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方案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方案

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后,学校规模迅速壮大。

随着学科建设的完善,师生日益众多,原有校园逐渐显现出校区分散,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端。

从2000年起,为打破原有校区的格局、促进实质性融合,学校开始着手进行校园布局调整,逐步将老校区进行置换,建设新校区。

在各级政府,部委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在杭州市区西北部征用土地开始建设紫金港新校区。

这是浙江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牌,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学科交叉,深化教学改革,拓宽发展空间,提高综合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分东、西两区分期进行。

在东区顺利落成之后,浙江大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六年来,已拥有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11个学科门类,成为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我校除拥有108个本科专业外,还拥有225个硕士学位学科、138个博士学位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00余个各类研究机构。

2002年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26349人、在校研究生达13826人(其中博士生4233人),另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48人、留学生1654人。

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到2017年建校120周年时,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基地和中心之一,以及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稳定地居于国内大学前列,具有显著办学特点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

这就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逐步规划建设紫金港校区西区被提上日程。

值得指出的是:东西区规划并不是平行的,并置的,而是浙江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之中逐渐摸索,渐进的过程。

新校区的建设是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东区规划尝试了很多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良好评价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而西区规划则是站在东区规划成败的肩膀上重新审视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协调,筹划,从中吸取各种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校区建设中更深入地将建设理念贯彻下去,将新校区建设得更好。

一、东区规划的探索1、概况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塘北地块,距离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约9公里,占地总面积3200亩(213.3公顷),规划建筑总面积107万平方米,概算投资30亿人民币。

用地处于杭州市西溪湿地的边缘地带,南临余杭塘河,北靠留祥路,东面和西面分别为规划中的光明路和紫金港路。

用地中水面面积接近总用地的五分之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工程于2000年10月被批准立项。

同年11月,开始面向国内外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招标。

2001年9月正式开工,12月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2002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共1.3万人全部入住。

整个东区计划容纳学生2.5万名,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

包括:公共教学实验楼19.2万平方米、外语教学中心4万平方米、软件网络学院2.8万平方米、风雨操场1.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16万平方米、食堂2.8万平方米以及金工、化学、生物实习基地49万平方米等。

其它如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中心及人文社科教学实验用房等8.2万平方米。

一期工程建设内容还包括:3200亩校园的景观环境系统,道路系统,市政管网系统等。

2、建设目标与理念紫金港校区东区以建设"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为建设目标。

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硬件设施齐全、先进、实用。

东区的整体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

在规划设计上罗致名师,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寻变化的建筑风格;在景观环境上突出大学校园的园林风格和特色,强调园林与主体建筑的互相渲染和烘托;力图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氛围。

1) 首先是现代化.新校园建筑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高等教育体制技术方法的新变化。

要具有前瞻性。

A.体现在总体规划上:新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期,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传授学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更是全面提高素质的生活环境。

学生的学习贯穿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传统的突出教学区、忽视生活区和交流活动区的校园布局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强调交流场所的创建,生活气息的营造成为新校区建设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总体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的强调对称轴线、两侧均衡布置、端部视觉中心(标志性建筑)收头的布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围绕中央生态带组织校园空间。

在空间特征的营造上摒弃简单的、二维的几何大构图的手法,以院落空间为主题,突出院落的空间规划,通过创造复合空间给人以多样化的空间感受。

并以院落为核心来协调建筑、道路、空间、植物、水体、小品等诸元素,组成大小不等、层次分明的几十个"园"的空间,进而由小园组合成大园,大园组合成校园。

B.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上:各组建筑由不同的知名建筑师领衔设计,在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及建筑色彩上多样化,组团之间不求统一,但求协调。

其中东教部分由何镜堂大师设计,底层基本架空,外墙以白色为基调,结合深绿色钢窗框,具有较明显的岭南风格;西教部分由程泰宁大师设计,外形庄重、淳厚,以浅褐色面砖贴面;学生活动中心由戴复东大师设计,造型大胆、新颖,一气呵成,色彩以白色面砖和玻璃幕墙为基调。

图书信息大楼、计算中心等其他教学建筑则由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造型现代、大气,细部处理较为完善,具有较显著的地方特色。

