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

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

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209—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999—04—07批准1999—06—01实施前言本标准等效采用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批准的403《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面具》。

欧共体国家从1993年10月起实施403:1993标准。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基本等同于403标准,其中一氧化碳防护性能、氰化氢防护性能、烟雾透过防护性能等主要技术要求与403标准一致,这样有利于我国的产品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尽快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标准中防护头罩的漏气系数、烟雾透过防护性能的试验方法没有采用403的钠焰法,而是采用了国内技术上成熟且与钠焰法等效的油雾法。

为了更有效地保证逃生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标准增加了防护头罩材料的抗辐射热渗透性能指标要求。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戴国定、凌新亮、徐兰娣、金义重、李申。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以下简称呼吸器)的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发生火灾时空气中氧气浓度不低于17%的场所中,人员逃生时为防止一氧化碳、氰化氢等有害气体及烟雾、热气流的侵害而佩戴的一次性使用的呼吸器。

本标准不适用于工作型呼吸器。

本标准规定的呼吸器,基本设计尺寸为成人使用。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T 2892—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性能试验方法10—1991 消防员普通防护服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透过浓度试验毒气通过过滤装置后的浓度。

3.2 防护时间检验呼吸器防护性能时,从试验开始到过滤后的有毒气体的有关指标达到标准规定值的时间。

3.3 吸气温度检验呼吸器防护性能时,在距离试样的滤毒装置40处测得的吸气气流的温度。

3.4 吸气阻力检验呼吸器防护性能时,试验装置的吸气口与环境大气之间吸气时的瞬时压力差。

3.5 呼气阻力检验呼吸器防护性能时,试验装置的呼气口与环境大气之间呼气时的瞬时压力差。

4 型式、型号4.1 型式呼吸器分为存放型和随身携带型。

存放型用C表示,随身携带型用D表示。

4.2 型号呼吸器型号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标记示例:15表示防护时间为15的存放型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

5 技术要求5.1 结构5.1.1 呼吸器应由防护头罩、过滤装置和面罩组成,或由防护头罩和过滤装置组成。

面罩可以是全面罩或半面罩。

5.1.2 呼吸器应设计成使用人员不需培训,经阅读使用说明书后即能正确使用的形式。

5.1.3 呼吸器应在防护头罩的额部设置环绕头部一周的反光标志。

采用具有反光特性材料制造的防护头罩,可以不设置反光标志。

5.1.4 过滤装置与防护头罩间的联接应牢固可靠,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应不易拆开。

5.1.5 呼吸器的密封一经打开,应无法恢复原样。

5.2 佩戴质量呼吸器的佩戴质量应不大于10000g。

5.3 材料5.3.1 金属材料表面质量呼吸器的所有金属零部件应耐腐蚀,其表面应无龟裂、皱折、毛刺等缺陷。

5.3.2 橡塑材料老化性能呼吸器使用的橡塑材料在高、低温试验后,不应出现明显的变形、破损、粘附、龟裂、硬化以及其他异常现象。

5.3.3 材料阻燃性能呼吸器在耐燃试验后,所有可能接触到火焰的材料均不应出现继续燃烧、熔融等现象,不应对人体产生附加的伤害。

5.3.4 防护头罩材料抗辐射热渗透性能呼吸器的防护头罩材料在抗辐射热渗透试验后,其内表面温升不应大于25℃。

5.3.5 包装材料强度呼吸器应密封包装,包装材料应有足够的牢度,在进行抗跌落、抗穿孔、撕裂性能试验后,不应出现穿孔、撕裂、破碎等现象。

5.4 抗机械碰撞及环境变化性能呼吸器对于规定的机械负荷、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不应有裂纹、爆开、破碎等能导致失效的损坏,且仍应符合5.5~5.10技术要求。

5.5 防护性能呼吸器的防护时间(厂方公布值)应不小于15。

5.5.1 一氧化碳防护性能在防护时间内,任何单个10过程中,一氧化碳透过浓度的时间加权平均值应不大于200/m2,至防护时间终了,透过过滤装置的一氧化碳总累积量应不大于200。

5.5.2 氰化氢防护性能在防护时间内,氰化氢透过浓度应不大于10/m2。

有时在流出的空气中可能存在C2N2,但和C2N2的总浓度在防护时间内应不大于10/m2。

5.5.3 烟雾透过防护性能用油雾法测定呼吸器滤烟装置的烟雾透过防护性能。

在防护时间内,其油雾透过系数应不大于5%。

5.6 吸气温度在防护时间内,吸气温度应不大于65℃。

5.7 呼吸阻力在防护时间内,吸气阻力应不大于800,呼气阻力应不大于300。

5.8 防护头罩5.8.1 防护头罩漏气系数防护头罩眼区的漏气系数应不大于20%,呼吸区的漏气系数应不大于5%。

若呼吸器中不设面罩,则防护头罩的漏气系数应不大于5%。

5.8.2 视野防护头罩的双目视野应不小于60%,下方视野应不小于35°。

5.8.3 吸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按体积计算应不大于2%。

5.9 高浓度一氧化碳呼吸器机械结构完整性在高浓度一氧化碳条件下,呼吸器应保持其机械结构完整性,不对佩戴者形成危害。

5.10 联接强度过滤装置与防护头罩间的联接能承受的轴向拉力应不小于50N。

5.11 人员佩戴性能呼吸器的滤毒装置的密封,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应能快速打开;佩戴应迅速、简便;系带应能快速拉紧且脱卸方便;若设有面罩,则面罩与人员的脸部贴合应紧密、舒适。

