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啤酒行业环境因素分析与评

我国啤酒行业环境因素分析与评

1.3 产业发展环境审视我们通过市场因素、竞争因素、政策及社会因素三个侧面,对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的审视。

在每个侧面中,我们构建一些评价指标予以进一步的考察;另外,为了定性评价的方便,我们把各个指标对于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分为五个级别:极其缺乏吸引力、缺乏吸引力、中性的吸引力、具有吸引力与极其具有吸引力,并为所构建的指标评级,列出相关发展环境因素评价一览表;最后,作为以上分析的输出结果,我们归纳总结出中国啤酒产业外部发展环境的威胁与机遇。

1.3.1市场因素分析评价针对中国啤酒产业的外部市场环境,我们选取以下四个指标进行评价:市场容量、市场增长率、产业的赢利性与产品的周期性,通过对于这四个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啤酒产业外部市场环境的轮廓。

(1)、市场容量虽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啤酒生产大国,但是这个称号只是从总量意义上而言的,从人均消费量上看,并非如此。

但所幸的是,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正快速上升,随着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大有可观,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事实验证这一观点:⏹中国酒类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

90年代初,中国人均的年啤酒消费量只有6升,而到98年则攀升为15.9升,8年增长了2.6倍;并且,中国啤酒占饮料酒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61%上升到2000年的78%,在中国啤酒正在成为极受欢迎的饮料酒。

⏹人均年啤酒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

目前,世界人均啤酒年消费量为21.5升,这个指标最高的国家是捷克,达到了163升,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美国是82.51升,作为和中国居民生活习性相近的邻国日本,同一指标也达到了56.8升(中国与其他主要啤酒消费大国啤酒人均年消费量对比见图1- )。

比较一下中国和日本的人均年啤酒消费量,就会发现中国人只有日本人的四分之一左右;即使按照世界平均水平,在啤酒饮用人数不变的条件下,中国的啤酒市场仍有超过30%的潜在需求。

⏹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挖。

2000年,中国的城市家庭年人均消费饮料酒为10公斤,比农村家庭高3公斤;城市的啤酒年消费增长率达到了40%,而作为对比的是,占中国人口70%的农村市场的增长率只有4%。

(2)、市场增长性 从1980 到1995这段期间,中国啤酒产量以每五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1995年以后,发展势头较为平稳,年增长幅度为7.3%,基本上略低于GDP 的增长速度,自1993年以来连续九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国后,2002年终于以2386.83万吨的产量名列世界第一,预计2003年的啤酒产量可以达到2500万吨左右。

从中国啤酒产业即将进入产业成熟期来推断(中国啤酒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示意图见图1-5),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啤酒产业还将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速度发展;而据专家的普遍估计,中国经济仍会以7%以上的速度保持增长,这可以使我们乐观的相信,中国今后很有可能是世界主要啤酒消费市场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图1-5:中国啤酒业产业生命周期示意图(3)、产业赢利性 尽管从整体上,中国啤酒产业自90年代来一直保持赢利状态,但是整个产业的赢利性在短期内仍有下降趋势:1996年每吨啤酒的平均利润为130元,而到1998年即降到了84元;而在2003年,中国的啤酒企业亏损率更是达到了近40%,上半年经济效益回落明显:销售收入利润率降低0.41个百分点,资金利润率降低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具体见下表)。

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表1-、2003年上半年啤酒行业经济效益一览表资料来源: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2003中小啤酒企业发展研讨会”。

产能过剩 中国的啤酒产业正处于品牌竞争前的价格竞争阶段,为了拥有作为成本优势前提的市场占有率,不少厂家通过增产、兼并的形式扩大产能。

目前,我国啤酒生产能力已接近3000万吨,而2001年的实际产量约为2200万吨,也就是说,有25%左右的生产能力闲置;不但小公司面临产能过剩,大公司同样如此,例如,华润啤酒2002年1~9月的产量达到了3700百万升,而销售量只有1975百万升。

虽然2003年啤酒产量不会有质的突破,并且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产能过剩依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必然会引起对于利润的挤压。

产品雷同目前,中国每瓶价格低于3元的啤酒约占销售总额的73%,而单价在3-10元之间的占25%,单价在10元以上的只占2.2%,因为对消费者市场的疏于考察以及现实中成本竞争的压力,大多数厂家无法通过开发高档次产品来获得消费者的溢价,只能集中精力争夺附加价值低的大众化市场,产品的差别性不大。

但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竞争格局的有序化,厂商获得的市场力量可以使其逐渐摆脱低层次的成本竞争,向差别化的高级竞争战略演变,通过选取最具有赢利性的顾客群体来获得价格溢价;整个产业的赢利性应该有所提高。

(4)、产品的周期性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来考察啤酒产业的周期性,前者指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对啤酒产业效益的影响程度;后者指啤酒产品的销售指标受季节的影响程度。

作为一种与消费者基本需求关联较大的产业,我们认为,相对于其他;但是,这种波动性只是在一个经营周期之内发生的,在以年度计的经营周期之间,这种季节波动对于啤酒经营的影响已经被大大润滑了。

