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招商选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招商选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
招商选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注:一、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建议各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单独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写入招商选资评价报告上报商务部。

二、本指标体系中的时期指标如无特别说明,均以年为单位,为本年发生数,时点指标均为年末数。

三、相关指标解释
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指报告年度内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之比。

2、、资金到位率:指近三年(含当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近三年(含当年)累计合同外资金额之比,反映招商引资实效。

3、鼓励类企业率:指报告年度内新批设立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数(包括研发机构)与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总数之比。

4、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比重:指报告年度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销售收入(包括货物、服务、技术)在其销售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该指标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对外依存度。

5、就业增长率:指本辖区外商投资企业当年就业人数比上年就业人数增长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和对就业的持续影响力。

6、纳税增长率:指本辖区外商投资企业当年纳税总额比上年纳税总额增长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7、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参检率:指当年外商投资企业运营状况统计参检企业数/(累计批准设立企业数-已终止撤销企业数)。

8、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或对外提供工业性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工业总产出)扣除了在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基本计算公式为:
(1)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应交增值税 9、涉外税收占当地税收总额比重:指报告年度外商投资企业缴纳国家税收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占当地税收总额的比重。

10、世界500强实际投资额占当地实际使用外资比重:指期末世界500强企业在本辖区内的实际投资额与实际使用外资额之比。

11、生产性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实际使用外资总额比重:指报告年度内生产性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当地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

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为企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

12、高新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实际使用外资总额比重:指报告年度内高新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当地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

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13、高新技术企业数:指报告年度期末经科技部门批准认定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数。

14、研发中心数:指报告年度期末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数。

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形式可以是依法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外资企业,也可以是设在外商投资企业内部的独立部门或分公司;
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明确的研究开发领域和具体的研发项目,固定的场所、科研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其他必需的科研条件,研发中心用于研发的投资应不低于200万美元;②研发中心应配备专职管理和研发人员,其中具有相当本科以上学历的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占研发中心总人数的比例应不低于80%。

15、科技活动人员:指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报告年度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参加科技项目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参加科技项目人员:指编入各类科技活动项目组并从事(或参与)项目研究活动的人员。

科技管理和服务人员:指外商投资企业中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16、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指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报告年度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计
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包括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政府资金、国外资金、其他资金等。

17、研发人员:指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

研发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18、专利申请数:指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报告年度内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

19、发明专利申请数:指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年度拥有的、经国内外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20、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指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报告年度进行技术改造而发生的费用支出。

技术改造指企业在坚持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各个领域(产品、设备、工艺等),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技术,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设备,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全面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21、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指外商投资企业在报告年度用于购买国外技术的费用支出,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图纸、配方、专利等技术资料的费用支出,以及购买关键设备、仪器、样机和样件等的费用支出。

22、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指外商投资企业在报告年度对国外引进项目进行消化吸收所支付的经费。

包括人员培训费、测绘费、参加消化吸收人员的工资、工装、工艺开发费、必备的配套设备费、翻版费等。

23、大中型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界定参照《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国统字〔2003〕17号)执行。

24、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指新批外商投资工业项目单位面积上投资总额。

25、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产出强度: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地面积之比。

26、工业用地利润产出强度: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利润总额与工业用地面积之比。

27、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指报告年度设立的应进行环评的外商投资建设项目总数中,实际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项目数所占的百分比。

即“实际执行环评制度的建设项目数/当年设立的应进行环评的建设项目总数*100%”。

28、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率:期末通过ISO14000认证的外商投资规模以上企业数/期末外商投资规模以上企业数。

期末通过ISO14000认证的外商投资规模以上企业数:指期末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中已经通过ISO14000认证并获得证书的企业数量,不包括未能通过复查,已失去该项认证的企业数量。

期末外商投资规模以上企业数:指期末辖区内实际拥有的各类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数量。

2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与外商投资工业增加值之比。

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报告期内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最终用于工业生产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计算时,需将使用的各种能源折算为标准煤后再进行计算。

30、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指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取新鲜水总量与工业增加值之比。

31、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废水量与工业增加值之比。

包括企业处理回用的废水。

32、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指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工业增加值之比。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半固体和高浓度液体状的废弃物的总量,包括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危险废物、尾矿、放射性废物和其它废物等。

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外商投资企业工业重复用水量与工业用水总量之比。

工业重复用水量:指报告年度内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用量)。

工业用水总量:指报告年度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它等于工业用新鲜水量与工业重复用水量之和。

3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之比,计算公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

综合利用
量由原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统计。

35、社保覆盖率:指外商投资企业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与吸纳就业人数之比。

36、社保缴费总额占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比重:指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总额与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之比。

37、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指报告年度辖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中的死亡人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