人员佩戴呼吸器后,应对行动无明显影响;接触佩戴者皮肤的材料应不刺激皮肤,应不造成对健康不利的影响;接触佩戴者的部件均应无锐边、毛刺等缺陷;视窗不应因上雾而影响视觉,且视觉不应模糊不清。

6 试验方法6.1 佩戴质量测定用电子秤测定呼吸器的佩戴质量,结果应符合5.2的规定。

6.2 材料试验6.2.1 金属材料表面质量用目测法测定,结果应符合5.3.1的规定。

6.2.2 橡塑材料老化性能试验橡塑材料应经过下列试验:a)在70℃土3℃环境中放置72h;b)在一30℃土3℃环境中放置24h。

结果应符合5.3.2的规定。

6.2.3 材料阻燃性能试验将整个头罩佩戴在图1所示装置的头模上,调整燃烧器喷嘴与呼吸器头罩外表面距离为250;调整燃烧气体的流量,使头罩外表面处的火焰温度为800℃土5℃;调整头模转速为5r/,共旋转三周,结果应符合5.3.3的规定。

6.2.4 防护头罩材料抗辐射热渗透性能试验防护头罩材料抗辐射热渗透试验方法按10—1991附录C的规定,试样表面在受到10/m2辐射热照射30s后,其内表面温升应符合5.3.4的规定。

6.2.5 抗跌落性能试验将带包装的呼吸器以三维直角坐标的三个不同的起始方向从1.5m的高度坠落到水泥地表面六次,每个方向各二次,结果应符合5.3.5的规定。

D型应做此项试验。

6.2.6 包装材料抗穿孔、撕裂性能试验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安装臂和撞击针水平自由释放时的有效质量为100g。

将单个包装的呼吸器放在试验装置上,使撞击针释放后能击中呼吸器。

调整撞击针针尖至包装表面距离为100,释放撞击针,让撞击针保持和包装表面的接触;按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把呼吸器轻快地拉出。

再重复上述过程二次,使撞击针击中包装表面不同的部位,结果应符合5.3.5的规定。

6.3 抗机械碰撞及环境变化性能试验6.3.1 抗机械碰撞性能试验试验装置如图3所示,带包装的呼吸器应独立地放置在钢铁盒不同室中,试验过程中相互间不应碰撞,但允许其垂直方向自由移动,水平方向有6的移动空隙。

试验装置的转速为100r /,C型试验时间为20,D型试验时间为100,结果应符合5.4的规定。

6.3.2 抗环境变化性能试验单个密封包装的呼吸器应经过下列试验;a)在70℃土3℃环境中放置72h;b)在70℃土3℃、相对湿度为95%~100%环境中放置72h;c)在-30℃土3℃环境中放置24h。

结果应符合5.4的规定。

6.4 防护性能试验6.4.1 一氧化碳防护性能试验6.4.1.1 试验条件试验条件如表1所示。

项目数值试验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0.25*,1.0**试验气体流量,L/>100试验气体温度,℃25土1试验气体湿度,g/m320.7呼出气体相对湿度,%95~100呼出气体温度,℃37土1呼吸频率,次/20呼吸量,L/30土0.6呼吸比1:1*0.25%为一氧化碳防护性能试验时,试验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

**1.0%为高浓度一氧化碳呼吸器机械结构完整性试验时,试验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

6.4.1.2试验装置原理如图4所示。

1—一呼吸机;2—一单向阀;3—一增湿器(呼出空气);4—一联接器;5—一采样口(吸人空气含量);6—一压力探针小孔;7—一试验空气流量计;8一一氧化碳流量计;9—一增湿器(试验空气);10—一试验箱;11—一采样口,在过滤装置进口试验空气的含量;12—一试验样品;13—一压力计;14—一温度计;15一一氧化碳分析仪(吸人空气);16一一氧化碳分析仪(试验空气);17—一湿度计(试验空气);18—一排气口;19—一湿度计(吸入空气)图4 一氧化碳防护性能试验装置原理图6.4.1.3 试验准备a)用标准气标定一氧化碳红外气体分析仪;b)对试验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在1.96 压力下,保持1,试验装置压力下降值应不大于29;c)标定人工呼吸机的呼吸频率和呼吸量;d)检查恒温增湿箱内的水量;e)标定试验气体流量;f)将试验用呼吸器在20℃土5℃环境内放置2h以上。

6.4.1.4 试验步骤a)将呼吸器的滤毒装置及面罩部分(设有呼气阀的呼吸器,应包括呼气阀)联接到试验箱内的试验接口上;b)当试验箱内的一氧化碳浓度上升至试验条件所规定的数值时,立即启动人工呼吸机并计时,连续检测过滤后的一氧化碳浓度。

6.4.1.5 记录a)试验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b)过滤后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c)进入试验箱的气体温度;d)进入试验箱的气体湿度;e)呼气湿度;f)吸气温度;g)呼气阻力;h)吸气阻力。

6.4.1.6 结果计算一氧化碳透过累积量按(1)式计算:⎰∞MK=T dtP(1)式中:M——一氧化碳透过累积量,;P∞——一氧化碳透过浓度函数;K——换算系数;T——试验持续时间。

计算结果应符合5.5.1的规定。

吸气温度、呼气阻力、吸气阻力的结果应分别符合5.6和5.7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