表1- :中国啤酒产业市场发展环境评价一览表1.3.2 竞争因素分析评价(1)、内部竞争者的对抗强度目前,中国的啤酒企业有500多家,而产量上20万吨的企业只有20余家,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小而散”的状况,通过单纯的成本战略激烈竞争;尽管从90年带中期以来,整个产业因为业内领导企业的大规模兼、合并,产业的集中度已经大幅度提高,CR4值由96年的8.7%上升到01年的25.6%,但是应该说,比起美国啤酒产业AB与M勒两家公司产量占到其啤酒市场70%的市场格局相比,中国的啤酒产业还是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整个产业仍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

另外,目前中国啤酒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也普遍不高,价格便宜但质量一般的产品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在特定区域内,只要保持一定的成本优势,进入这个产业并在市场中存活并非难事。

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啤酒产业的过度竞争格局还将存在。

(2)、进入、退出壁垒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是中国啤酒产业现状的突出写照。

从产业所需的投资而言,目前整个啤酒产业的总投资也就500多个亿,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进入这个产业的资金要求并不高,这也使得其他产业投资者相对容易地进入这个产业,例如华润集团在短短的9年间,就通过购并将27家啤酒公司收至麾下,形成年生产能力350万吨、产销量超过220万吨的规模。

而作为对比的是,中国的啤酒产业却因为行政扭曲而缺乏退出机制:中国的各地政府对啤酒生产商的税收很高,每吨大致是四、五百元左右,如果一个工厂有30万企业治理机制的先天缺失,必然使这些啤酒企业经营不善,但是即使它们在有序市场竞争中无法生存,地方政府也会动用行政手段剥夺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的正常退出权:一般是通过减免税收来人为降低其生产成本,让这些劣质企业在价格战的泥坑中继续越陷越深。

但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啤酒市场结构正在从寡头竞争向寡头垄断演变,以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珠江啤酒为代表的四大产业寡头基本形成,在这些寡头完成产业的战略性布局后,将通过对销售渠道的独占、提高产业的绝对费用与规模经济等方式,提高进入壁垒;同时,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与政府行政的规范化,对啤酒产业的行政性保护也应该有所改观。

(3)、消费者、供应商的议价力量除了少量的机构消费终端(例如酒吧、娱乐餐饮场所等),作为个人的啤酒消费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分散,很难通过集体行动来达成一致性意见,短期内并不会对啤酒企业运营产生太大的实质性影响。

但是按照大麦生产业——啤酒花生产业——啤酒产业的产业链顺序,向上追溯中国啤酒业的供应情况,就会发现基于以下两条原因,中国啤酒企业在与供应商的博弈过程中劣势较大,并且,这一状况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改观:中国的大麦生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于啤酒花生产业,啤酒花生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啤酒产业,产业链源头的供给受制于人。

中国啤酒花的年产量在1.3万-1.5万吨之间,除了高档啤酒所需的专用酒花,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而作为产业链源头的大麦,很大比例要依赖于国外进口:按照2002年2386万吨的啤酒产量来计算,中国啤酒企业需要消耗299万吨啤酒大麦,尚需进口200到250万吨,占到总需求量的75%以上,但当年能够供应中国市场的进口大麦仅为150万吨,即使加上国内的产量,整体上仍有约80万吨的缺口。

作为世界大麦市场的主要买家,中国目前一年的大麦购买量就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左右,并且随着中国啤酒产量的不断增长,大麦的供需缺口还将不断扩大。

作为农副产品,大麦产量受气候影响很大,国际大麦市场的价格波动也较为频繁,在短缺年度,大麦供应商在与啤酒商的讨价还价中居于绝对上风。

以世界最大的大麦生产国澳大利亚为例:2002年因为遭受干旱,大麦的总产量为265万吨,比上一个麦季减少约53%,可用于出口的制酒大麦约为66万吨,比正常年份少了90万到100万吨,因而价格骤涨,从往年的1400/吨上升为2500元/吨左右;而这种原料的价格波动也只能由作为下游买家的啤酒产业所吸收。

(4)、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作为啤酒产业链的源头,大麦处于第一产业,与制造业中的啤酒业差别很大,因而向前扩张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通过与大麦生产地直接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中国啤酒产业可以部分上缓解这一矛盾。

对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啤酒花,中国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供应商的数目也较多,一些大的领导型企业,例如青岛啤酒,经常通过竞标、议标和比价的方式来完成采购。

因而啤酒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弱化供应商的市场垄断力量。

一般而言,中国的啤酒企业没有太大必要将产业链延伸到啤酒花产业。

在啤酒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或是由于产业性质的不同、或是由于可以引入市场竞争力量,中国的啤酒产业不能(或是没有必要)进行纵向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的程度较低。

表1- :中国啤酒产业外部竞争环境评价一览表1.3.3 政策与社会因素分析评价(1)、加入WTO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啤酒的关税将从目前的35%下降到12.8%,同时,产业也将更大程度地受制于外界经济运行的波动;尽管如此,基于以下的原因,我们还是认为,加入WTO并不会对中国的啤酒产业产生太大的冲击:⏹啤酒运输费用占产品单价的比重较大,这决定了采用国际贸易进行啤酒商品输入的优势不大,关税的优惠并非国外潜在进入者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即使关税有所下降,国外主要竞争者的理性选择仍是主要采用本地生产的方式。

⏹从价格来看,中国进口的啤酒一般是在进价为5500元左右的高档啤酒,国内啤酒的出厂价一般只有2000元,即使考虑到关税锐减的趋势,悬殊的价差也将导致国外同行不可能对中国啤酒产业造成很大冲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