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支撑性要素。
离开了教育者,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学习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的人。
学习者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主题。
学习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驱动性要素,离开了学习者教育活动便难以发生和展开。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它是置于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中介或条件。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的真正的主体和存在根据;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再好的教育意图和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教育的起源论及其代表人物(1)神话起源论(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国)沛西·能(英国)(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美国)(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4、《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5、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6、最先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的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7、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8、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9、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新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10、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领会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4)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学中研究(5)配置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6)为学习其它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11、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关注教育现实,做一个会观察的人(2)反思日常教育经验,做一个会思考的人(3)体验教育智慧,做一个具有教育思维的人(4)在研究中学习,做一个敢于实践的人第二章12、教育的发展变化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的制约、决定和影响。
1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15、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2)社会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3)社会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4)社会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16、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17、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18、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1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作为教徒活动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而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从而也决定了教育的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4)教育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三章20、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21、人的发展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差异性(4)不均衡性(5)互补性23、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2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④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2)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25、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2)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26、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能够唤起人的主题意识,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2)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促进人的独特性的形成(3)教育能够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27、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1)发现和培养个体的强项和优势(2)鼓励个体参加集体活动(3)转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4)彰显个体的心理内化第四章28、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要就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29、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0、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教育活动内部的诸要素之间以及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的特点。
正确的教育方针应当反映教育规律,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其理论依据。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得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所以,教育方针的内涵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更广泛。
31、教育方针的意义教育方针是指引着教育工作前进的方向和指针,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都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
32、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1)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3)人的发展的理论33、《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4、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教育为人民服务(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5、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该观点认为,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而言,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的价值在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作用以其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来衡量;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个人的价值。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反,它强调、肯定社会的价值,认为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
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
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3)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3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指一个国家(一定社会)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7、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38、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1)社会制度(2)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历史文化传统39、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代表国家(1)双轨学制代表国家:英国(2)单轨学制代表国家:美国(3)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苏联40、我国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41、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42、民国时期制定的第一个学制:“壬子学制”总称“壬子癸丑学制”4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1)幼儿教育(幼儿园)(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第六章44、课程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它对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发挥了健康而又积极的重要作用。
45、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3)课程即学习经验(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46、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1)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柏屈(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①结构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布鲁纳②要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巴格莱③永恒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赫钦斯(3)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车里霍尔姆斯、多尔、奥利弗47、学科类型及其优缺点(1)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优点:比较强调没医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学习者系统知识的获得,有助于教学与评价的组织,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授法,容易导致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学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运用到实际中去。
(2)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优点:在做中学,充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课程根据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进行整合等,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儿童成为真正的主体,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