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吉林学校: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第一中心小学姓名:崔爱莲职称:小教一级通讯地址: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第一中心小学个人简介:崔爱莲:女,1981年3月2日出生。
毕业于吉林省公主岭师范学校,与2000年9月1日参加工作,小学一级教师,计算机一级水平,本科学历。
自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并承担语、数两个学科的教学。
多次承担镇级、市级公开课的任务。
我所讲的《圆的周长》一课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远程教育优质课一等奖。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2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独立搜集藏羚羊的相关背景资料并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藏羚羊跪拜》1.知识与技能:(1)、借助已学的方法掌握课文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悟母性的伟大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
(3)、学习在细节描写中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生动的描写去感染读者。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小组合作讨论、课堂研讨、交流、教师讲解等方法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与人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我们应当尊重生命。
并品味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及认识尊重生命三、教材分析《藏羚羊跪拜》一课是长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第二课。
本课是王宗仁先生叙述藏北高原上一个老猎人的经历: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未出世的孩子,以跪拜的方式乞求猎人放生,而老猎人在杀死藏羚羊母子后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中,从此在藏北高原消失。
其中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要把握文章两个主人公:一是藏羚羊;二是老猎人。
先引导学生感悟藏羚羊的悲壮的求生——跪拜的动人一幕,通过对动作描写的反复朗读、体验赞颂母爱的伟大。
再是对老猎人的传神之笔的理解,文章细致刻画人物的心理及动作,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情感厚重而深沉,适宜朗读。
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从而引导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及课文的理解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母爱的伟大及人性的慈善,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细节渗透情感及通过心理活动表现人性的表现方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藏羚羊跪拜》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相关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搜索到藏羚羊的图片、资料及以藏羚羊为原型的福娃迎迎的图片,给学生展示,直观了解印象深刻。
另外利用百度视频搜索到《拯救藏羚羊》及相关母爱情深的视频进行情感德育教育。
百度知道搜索《斑羚飞度》一文与原文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并把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做成PPT课件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学习《藏羚羊跪拜》,其实是引导学生与文中的老猎人一起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跪拜。
这则设计重在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本课中“跪拜”便是全文的一个圆心、轴心,在对圆心的回环体验中,不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可谓“字字明其意”,“语语悟其蕴”。
我在整个教学设计注重体现新教材教学的一些特点和变化。
注重运用已知来探求未知,激发学生内在的语言潜能。
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整合,不断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
语言是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生活的状态、生存的方式。
语文学习包含着文化、文学的学习。
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也力求充分体现这样的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思考读书在生活中的意义。
目标定位的意义:新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是随文而设的,要求教师自己制定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后,我感到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感受、体验来落实的。
另外在阅读上的突破,利用同类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阅读中抓住学生曾经有所共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从中获得个人体验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一、导入课文师:(展示奥运吉祥物)【百度图片】福娃迎迎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8%A3%CD%DE%D3%AD%D3%AD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奥运吉祥物福娃迎迎是一只什么动物吗?福娃迎迎是一只机灵聪明、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
(课文导入的收集,选择新颖、恰当的作为新课切入口。
)板书课题、释题质疑:1、解释“跪拜”。
(跪拜是一种礼节,即跪在地上磕头,非常隆重。
)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跪拜?他们为何跪拜?2、质疑。