建筑的建造标准体现出现代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达水平,教学实验用房单方造价为2000-3000元/平方米。

建筑中注重半室外空间的设计,为师生提供课余时间的休闲交流场所。

建筑使用面积的K值系数<0.5,走道宽度>3米,连廊最宽13米。

建筑中注重人性化设计,各教学建筑内均设置了交流休闲空间和无障碍设施,设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电梯和卫生间等。

广场道路旁的湖水深度也都控制在1米以内,以保证师生的安全。

C.建筑设备上,教学实验用房内设计了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冰蓄冷空调技术)、多媒体教学实验设备、安保监控系统、高压配电自动计量系统、网络系统、通讯系统、直饮水装置、卫生间感应式冲水洗手设备和电梯,学生公寓配备了热水供应系统,食堂配置了自动米饭生产线。

这些设计反映了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学的功能要求。

D.建筑材料与技术上,新校区在建造中大量采用了大跨度预应力结构技术、膜结构技术、预制管桩基础和钢结构等先进技术,如风雨操场、学生活动中心。

在建筑室内装饰中大胆采用中高档装饰材料,如吊顶采用了各种铝材和硅钙材料,地面采用了石材、地砖、塑胶、地毯、网络地板,外墙采用了面砖、铝材、幕墙(点玻、隐框)玻璃和塑铝窗。

2)其次是网络化,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流通,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发挥新浙大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因此,建筑布局打破了以系为单位相对独立分散的格局,而以若干单体组合形成网络化的建筑群,为宽带网和多媒体平台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A.道路交通网络: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为了解决中心教学区的交通问题,机动车干道往往深入校园中心,易导致人、车合流,造成交通混乱。

在东区的设计中,以车行环线围合中心步行区,并连接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心区的整体性,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流线体系:24米宽双向四车道环形主干道:为正常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主通道;组团之间的次干道:为自行车、行人及特殊车辆通道,部分可供机动车入库;建筑之间的园内通道:为自行车入库和行人休闲通道;另外,各建筑底部均设半地下层,主要供自行车停放及部分机动车停泊,比较符合国情、校情。

B.供电系统网络:由城市变电所通入,各组团设配电间,实现一万千伏安双路高压供电,组团级配电间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控制、自动计量。

C.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各教学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中心和学生宿舍均设计安装了校园局域网,并可以与校外网络互通,实现了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

D.水体网络系统:水作为江南文化的灵魂,在空间的开合中可以串起各空间景观。

整个校园对原有水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校园的水际空间。

外部城市水系与校园内的湖、塘、池、河、溪通过护校河连成碧绿的水网,建筑物、植被或浮在水上,或倒影水中,相映成辉。

E.其它管网:上水、下水、煤气、蒸气等自成网络,与城市衔接。

3)园林化东区所在之处,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而设计围绕水来作文章,利用原有水系,将水系的营造与各功能分区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心景观区域和护校河水网,突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文化,秉承浙大百年的历史文脉。

校园以园为规划建设的特色,园在房中,房在园内,房中有园,园内有房。

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丰富的园林形态,创造独特、舒适的校园人居环境。

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生态景观带,第二层次是各功能区块之间的绿地,第三层次是各组团之间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

4)生态化新校园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利用原有水系,巧妙构思,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规划中一条中央生态带,贯穿南北整个校园,建筑则沿生态带东西两侧布置,南北布局、错落有致。

规划中重视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新校园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与基地生态相融,局部保留原有生态地貌,如河流、树等。

同时利用施工开挖土堆土造山、人工造林,建设若干片森林,做到植物种类多样,密林与疏林相结合,乔木、灌木、草坪相间,以改善小气候,为飞禽走兽创造栖身场所。

充分体现出科技与人文、人工与自然的交流、融合和共生,使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建筑强调自然通风,季风穿堂而过。

建筑的朝向、间距保证每幢建筑都有充足的阳光。

校园内水体的洁净方式以生物净化与物理净化为主,尽量避免化学净化。

种植水下植物,最大水深达到2米,使之具有自净功能。

森林沼泽地的营造、河道驳岸留缝干砌,为鸟类、鱼、虾、螺蛳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东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校园东区建成使用已经4年有余,校园内初步实现了建设初期的"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