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医疗事故罪的构成特征

论医疗事故罪的构成特征

遇到医疗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论医疗事故罪的构成特征我国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医疗事故罪”这一罪名,但在现实生活中,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行为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危害性,已经构成犯罪。

由于以往缺乏刑法典的明文规定,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定性与处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在总结以往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刑法理论界的意见,1997年刑法典增设了医疗事故罪。

根据1997年刑法典第335条的规定,医疗事故罪,是指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正确认定医疗事故罪的关键和正确妥当处理医疗事故罪案件的前提,是要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医疗事故罪的犯罪构成特征。

本文拟对医疗事故罪的构成特征进行探讨。

一、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根据新刑法第335条的规定,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医务人员。

按照传统观念,医务人员即卫生技术人员,是指经过医药院校教育,或经各级卫生机构培养训练后从事医疗实践工作的人员。

我国医务人员按其业务性质分为四类:其一,医疗防疫人员。

包括从事中医、西医、卫生防疫、寄生虫、地方病防治、工业卫生、妇幼保健等医疗防疫工作人员。

医疗防疫人员的技术职务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住院医师)、医士(助产士)、卫生防疫员(妇幼保健员)。

其二,药剂人员。

包括从事中药、西药配剂、发放等工作的各级工作人员。

药剂人员的技术职务为: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剂士、药剂员。

其三,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的技术职务有: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护理员。

其四,其他技术人员,包括从事检验、理疗、病理、口腔技工、同位素放射、营养、生物制品生产等各项医疗技术工作的人员。

其技术职务有: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技士、见习员。

不仅公立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的上述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拥有合法执业执照开业的个体医务人员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医务人员是构成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这一点无论在医学界还是法学界均无异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医疗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因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能否构成医疗事故罪。

医学界基于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因诊疗护理工作是群体性的活动,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人,还应包括从事医疗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对医疗机构中除卫生技术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可以构成医疗事故罪的主体,不持异议。

而法学界则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应把在医疗单位从事工作的人员统称为医务人员,他们都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

因为在这个统一体中,各种人员尽管分工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从形式上看,诊疗护理工作是由诊疗护理人员进行的,但实际上,它离不开各个科室、各种人员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

任何一个科室或人员不尽职责,都会影响到整个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医疗单位工作的各种人员所从事的都是诊疗护理工作,他们都是医务人员,都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

(注:参见侯国云著:《过失犯罪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3页。

)有的学者认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医务人员的范围仅限于前述卫生技术人员。

其他党政、财会、后勤人员等,均不能成为医疗事故的主体。

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把从事医疗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包括于构成医疗事故罪的行为人之中,这种扩张解释有轻纵这等人之嫌。

因为刑法对医疗事故罪的惩治力度,是充分考虑到这种犯罪的特殊性的。

党政干部或后勤人员,因严重不负责任,造成病人死亡或严重损害病人的身体健康,行为人如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则可构成玩忽职守罪,如系一般主体,可构成过失犯罪的主体。

(注:参见梁华仁著:《论医疗事故罪》,载《法学前沿》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7—68页。

)有的学者认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除前述卫生技术人员外,医疗单位中其他负有为保障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权益而必须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由于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这种义务,以致造成就诊人身体健康严重受损或死亡的人员,也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

这种观点实际上为党政、财会、后勤等工作人员能否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设置了限定性条件。

即看该工作人员是否负有为保障公民生命和健康权利而必须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如有此种特定义务,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该义务,以致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就应以医疗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

(注:参见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1页。

)笔者认为,医疗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哪些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应从医疗机构的组成、职责范围、诊疗护理工作的特点、医疗事故罪的立法主旨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依其职能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卫生技术人员,他们在医疗机构内直接从事卫生保健任务,是完成医疗任务的基本力量;二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基本任务是对医疗机构的建筑、装备、设施进行规划、选择、维修、监视和研制,以保证医疗机构中各种现代化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行;三是工勤人员,即在医疗机构中从事各项后勤服务的人员,如炊事员、清洁工等;四是行政管理人员。

从职责角度分析,第一类卫生技术人员,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直接担负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义务。

