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秦汉之董仲舒和王充教育思想(2015.5)

第三章 秦汉之董仲舒和王充教育思想(2015.5)


二、哲学思想
2.阴阳思想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 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 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 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 无合,而合各有阴阳。‛(《春秋繁露〃基 义》) ‚阳贵而阴贱‛、‚亲阳而疏阴‛。(《春秋 繁露》)
一、生平
◆ 充少‚有巨人(大丈夫)之志,
父未尝答,母未尝非,阎里未尝 让(谴责)。‛ 《论衡•自纪篇 》 小孩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 充从来不去参与,表现出孤介寡 和,端庄严整的气质。这引起王 诵的重视,六岁便教他读书写字, 八岁让他上小学。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 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 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 论衡•自纪篇》
三、教育思想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贱二贵一‛、学贵专一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 所谓专一就是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
பைடு நூலகம்
人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
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形成专长。
总评
1.学派建设: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 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 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王充高度评价: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 在仲舒‛。‛(《论衡· 超奇》) ‚董仲舒的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 说立而经学时代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
三、教育思想
2.论德育 如何对待“义”和“利”的关系,这是儒家 重要的论题。 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确定 了重义轻利的基调。 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 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 董仲舒传》) 朱熹将其作为‚处事之要‛,写进白鹿洞书 院,更扩大了其影响。
1961年版,第40页。)
总评
2.社会影响力: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 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 纲”“五常”的伦理学。 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 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 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总评●冯天瑜的评价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 最有影响的思想 家,……我们民族性 格中的封闭自我,因 循守旧等等劣根性, 都与之直接相关。‛
一、生平
后担江都王和胶东王国相。 陕西兴平 “策村” ,又 下马陵。
一、生平
4.儒学大师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引入阴阳五行理论, 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 《春秋繁露》一书中。
二、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
‚为人者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 天》)——认为天有意志,人为上天所缔造。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 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 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春秋繁露〃人 副天数》)——人的身体结构跟天的特点相暗 合。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 暑。‛(《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人的 心理活动也与天的现象相对应。
(钱逊.董仲舒与先秦百家争鸣的终结.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1 期)
总评
3.教育方面,董仲舒远离 了儒家的柔性路线,逆转 了师生关系,‚要以孔 子为师,而不以仲舒为 师‛ 。(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
流》,14-17页)
参考资料
1.朱汉民.论董仲舒的人性论建构.北京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高春菊.近十年来董仲舒研究.述论河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的实践化.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一、生平
王充(27—100年)字仲任, 上虞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 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 仅有三位:王充、王府、仲长统。范 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 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
一、生平
1.少年期,有“巨人之志”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 (今河北大名),一姓孙一(一姓王,一姓孙 ),几世 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说湖州,一说义乌 )。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 卒咸不揆(原谅)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仇家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 稽,留钱唐县(今浙江杭州) ,以商贾为事‛。 (《论衡•自纪篇》)
一、生平
遍学前辈学者社林、郑众、桓谭、班彪等博学 淹贯的大儒。 王充特别欣赏桓谭求实的治学精神,赞赏说: ‚(桓谭)又作《新论》,论世间事,辨照然 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 论衡· 超奇》) 说‚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论难追。‛(《论 衡· 案书》 )
一、生平
◆市肆杂学—— 除从名师,交胜友外,还广沙博览,穷读群书。《后 汉书》说王充在洛阳,‚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 龙。‛《论衡•别通篇 》 “入道浅深,其犹此也。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 室观秘书。故人道弥深,所见弥大。‛ 《论衡•别通 篇 》
二、哲学思想
3.个体系统——“性三品说”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春 秋繁露》) ○性(仁义)为阳——圣人之性:注定向善 中人之性:可善可恶 ○情(贪利)为阴——斗筲之性:注定向恶
三、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 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 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 与教,不当与性‛。‚性非教化不成‛ 。 (《春秋繁露· 实性》) 圣人“不可以明性” ;斗筲之人‚又不可 以明性‛;‚明性者,中民之性‛(《春 秋繁露· 实性》),即中民必须接受教育。
二、哲学思想

阳(光明、热、坚硬、白、男性)尊



阴(阴暗、冷、柔软、黑、女性)卑

‚阳贵而阴贱‛、‚亲阳而疏阴‛。(《春秋繁露 》)
二、哲学思想
1.政务系统——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也,通类 也。‛(《春秋繁露》) ○ 构成: 皇帝为阳---君权神授、祥瑞和天谴 臣公和百姓为阴 ○制度: 春夏为阳,施以庆赏——德政; 秋冬为阴,施以刑罚——法治。
二、哲学思想
2.伦理系统——
○主体——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王道之三纲,可达于天” 。(《春秋繁露· 基义》) 君父夫为阳为尊, 臣子妻为阴为卑。 ○规范:“三纲”则是道德规范,是高度具体的、必须遵 从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常”是道德准 则,是相对抽象化、理想化的。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思想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 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 郡(今河北省景县)人。
作业
1.重要概念:天人感应、阴阳、新儒学(董 仲舒)、‚性三品‛、‚禾米‛说、三纲五 常、圣化 2.试述董仲舒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3.关于教学原则方法,董仲舒有哪些论述?
第二节 “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二、哲学思想 三、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2.论教育目的 3.论教学 四、总评

1933年10月生。籍贯江苏无锡。著名国 学大师钱穆之子。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 长。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1982年至1985年3月任清华大学文史教 研组主任,1985年3月至1994年任清华 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1 月至1999年9月任所长。
总评●钱逊的评价
第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思想发展的成熟, 这两个方面不完全是同步的。 从社会发展来看,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历史新 阶段的开始,从思想发展来看,则百家争鸣的 终结和新阶段的开始,是在汉武帝董仲舒之时。 所以历史的分期与思想史的分期,并不总是一 致的。
一、生平
2.名师 ‚董仲舒,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 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 (《史记· 儒林传》) 先办私学,后任教于太学; 下帷讲诵,第次授业。
一、生平
3.帝师—— “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
汉武帝连问三策—— 问天命性情:‚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 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何修 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 问黄老无为和孔孟有为、问文质、问德刑; 问有无常道? 董仲舒连答三章 —— ‚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 王充说:‚孝武之时,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 (《论衡· 佚文》)
一、生平
1.好学者——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儒!
‚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 也。‛(《太平御览》卷840)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 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 窥园菜。‛(王充《论衡· 儒 增》) 遍通五经,尤精于“春秋公羊 学”。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 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 秋三传‛。
三、教育思想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强勉努力 ‚事在强勉而已矣。‛(《对贤良策》) 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就能达到博 与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能使自己的 德性日趋完善,事业大有成就。
三、教育思想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多连博贯 ‚太节则知闇(暗) ,太博则生厌”。(《春 秋繁露· 玉杯》) 所谓“多连”和“博贯”就是要求读书时不可就 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要类比归纳, 又要演绎推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