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石油简介案例分析

中石油简介案例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简称:中石油
简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内设机构图
标识及其意义
• 标识色泽为红色和黄色,取中国国旗 基本色并体现石油和天然气的行业特 点。标识整体呈圆形,寓意中国石油 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十等分 的花瓣图形,象征中国石油多项主营 业务的集合。红色基底凸显方形一角, 不仅体现中国石油的基础深厚,而且 还寓意中国石油无限的凝聚力与创造 力。外观呈花朵状,体现了中国石油 注重环境,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社 会责任。标识的中心太阳初升,光芒 四射,象征着中国石油朝气蓬勃,前 程似锦。
油气上游业务
中石油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广大区域内从事 油气勘探和开发业务,并根据授权管理国内对外合作勘探开发 项目,负责包括大庆油田、辽河油田、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 长庆油田等13个油气田在内的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每天 为社会提供超过220万桶原油和28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原油 和天然气年产量分别占中国总产量64%和70%。油气上游业务 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展的根基和确保主导地位的关键
能1.8亿立方米。

为实现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的整体开发,公司启动
了煤层气中央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设计规模10亿立方米 /年;并于2007年7月7日与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签署协议,
将在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区块与气源供应等方面展开合作。
燃料乙醇

为配合国家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举措,公司在吉林省
合资建设了一套30万吨/年燃料乙醇装置,2006年燃料乙
统,具有使原油、天然气和成品油的输送、储存和分销等各个环节良
好运转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经验。
• 西气东输工程

为了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中国石油计划
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成一纵一横贯穿中国的两条天然气管道输
送干线和西南、两湖、西北、华北、华东、东北等6个区域天然气管网。
2007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油气管道按计划稳步推进,油气战略通
内油气供应主导地位的重要环节。

中石油拥有抚顺、兰州、大庆、大连、锦州、锦西等
29个炼油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油气资源丰富的东北和西
北地区。同时,中石油拥有大庆石化、吉林石化、兰州石
化、抚顺石化、辽阳石化、大庆炼化、独山子石化、乌鲁
木齐石化、宁夏石化等14家石化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化工
原料和产品生产商及供应商之一。
13187.8 8321.3 258.1 8279.5
13447.4 8512.4 258.1 8293.1
成员企业
• 专业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炼油与化工分公司,等) • 油气田企业(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等) • 炼化企业(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 • 销售企业(燃料油销售分公司、润滑油销售分公司,等) • 管道储运企业(西气东输管道(销售)分公司,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
等) • 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等) • 工程建设企业(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昆仑工程公司,等) • 装备制造企业(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 • 科研及事业单位(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石油工业出版社,等) • 直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北京油气调控中心,等) • 国际事业有限公司(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铭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等)
能3.3亿立方米。区块单井产量持续增加,平均日产气突
破2000立方米;新投入排采113口井,累计投入排采173 口,累计产气1790万立方米。在新投入的排采井中,产气
井38口,平均单井日产气2018立方米。樊庄区块新钻开
发直井145口,进尺9.4万米;在完成127.7公里二维地震
的基础上,钻探多分支水平井10口,进尺5万米,新增产
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及粗加工供应基地,并开展相关基础研究。
在国外的情况
• 2007年9月6日,公司与澳大利亚澳德赛能源公司签署了液化天然气 购销协议,合同期15年。根据协议,澳德赛能源公司将从2013年至 2015年期间开始,在合同约定的供应期内,每年向中国石油供应200 万吨液化天然气。
• 2007.11.12 集团公司与马来西亚常青集团国际有限公司签署《松辽盆 地扶余1号区块石油开发和生产合同》。扶余1号区块面积254.9平方 公里,属于吉林油田开发区域内的稠油难动用储量油田。
排名状况
• 12月12日,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发布了2011世 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排名。中石油排名第5位, 中石化排名第22位,中海油位列第34位,较去年 上升4位。
发展历程
• 1949--1955 石油工业部成立之前 • 1955--1970 石油工业部 • 1970--1975 燃料化学工业部 • 1975--1978 石油化学工业部 • 1978--1988 石油工业部 • 1988--1998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 1998至今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石油将通过大力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提高储量接替 率、老油田采收率和已探明储量动用率,立足新盆地、新地区、 新类型、新层系大力甩开新区勘探,强化隐蔽油气藏勘探,加 大风险勘探,集中力量寻求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发现和新突破, 从而确保其长期发展战略的事实和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炼油化工业务

