”——等待“日夕闺思”主题《湘夫人》1.屈原生平简介:(约前340至约前278)出生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

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被封于“屈”之地,后代以“屈”为氏。

始祖为传说中的古帝颛顼高阳氏。

“帝高阳之苗裔合,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屈原家乡为湖北秭归县。

贵族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教育。

学识渊博,同时由于他和楚王同姓,所以培养出较浓厚的宗国感情。

屈原生活的时代在战国中期,七大国之间连年征战。

当时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是秦国和楚国,但秦国占优势,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更加强大起来,而楚国在吴起变法失败后越加腐败,所以楚国必须和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

凡二十三篇:《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2.浪漫主义基本特征1、强调表现作家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赋予人物理想光辉。

2、表现手法上,饱含激情;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离奇情节,运用大胆的夸张,富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3、情感深沉,语言华丽,多用比喻排比,意象丰富。

3.楚辞的特点①语气词语“兮”②神话色彩北方:史官文化,重人事,讲求实际。

南方:巫官文化,信鬼神,富于想象。

③比兴和象征4.《湘夫人》讲析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配偶神。

湘君是湘水神,湘夫人是帝女,居于洞庭之山。

因为湘水与洞庭湖相距甚近,所以民间传说这两个神有恋爱关系。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的民间祭歌为素材,再加工创作而成的两篇抒情诗。

二诗的具体内容无疑是描写神灵在爱情生活中的遭遇与追求,并且通过一种祭礼仪式表现出来,然而作者却是把人间的恋爱生活寄托在神灵的形象上。

古代的祈神赛会活动,正是人们借以交往、娱乐的好机会,更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和发展爱情的大好时机。

作为祭歌的“二湘”,名为娱神,实为娱人。

诗中抒写男女相恋之情,主要通过一次赴约—失约的过程表现出来。

5.抒情结构1、赴约不遇——渴盼、忧愁“目眇眇”(辅以秋景的描写)2、等待追忆、出现幻觉——懊恼、追悔、恍惚、欢快“骋望”“远望”、朝驰江皋、夕济西澨、筑室兮水中3、梦醒与思念——旷达、洒脱捐袂遗褋摘杜若以遗远者6.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1、现实秋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渲染气氛2、假想景物:“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糜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沮丧、懊恼3、幻想境界,极力铺陈——欢快、神往《山居秋暝》1.山水与文学史相始终。

1、《诗经》中的山水主要作比兴之用。

《楚辞》中的山水主要是神灵活动的背景,自然山水远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2、汉代文人诗中山水仍然作为抒情言怀的渲染和衬托。

3、作为文学题材的山水诗正式兴起于六朝的晋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景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

谢灵运-鼻祖为唐代山水诗的繁盛作了准备。

4、唐代是山水诗的极盛期,也是山水诗作为诗派的形成期。

1、唐初,限于宫廷池苑。

四杰将宫廷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以行役写山水,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发现与醉心沉迷。

2、贬谪文人的吟咏山水。

张说、张九龄以一代时哲文宗身份,以“天然壮丽”的审美理想引导文风,影响盛唐诗人。

盛唐时期,山水诗是极普遍的题材,许多诗人皆有创作,“王孟诗派”则被视为山水诗派。

唐代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优裕的生活条件,行成山庄别业化的生活环境。

3、隐居成为普遍的时尚,“终南捷径”、“亦官亦隐”、罢官或退休“归山买薄田”。

心境幽雅从容。

4、盛唐时代精神感召下,士人形成通达的处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既充满建功立业的理想,又保持高尚超俗的道德人格建构。

将山水诗的自然与社会背景推向无限广阔,成为追求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的重要象征。

王维(700——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玄宗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此后开始亦官亦隐的生涯。

先后隐居淇上、嵩山、终南山,历任右拾遗、河西节度判官等职。

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

两京收复后,因此被定罪入狱,但终获赦免,官复原职,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晚年皈依佛教,无意仕途,常焚香独坐诵经。

王维在文学史原生态上地位高于李杜,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一代文宗”(唐代宗批示“天下文宗”)。

其诗前后期明显不同,前期秀雅,为盛唐都城文化,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后期作品澄淡、幽静,为其诗创造性价值的体现。

2.王维的思想构成与后期创作儒释道合流:道家自然观、佛教禅宗身心分离与儒家兼济独善思想。

1、王维诗的隐逸趣味。

其隐逸诗带有唐代盛世精神,通达非一味避世。

2、禅宗直觉观照、顿悟的悟道方式与王诗后期创作意境体验的思维方式相似。

3、禅境通诗境——超越时空的澄澈境界。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他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一种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融为一体的纯美诗境,其宁静之美与空明境界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早年:豪侠进取后期——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动静得宜,山光物态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4.艺术特点:1、物境与心境的统一。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纯美的诗境。

2、以动写静,使形象立体生动。

3、浅近的语言形象与深远的意境完美结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李白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家庭可能是富商。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传说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20岁在蜀中漫游,登峨嵋、青城诸名山。

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不屑于科举考试,“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时42岁,终因吴筠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到长安,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

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降辇步迎,如见园绮”。

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政治理想破灭,又招致权臣们的谗毁,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久留,上书请还。

离开长安后,再度漫游,遇见杜甫、高适。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璘以抗敌为号,请李白参加幕府。

后永王被杀,李白也获罪下狱,又被判处长流夜郎(贵州桐梓一带)。

“世人皆欲杀”,“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征至巫山,遇大赦,得放还。

761年,李光弼率军征讨史朝义,李白请缨杀敌,终因病折回,次年病逝于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

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但也存在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思想。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

2.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深广、强烈,一触即发,不可遏止。

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关合题目。

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豪放与天真和谐统一,一扫阴霾。

奇特而有独创性的比喻,自然天成。

▪3.抒写忧愁却并不低沉绝望。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矛盾,他陷于无法排遣的"愁"绪之中,找不到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

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

"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

"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于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感情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的统一。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愁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

这种起落无端、大开大合、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的气势。

"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慨豪放,仿佛脱口而出。

也正是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才使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没有显得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4.李白诗歌特色1、主观色彩,个性意识——“我”洒脱不羁、傲世独立的人格气质,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其独特的抒情方式。

2、想象奇特、比喻生动3、形式自由,解放诗体。

《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4、语言风格明丽爽朗、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

《蜀相》《登高》1.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712—770),字子美。

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