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八)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八)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八)————————————————————————————————作者:————————————————————————————————日期: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八)军职篇一.总述东汉军制东汉的军队大致可以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

中央军即位于京城洛阳的禁军,前文朝官部分已经大致介绍过了。

卫尉下属的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侯、各宫门司马统领一部分禁军,光禄勋下属的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统领一部分禁军,北军中候监管的五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城门校尉下属的各城门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

此外还有像执金吾手下的二百缇骑、五百持戟,太子宫下属的太子卫率统领的太子宫卫士等,也算是零散的禁军。

东汉禁军的规模小于西汉的禁军,这是源于光武帝在大致平定战乱后的大规模裁军。

【《历代兵制》(南宋陈傅良所着,老实说,此书之中的错漏之处也不在少数):“光武久在兵间,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欲息肩,文书调度,一切务从简寡。

由是内省营卫之士,外罢徼候之职。

”】而且,东汉中央军的制度较西汉中央军的制度也多有不同,这在上文的各处已经分别叙述过了。

地方军则分布于全国各地,边境的郡国置都尉或属国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其余郡国境内的军队则由太守统领。

其实,东汉刚建立的时候,全国所有郡国都置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

建武六年(三十年)和建武七年,光武帝大致平定战乱后,开始大规模地裁撤地方和中央的军队,他让大部分内地郡国的军士回复平民的身份,以削减军事干支和恢复国内的资源生产力。

只在位于国家边境的郡国仍保留都尉或属国都尉一职,用以统领边境的军队,关于属国或属国都尉会在后文详解。

【《后汉书·百官志五》:“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

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是岁(建武六年),初罢郡国都尉官。

始遣列侯就国。

匈奴遣使来献,使中郎将报命。

……(建武七年)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战车之兵士)、骑士(骑兵)、材官(善于山地作战的兵士)、楼船士(水军)及军假吏(军吏),令还复民伍。

’”】此后的东汉也延续了光武帝时的制度,所以东汉内地的常备军的规模较西汉大有缩减。

地方上有叛乱的时候,会暂时设置都尉一职,叛乱平息后则省。

【《古今注》:“六年八月,省都尉官。

”应劭曰:“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

”】汉安帝时,因为内迁在凉州、三辅一带的羌人屡屡叛乱,所以又设置了右扶风都尉和京兆虎牙都尉。

裁撤地方上的常备军应该说是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削减了军费开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并加强了地方上的生产力。

其不利之处是降低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难以及时地处理地方上发生的叛乱,并给私兵制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弊端在汉末黄巾之乱后尤为明显。

由于重点在介绍官制,所以本文不做太多此类方面的叙述。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地方军由都尉、太守统领,中央军由各朝官统领,那将军、校尉之类的是干什幺的?在汉末之前,将军、校尉之类只有战时才会领兵,平时也就一挂名的闲职,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武散官。

当然,要除掉某几个有特定职权的将军、校尉(度辽将军、护羌校尉之类)。

汉末之时,由于战乱连连,各地军阀各自割据一方,所以产生了以将军、中郎将、校尉的身份领州牧、刺史、太守,或以州牧、刺史、太守的身份领将军、中郎将、校尉的特殊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州郡领兵制”,其在除王莽新朝外的整个汉朝都从未有过。

汉朝的历代统治者大概是为了防止地方军阀地形成,而规定地方官和军职不得兼领。

【《后汉书卷二十二·马成传》:“(马成)在事五六年,(光武)帝以成勤劳,征还京师。

边人多上书求请者,复遣成还屯。

及南单于保塞,北方无事,拜为中山太守,上将军印绶,领屯兵如故。

(建武)二十四年,南击武溪蛮贼,无功,上太守印绶。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得知,马成被任命为中山郡太守之时,必须上还其先前所拥有的“扬武将军”印绶。

同时,虽然没有了军职,但马成仍率领其原来的部属,这点证明了上一段所说的内地郡国由太守统领其境内的军队,而且各郡国境内军队的规模各有不同,有些郡国的境内屯有重兵,有些郡国的军队则羸弱不堪,军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后汉书卷六十三·李固传》:“(梁)冀遂令徙(李)固为太山太守。

时太山盗贼屯聚历年,郡兵常千人,追讨不能制。

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

未满岁,贼皆弭散。

】【《三国志·魏书十五》:“(司马朗)迁元城令,入为丞相主簿。

(司马)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搜狩习战之备故也。

今虽五等未可复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轨,于策为长。

”……议虽未施行,然州郡领兵,朗本意也。

】上文中说州郡领兵制是出于司马朗的本意,其实并不准确。

地方官加军职大概可以追溯到初平元年、一九零年的讨董联盟,袁绍自称车骑将军,而后领冀州牧。

随后又有曹操行奋武将军,领兖州牧等。

虽然这些官职都不是皇帝亲封,但各个军阀头上的职衔却大多名副其实。

这些放在后文将军、中郎将、校尉篇再详细讲述。

东汉的大致军职按在军队中的地位从高到低来排,依次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军司马、军侯、屯长、队率、什长、伍长,这些官职都可以称之为军吏,即现在的军官。