第二类工程技术人员,不从事诊疗护理工作,其职责在于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活动,保证医疗装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三类工勤人员,不从事诊疗护理工作,其职责在于为医务人员和就诊人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就医环境。

第四类行政管理人员,因职务的不同,而肩负不同的职责。

如:实行院长负责制后,院长是医疗机构的最高行政管理人员。

其职责有:(1 )对本单位的行政、业务、总务工作享有最高决策权、指挥权,并应对决策的实施和效果承担责任。

(2)对本单位的行政、业务拥有统一管理权。

在坚持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中心工作的前提下,有权统筹本单位的各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工作计划,决定业务的内容和方式,推行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各种管理制度。

(3)对本单位的人、财、物和仪器设备享有统一调配权,可以决定本单位人员的招聘和解聘,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决定他们的工资升降和奖惩,在国家政策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还可以决定本单位财务收入的支配使用。

(4 )必须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对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提案和质询,负责提出处理意见或解释意见。

副院长在院长领导下,协助院长搞好对本单位行政业务工作的领导管理。

业务副院长协助院长领导好本单位的医疗、护理、医技等科室的工作。

其职责有:(1)督促、检查医疗制度、医护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具体执行情况,对违反规章的进行纠正和惩罚,或报告院长处理。

(2)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科室,了解和检查各科室的业务开展情况,必要时亲自参加会诊、抢救工作。

(3)负责组织本单位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学习,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4 )负责组织医药院校的临床教学实习工作和挂钩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

(5)负责落实、检查本单位所担负的社会预防保健任务,组织和检查本单位的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行政副院长协助院长领导、管理本单位的行政、财务、总务工作。

其职责为:(1)负责组织拟定本单位的各项行政制度,并经常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2)负责督促财务、总务部门开展工作,保证本单位医疗所需物资的正常供应。

(3)负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

(4)负责审查预、决算,掌握财务收入开支、基建、维修以及本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工作。

(5)负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

(6)负责督促检查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生活福利工作。

(7 )负责督促检查全院的清洁卫生和环境绿化工作。

等等。

综上,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从职责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四类:第一,仅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直接负有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职责。

如:卫生技术人员。

第二,仅从事管理或其他技术、劳务,而不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不直接负有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义务,其职责在于为直接从事诊疗护理活动的人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及环境条件,如:医院的行政副院长、财务科长、总务科长、统计人员、图书管理人员、炊事员、清洁工等。

第三,不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但直接负有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义务,如:救护车司机等。

第四,既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直接负有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义务,又负有诸如管理等职责,如: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既可以参加会诊、抢救等工作,又有组织本单位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的职责。

从刑法医疗事故罪的立法主旨分析,现行刑法典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所谓严重不负责任,依医学界及法学界的通说,是指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

医疗机构中的规章制度,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与诊疗护理直接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急诊值班制度等。

从广义上讲,诊疗护理常规,也属于这类制度。

二、与诊疗护理工作无直接关系的规章制度,如:财会制度、伙食科卫生管理制度等。

当我们将医疗事故罪与刑法中的其他责任事故犯罪,如: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等相比,有一个反差,即这些罪在犯罪客观方面均表现为违反规章制度,犯罪形式是一样的,而在法定刑的立法上则存在着差别,医疗事故罪的法定最高刑为3年有期徒刑,而其他责任事故罪的法定最高刑则为7年、10年有期徒刑或15年有期徒刑。

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立法者充分考虑了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

有的学者对这种特殊性作了说明:第一,现代科技所携带的危险源在医疗业务和其他业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这种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其他业务中,直接威胁公民安全的,是现代科技携带的危险源。

例如:在交通运输业务中,汽车的高速度直接威胁着行人的安全。

而在医疗业务中,直接威胁病人安全的不是现代技术,而是病人的疾病(现代医疗技术携带的危险源-如青霉素过敏-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病人的安全,但所占的比重极小)。

其次,在其他业务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周围人员的安全成反比,即现代科技越发展,周围人员的安全系数越小。

例如,汽车的速度越快,对行人的危险越大。

但是在医疗业务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病人的安全系数成正比,即现代医疗技术越发展,病人的安全越有保障。

因此,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应对业务过失犯罪加重处罚的理论,不能适用医疗业务上的过失犯罪。

相关主题