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诸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创立了新儒学,并使新儒学成为西汉的正统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中得以不断地丰富,直至现在,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董仲舒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庞大非常。

董仲舒是一位关照现实的思想家,是一位注重社会发展的思想家,他庞大的思想体系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即:西汉的大一统。

哲学是一切思想的指导,董仲舒自然也不例外。

董仲舒的哲学,集中表现为“天”的哲学,“唯天为大”,是其“天论”的核心,同时,也是他大一统思想的灵魂所在。

“唯天为大”,是什么含义?天,是一切的主宰。

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不是简简单单指头顶的蓝天,他的“天”有着三重含义,而正是这三重含义,使得天变得至高无上。

首先,“天”是自然之天,“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矣。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里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总称。

“天之道,终而复始。

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

东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

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

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

春夏多阳而少阴,秋冬少阳而多阴,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这里的天,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其次,“天”是神灵之天,“天者,百神之君也。

”(《汉书·董仲舒传》),天是百神之君主,也就是神王,是天地万物的
主宰。

另外,“天”还是道德之天,“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仁,天心,故次以天心。

”(《春秋繁露·俞序》),在此,天成为了绝对的仁者,天心,便是仁者之心。

经过这三重含义的叠加,“天”,就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天”,就成为了民众的信仰。

那么,确立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西汉大一统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就在于利用天的地位,来确立王的地位,让最高统治者成为臣民信仰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树立君主权威,强化王权的目的。

董仲舒是怎样做的呢?他提出了一个思想——“君权天授”。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故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

’,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他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主,承接天意,身为天子,替“天”管理天下臣民。

这样,借助天的无上地位,把君主设为天之子,让他成为上参天,下通地,中连人的能人,从而成功提高了君主的地位,树立了君主的权威,为大一统提供了一个领导者,减小了臣民被领导的心理抵触,使大一统的可操作性得以提高。

因为,“君权天授”让君主可以拥有至高权力的说法变得合理、合法、合情。

当然,仅仅“君权天授”还不足以解决树立君主权威的问题。

董仲舒的“君主中心”思想,则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完整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掌控者就是最高统治者——君主。

在君民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心之是所好,体毕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即:君主是民众的中心,民众当服从君主。

在君臣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君臣之礼,若心之于体,必不可以不坚,……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

”即:臣子必须忠于君主。

另外,他道德理论方面的“王道三纲”也很突出的将君主置于一切臣民之上,“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顺命》),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使君主成为一切民之纲。

总之,“君人者,固之元。

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

”(《春秋繁露·立元神》)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一切最终都统一于天,而在社会现实中,则是让一切统一于君主。

树立了君主的权威,做好了先手准备,就该实际行动了。

大一统的实际行动,包括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两部分。

“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

虽欲善治之,无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无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当更张而不更张。

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资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贤良对策·第一策》),董仲舒分析了政治的现实危机,并分析了症结所在,主张君主进行全面的变革,实现大一统。

“秦朝焚书坑儒,秦朝速亡,被坑的儒有了反面效应,受到社会的崇敬。

汉初由于陆贾、贾谊、叔孙通、伏生等儒生积极提倡,儒学的影响日益扩大。

”(《董学探微》)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仲舒以儒学为统一思想
的核心就有据可寻。

当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

比如:董仲舒在《春秋》中找到了支持其统一的理论。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董仲舒在《公羊传》中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再者,董仲舒很赞同儒家的统一思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人三策”)。

在多种原因的引导下,儒家成为了统一思想的核心。

那么,董仲舒是怎样统一思想的呢?“行天德者谓之圣人”(《春秋繁露·威德所生》)“圣人副天之所以为政”(《春秋繁露·四时之副》)“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由此可见,董仲舒利用了天的地位,让圣人成为天心的继承者,让圣人成为天在人世的代言人,圣人之语即为天之语。

那么圣人是谁呢?某个学派的圣人。

哪个学派呢?儒家。

之前,便分析出,无论从历史演变角度还是统一“设计师”董仲舒角度,让儒家成为主导已成必然。

而实际操作者,是君主。

董仲舒上书君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主采纳了董的建议,并以政令形式使之成为现实,最终实现了思想的统一。

事实上,董仲舒思想统一的主张与政治是紧密连接的。

统一后的
思想决定着政治的走向和政治的性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已分析知,君主是天意的继承者,他继承的是天的权利,而非天的意志。

他统治的政策,应当服从天的意志,也就是天心。

那么,天心的继承者是谁?是儒家圣人。

通俗的说,君主要被儒家经典牵着鼻子走。

政治的走向和性质,必然是要符合新儒学思想的。

可以说,大一统是统一在新儒学思想之下的。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限制君主的私欲,缓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间的矛盾,使社会处在相对和谐的长久的统一之中。

“不奉顺于天者其罪如此”(《春秋繁露·顺命》),不顺从天心的人,是罪大恶极的。

转换一下,就是说,行为不符合儒家思想,不推崇大一统者,是罪大恶极的,矛头直指各方诸侯。

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董仲舒借《春秋》批判诸侯,“《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观也。

……观乎鲁隐、蔡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观乎六羽,知上下之差。

”“郑、鲁易地,讳易言假。

晋文再致天子,讳致言狩。

桓公存邢、卫、杞,不见于《春秋》,……非诸侯所当为也。

”理论、政令加武力,西汉实现了政治的统一。

董仲舒绝非帝王的家奴,他是一位有着兼济天下之心,也有关照天下众生之为的伟大政治家。

在他的思想中,君主拥有至高的权利,但前提是,君主按照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让民众安居乐业,知礼有礼,让社会安定太平。

他给君主提出了许多要求,这些要求,足以说明他对平民的关怀。

他要求君主不犯“强凌弱、众暴寡、妄杀无罪、贪财枉法、无辅自诅、逆理进色、骄奢淫逸”之过。

他提出了“五常”,“夫仁、义、理、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
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董仲舒的思想,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西汉的社会现实。

他的思想的提出,总是与服务社会,服务统一大业相联系。

他的思想,虽然对后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构建出如此系统而符合社会现实的思想理论体系,成功指导了西汉的大一统,这是我们应当肯定赞颂的。

向关照现实的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政治家致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