【《周礼·夏官·大司马》:“诸侯载旗,军吏载旗。

”郑玄注:“军吏,诸军帅也。

”贾公彦疏:“亦谓从军将至下伍长皆是军吏也。

”】《后汉书·百官志一》:“其(将军)领军皆有部曲。

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

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

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

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

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

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

门有门候。

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

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

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

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

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

”战时,除了统领全军的总大将以外,其余将军(或中郎将)各领一军,军是汉朝军队中最高的编制单位,人数从几万到几千不等。

《后汉书·百官志一》中说将军“有比公者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接近于三公。

《通典·职官十七》中说“后汉大将军、三公俸,月三百五十斛。

”即大将军和三公的俸禄同为万石。

又《通典·职官十七》:“后汉官秩差次:此制初因其旧,以后钱谷兼给,其旧数增减不同,事具禄秩篇。

其太傅、三公、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并不在此目。

”又蔡质的《汉官典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

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又应劭的《汉官仪》:“度辽将军,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

明帝八年以中郎将吴常行度辽将军事。

安帝元初元年,置真。

银印青绶,秩二千石。

长史、司马六百石。

”可见骠骑将军的官秩在万石和中两千石之间,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的官秩应和九卿一样,为中两千石。

其余杂号将军、度辽将军之类的官秩为两千石。

中郎将(包括左、右、五官中郎将之类的特殊朝官以及其余杂号中郎将)的官秩为比两千石。

将军手下还有军司马,官秩比一千石。

此军司马不同于将军府署的司马(《后汉书·百官志五》:“(大将军)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

),应为校尉或将军的副官。

军之下有部,部由校尉所统领,校尉的官秩为比两千石(包括司隶校尉、城门校尉、北军五校尉、西园八校尉之类的特殊朝官),部的人数大多为数千人不等。

部之下有曲,曲由军侯所统领,军侯官秩比六百石,曲的人数不详。

曲之下有屯,屯由屯长所统领,屯长官秩比二百石。

【《商君书·境内》(又称《商子》,据说为战国时的着名法家商鞅所着):“五(十)人一屯长,百人一将。

”】上文五后面应该脱“十”字,同时代的《管子》中说到:“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

”可见五人制的单位为伍,而非屯,况且一“五人”屯长怎会和“百人一将”相提并论,所以应该是五十人为一屯。

汉朝屯的规模我不确定是否为五十人。

按《中华军事职官大典》(现代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工具书),屯之下还有队,队的长官为队率,官秩比一百石。

【《史记·张丞相列传》:“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按《尉缭子》,五人伍,十人什以上,还有五十人队“属”和百人队“间”。

汉朝大多承秦制,或许队率带领的是五十人队,而屯长带领百人队?关于部、曲、屯、队的规模,暂时我还没有找到详细的史料加以考证。

网上有人说:【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计算。

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

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乃将军或是校尉。

】我认为这纯粹是属于自己脑补了,倘若汉朝有如此明确的编制,为何一干史书中都查证不到呢?当然也不排除我才疏学浅的可能,如果其他人有详细的史料补充,希望不吝赐教。

伍长和什长是前秦就已经存在的军职。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五人伍,伍皆有长。

”《墨子·备城门》:“城上十人一什长,属一吏士,一帛尉。

”《尉缭子·伍制令第十四》:“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间,闾相保也。

”】也就是说军中最底层的编制为伍,五人为一伍,长官为伍长。

伍之上还有什,十人为一什,长官为什长。

汉朝也存在这两个军职。

《汉官旧仪》:“五人为伍,伍长一人。

十人为什,什长一人。

百人为卒,卒史一人。

五百人为旅,旅帅(旅的统帅,并非指特定的军职,下同)一人。

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一人。

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军将一人。

以上卿为将军。

”《通典·兵二》载曹操的《步战令》:“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

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之。

”三国时期的军制不同于东汉。

就以曹魏为例,上文所引的步战令中提到,伍长、什长之上有都伯。

另外,都伯之上有百人将。

【《裴注三国志·魏书九》:“魏书曰: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

”】可见,曹魏的底层军队编制为五人伍长,十人什长,五十人都伯,百人百人将。

详细的放在以后三国篇再叙述。

二.将军总述将军将军即军将,军队的统帅(率)。

【《说文解字》:“将,帅也。

仪礼,周礼古文多作率。

今文多作帅。

”】将军这一称号应该是由晋国在春秋中前期所创。

【《通典·职官十》:“晋献公初作二军,公将上军,则将军之名起于此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