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人物品评:人的个性自由发扬,精神得到升华
气韵在唐诗中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
初唐: 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补足了对“韵”的忽略;
初唐四杰充实内容,完善形式
盛唐:
山水诗恬淡、清丽,边塞诗雄厚、饱满;
李白潇洒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沈佺期
王勃
刘希夷
孟浩然
高适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叩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 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 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 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 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 知画也。 ——(清)邹一桂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琱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塞下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 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 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 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 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 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 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 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 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 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 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 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节选)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王子怒,复倚将军雄。
气韵的发展
春秋时期,气韵处于不自觉的萌芽状态,淳厚、朴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 这一时期的艺术具有社会初期的健康、纯朴 的生命和情感,在形式方面也具有了初步的 节奏感。
汉代时期,艺术中的“气”一定程度上压倒了 “韵”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独不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孔颖达《礼记正义》
文化渊源
中国文化是多种区域性文化汇聚、融合的结果,春 秋时期,中和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思想基础
阴阳五行观念和天人合一观念
审美特征
强调适度:情感适中;人格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多样统一:多种因素相成相济;平和、宁静 天人合一:生命观念、思想意识、审美理想
中和之美的意义
气韵与神妙联系密切,都主张于有形中把握无 形;而与中和的主静、主节度和主和谐相比, 气韵主动、不拘一格、变化万千。
审美特征
意味着人和人的生命从环境中凸显出来,人 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并把自身的存在当做 最根本的审美对象。
人先天的生命特征决定了气韵浑然天成的特 点,但气韵也可以在审美活动中后天培养。 气韵是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的总体审美形态; 其感性形式具有直接可见的表层结构和需通 过精神活动去把握的深层结构,后者引领感 性形式处于美的变化之中。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中和是中国古人的人生境界感性显现,表现为对 天地境界的贴近和对和谐的生存样态的向往。 在人生和美学活动领域,都善于容纳、吸收 新出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 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新的中和状态。
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在整体上均衡、 和谐的状态。
中和的缺陷
中和偏向于消泯个人的个性和情感的多样化表达, 一旦走向极端化,就会造成对个人情感的严重束 缚,甚至扼杀个性。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 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 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意境与气韵
气韵比较容易跟直接、具体呈现于视觉的 审美形象联系起来,而意境主要形成于以 艺术品为对象、自觉的审美活动中。 意境最终划清了审美中具象与超越,外观 与内省,反应与顿悟、自觉与非字句,器 与道、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局限。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老庄:宁静、空灵、淡泊的审美特征 自然:对自然的升华,是精神与自然的交融
意境理论之成熟
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欧阳修: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王夫之:意犹帅也;以神理相取;神理凑合时,自然意得。
意境的新变与回归:意境与境界
意境中的真景物,真感情 意境中的优美与壮美
意境与三种境界
王国维
意境之分类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 不出此四境。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老子》
是道也,及其至也,虽智者亦有所不晓。此 乃谓道之要妙也。 ——范应元《老子直解》
神妙:云蒸龙变,春交树花。造化在我,心耶手 耶?驱役众美,不名一家。工似工意尔众无哗。 偶然得之,夫何可加。学徒皓首,茫无津涯。 ——黄钺《二十四画品》
——《子虚赋》
汉代陶俑
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韵正式形成
风骨: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文气: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
——刘熙载《艺概》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 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 之境也。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柳永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神妙
基本内涵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庄子》
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
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 而害。
——《淮南子》
※ 文艺创作中的灵感勃发,犹如神明。
※ 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 ※ 作者之精神、心灵以及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活动。 ※ 作品的内在精神本质。 ※ 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神”“妙”结合,指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审 美意象,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方法,达到 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
审美特征
形而上的超越性:注重对象内在的精神品质
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离形得似
内在自由性
神妙理论在美学史上的发展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气韵
基本内涵
宇宙之气;自然生命之气;人的生命之气; 体现内在生命的精神之气;文艺作品中的生气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崒, 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 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 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昆吾,瑊瓑玄厉,碝石碔砆。其乐则 有蕙圃:蘅兰芷若,芎藭菖浦,江蓠蘼芜,诸柘巴苴。其南侧有 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似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 则生葳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茛蒹葭,东蘠雕胡。莲 藕觚卢,菴闾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 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色蛟鼍, 瑇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 樝梨梬栗,橘柚芬芬;其上则有鹓鶵孔弯,腾远射干;其下则有 白虎玄豹,曼蜓貙犴。
“气”是事物统一的基础,生命产生的原初动力, 生命维系的基本条件。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刘勰《文心雕龙》
“气韵”之“韵”指审美对象在直接提供给主 体的形象和形式之中,使人感受到类似于音乐 的旋律和节奏所激发起来的不可捉摸的心灵脉 动和气质情调。
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 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这种生命 的波动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 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 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此谓之气韵。
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冲击,促使了气韵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