读一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知道?二、整体感知1、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藏羚羊跪拜》,它生活于青藏高原8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内,一个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内。
藏羚羊不仅体形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
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
藏羚羊擅长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
展示师生同备课作品(学生参与对课文相关信息素材的收集。
由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藏羚羊的资料)(1)、【百度百科】藏羚羊/view/7342.html?tp=0_11(2)、【百度图片】藏羚羊/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2%D8%C1%E7%D1%F22、同学们已经自读过课文,哪位同学来概括说说这则故事叙述了怎样一件事?简要概述课文内容。
(一个老猎人无视藏羚羊的跪拜,猎杀了一只怀孕的藏羚羊,在真相面前,老猎人埋掉了自己的杈子枪。
)3.听录音,【百度视频】藏羚羊跪拜部分课文情景朗读录音/programs/view/PgGaDe7veuc/圈划文中最能感动自己的语句。
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在这出藏羚羊和老猎人演绎的悲剧中,作者又是将怎样的美呈现给了大家呢?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一边认真倾听,一边把你认为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描写得很感人的语句圈划出来。
师范读,创设学习氛围,在听读中加深对故事的感受。
三、话题讨论这样的心,这样的情,我们是那样熟悉,又似乎有些陌生,我们先在小组里回味一下课文(默读回味)。
把你圈划的语句带着你的理解读给你的伙伴听听,再谈谈你的感受。
结合自己的圈划,以“最感动我的……”为话题,读一读,议一议。
1.小组讨论,朗读各自圈划的语句,并谈感受。
2.班级交流,感受藏羚羊圣洁的母爱和老猎人慈善的情怀。
我们用自己的心演绎了文中的情,请你把刚才小组讨论中的精彩拿来回放,让我们共享你的感受。
生:(预设)藏羚羊的悲壮的求生——跪拜的动人的一幕(眼神是乞求的、冲着老猎人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师:为什么要这样细致描写藏羚羊的动作呢?生:引出文章的主旨——赞颂伟大的母爱。
师:“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师: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学生参与对课文主旨的概括提炼。
课堂上由学生提供母爱故事以及母爱画面)。
【百度知道】动物母爱故事《妈妈的葡萄》/question/94481287.html?si=2【百度视频】动物母爱/watch/11375045.html【百度百科】母爱/view/13562.html学生注意倾听,互相评价,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点拨。
四、主题探究生再读课文。
师:你认为猎人是怎样一个人?请在文本找出依据。
生:杀生和慈善并存师:谈谈课文对于老猎人慈善方面有哪些人物描写?生:心理和动作。
如:老猎人的动作描写有,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在颤抖着……他挖坑、掩埋等细微的动作。
师:母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唤醒沉睡的人性。
师:文章的结尾说:"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
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你能否想象一下他到哪里去了呢?(各抒己见)生:概括感点母爱——圣洁而伟大,老猎人——杀生与慈善共存师:虽然老猎人放下了屠刀,但是否所有的人都珍爱生命了?生:不是的。
老猎人是走了,可是可可西里的悲剧仍在上演,像文中讲到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难以到达的角落”,藏羚羊被残酷的杀戮,尸骨遍野,惨不忍睹。
师:插播一段资料。
(拯救藏羚羊)【百度视频】/programs/view/_kCGbdS9agw/师:引用名言(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只鸟被捕,人们才发现,钱财不能吃!)师:告诫学生要珍生命,对于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地球的财富,更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切望避免当我们的后人需要了解这些物种时,却只剩下皮毛、标本和照片!五、拓展文本,总结本节课。
1、师:读台湾诗人陈斐雯的诗歌我也喜欢鸟,不过,比你贪心一点,总共拥有几万几千几百几十零几只,统统养在天空里。
师:读名人名言法国大思想家蒙田在他的《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是的,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是数十亿年造化的结晶。
由此看来,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我们敬畏。
敬畏生命,就应当更加关注生命的起点,在生命开始时就必须得到人们的敬重。
2.教师小结从不屈服于自然界任何灾难的藏羚羊可以毫不犹豫地跪在老猎人的枪口下,一个出色的猎人可以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幡然悔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进一步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态度,人对自身行为的反省上。
六、布置作业小练笔:作为一名富有爱心的中学生,你能否为保护藏羚羊设计几则公益广告的标语?第二课时一、比较阅读阅读另一篇与藏羚羊有关的文章。
(1)藏羚羊令你震撼的地方体现在哪里?(2)学习了两篇文章,你想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哪些人听?为什么?斑羚飞渡:【百度知道】斑羚飞渡的原文/question/105340938.html?si=1二、拓展迁移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藏北高原的可可西里,在蒙语中,“可可西里”的含义是“美丽少女”。
这里,曾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生活的伊甸园。
曾几何时,偷猎者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三只藏羚羊的皮毛可以制成一件成品披肩,一条长三米,宽一米的藏羚羊披肩可以穿过一只小小的指环,在市场上价值二三万美元,因此,偷猎者对藏羚羊的杀戮几近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