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从课程特点、教学原则两个方面出发。

分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教学的探索等四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实践表明,实施教学改革后能够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学生对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政治方向、规范自我行为,增强思想素质和修养。

但是实际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教学模式单一,虽然为必修课但学时有限,且开课时间一般在学生学习注意力与精力低下的晚上,极易造成教学低效、学生厌学等。

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改革,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选择教学模式、高效地运用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互动,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实效性。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性,首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思想性。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与关注热点事件认识分析,使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其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广泛。

内容上既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又涉及国家在改革发展中的政策部署问题,还涉及社会民生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

最后,这门课的学科综合性强。

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要求老师具有较强的跨学科能力及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既能理论上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又能结合实际生动形象的概括总结。

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知识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时效性强、内容广泛、受教育面广、学时有限,总之,从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普通的教学方式不容易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教学原则。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学原则更加科学,教学理念更加先进。

培养目标转变成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主体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扮演“导演”的角色,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

教学原则的改变,必然导致教学改革。

改革是动力,没有改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课程教学改革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
整体人才素质。

课程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学改革,教学原则的改变更需要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也证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以教育部社政司定期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依据,充分利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等学习辅导资料,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编制符合国情省情校情以及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以专题讲授为主,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社会热点焦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修养为目标,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为原则,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开发丰富的教辅资源,如多媒体课件、个人博客、专题网站、视频影像等,全方位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组织教学进程。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还可以尝试把专题教学和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授“建国六十周年”专题的时候,结合学生社团,如理论性社团、文体性社团,举办专题系列活动,如“我爱我的祖国歌唱比赛”、“每周一部红电影”、“建国六十周年知识竞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是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具体经验的概括化。

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合理地选择现代
教学模式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1、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与理工科、艺术类学科的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关注的角度不同,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课程改革思想,分层次模块化地组织教学活动,使之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组装成不同的教学方案,有利于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反馈对不同个体的教学效果,以便控制整个教学进程。

2、在讲解理论性强、关系复杂的时事政策时,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多幅图示或者影像视频,配以生动的讲解,不仅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而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讲解社会民生热点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时,采用发现学习模式,提供背景资料,提出主题,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以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经历,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学生踊跃自由发言、多样思维、各种角度、不同层次地讨论分析,对问题的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感性到理性。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1、多媒体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cai课件、视频影像能在感官上刺激学生,使之注意力集中,极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要把课件播放与讲解相结合。

另一方面,把播放视频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通过视频提出问题并引发讨论,既
能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从感性上感受此问题,并对此问题更有兴趣,进而再理性认识该问题,实现自我教育,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以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2、网络化。

在保留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适当采用网络交流,如email、msn、qq等学生喜爱的交流方式。

开设个人博客,列出与课程相关的权威网络资源等,或将与课程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供学生下载。

3、全方位化。

采用多维、多层的全方位的教学,将课堂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与课外分组讨论的自主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给出主题,按学生意愿划分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提倡学生动手查找资料,以各种形式表达讨论的结果。

五、实践教学的探索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从而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同时,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状况,在实践中去验证、理解理论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与计划,邀请当地名企名人,到学校给学生开讲座、做报告。

通过直接交流和研讨,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了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热点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课程内容和要求,确定有实践价值的课题,让学
生在教师的策划组织与指导下进入企业、社区、农村、山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改革能够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程教学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