炼油化工业务是中石油实现上下游一体发展和保持国
术系列和专有技术。
三大国际运营中心
中国石油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李华林曾公开表示,中 石油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是天然气业务和海外业务,并将 积极建立三大油气运营中心。
根据中石油的整体规划,“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将 围绕南美、北非、中东、中亚、亚太,以及俄罗斯5大战 略合作区加速资源整合,在“十二五”末完成海外业务的 战略性局,并将海外油气作业产量提升到1.3亿吨以上, 相当于目前当量的一倍。
• 二线工程沿途经过主要省级行政区:新疆—甘肃—宁夏— 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广东
• 三线工程沿途经过主要省级行政区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途 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区, 东达末站广东省韶关

西气东输管道正式投入运营以来,长江三角洲、华
北、华中地区有60多座大中城市、3000多家企业、5700
粮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开发路线。2007年,根据与国家林业局
签署的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公司在云南、四川正式启动
了第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基地面积60多万亩,建成后可实
现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供应能力;所属西南油气田与四川省凉山州、
攀枝花市分别签订了合作开发麻风树生物质能源产业框架协议,将在两
集团业绩
2006年
资产总额(亿元)
14090
原油产量(万吨)
13470.9
天然气产量(亿立方米) 480.1
2007年 16696.9 13762.4 577.6
2008年 18044.5 13875.5 664.1
原油加工量(万吨) 成品油产量(万吨) 乙烯产量(万吨) 成品油销售量(万吨)
12406.7 7869.2 206.8 7522.4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指出,早在2009年, 中石油就已经制定了其未来十年的国际化战略,将在亚洲、 美洲、欧洲加快建成集贸易、加工、仓储、运输于一体的 区域性油气运营中心,在未来争取实现年贸易量达到4亿 吨以上的目标。

中石油作为国内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商和
供应商,中国石油集团深刻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
• 2008年12月23日,中油国际(PK)有限责任公司荣获哈萨克斯坦总 统纳扎尔巴耶夫颁发的“最佳企业奖”银奖。
• 2008年09月,《亚洲金融》杂志2008年度亚洲各项最佳公司奖项颁 布,公司最大的控股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名列亚洲 “最佳蓝筹公司奖”第一名。
• 2009年6月,中石油旗下的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从吉宝油气 服务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了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股权。该炼厂的 产能为28.5万桶/天,为新加坡三大炼厂之一。
• 公司遵循“不占用耕地、不消耗粮食、不破坏生态环 境”的原则,2007年,以甜高粱茎杆为原料,在江苏省东 台市建成投产了3000吨/年甜高粱茎杆制乙醇示范项目, 开辟了公司发展“非粮”燃料乙醇生物质能源的新途径。
生物质能源

中石油积极参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先后与国家林业局、四川、
云南、山东等省市签署框架协议,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走非
• 2009年7月,中石油又收购了新日本石油公司大阪炼厂部分股权
• 2010年9月9日,中缅油气管道和中石油云南一千万吨炼油项目 建设开工。9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此间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 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优化配置资源,配合昆明城市规划建 设,统一协调供应天然气,实现气源平稳供应及能源安全保障。
万户居民和近2亿人口从中受益
工程技术服务
• 中石油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50多年里,形成了一个 为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工程建 设等方面的完整的服务体系,包括地球物理勘探、钻井工 程、测井、录井、试油、井下作业、建筑施工、勘察设计
等专业,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与石化行业综合服务商之一。
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原油管道建成投产,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
管道顺利开工,西气东输二线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北京油气调控中心
投产运行,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油气统一调运。根据上下游生产需要,
加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确保油田和炼厂平稳生产。
• 一线工程沿途经过主要省级行政区:新疆—甘肃—宁夏— 陕西—山西—安徽—江苏—上海
企业精神
• 爱国:爱岗敬业,产业报国,持续发展,为增强 综合国力作贡献。
• 创业: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业永恒,始终不 渝地追求一流。
• 求实:讲求科学,实事求是,“三老四严”,不 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